邓玉婷
【摘要】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数字化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方式,数字设计得到了国内外设计者的关注,数字人才需求扩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各大院校相继建立。较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引进缓慢,数字媒体艺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固然要有自己的步伐与节奏。
【关键词】新型教育学科;课程结构;产学并重;毕业即创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
维基百科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定义: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设计类专业。定义中将数字媒体专业划分到本科院校,然而大环境表现出来的趋势是:高职院校也在积极申请建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出现虽早,但在国内起步较晚,属于新型教育学科,在本科院校发展较快,高职院校较为缓慢。本科院校对其教学模式,专业优势尚在探索中,高职院校则更为艰难。基于高职院校企业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结构、长远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只要发挥其办学特征,掌握好正确的发展方向,可在数字媒体发展道路上更显优势。
二、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数字媒体艺术教学
高职教育与本科院校不同,它传递高等教育,也是中职毕业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在努力搭建“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使得不同层次的人群都可以接触到新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渐显优势。如何开展教学,教学中采取哪些模块,以及教学后的成果展望都成为本次探讨的关键,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失衡”却有效的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术探讨能力也较弱,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在真正实施阶段有必要权衡理论与实训的占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征为:①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有明确相关要求。②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实行“现场教学”。③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为标准。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结构是理论与实训的结合,却又是理论与实训的“失衡”教学,这种失衡是对学生如何更好去学,教师如何更好去教的探索。
从1999开始,中国美术学院花了两年时间筹备一个新专业——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专业,也就是现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前身。华中科技大学于2013起相继开展数字媒体艺术夏令营活动,从课上学习到课下的工作坊,形成较为成熟的学习、培训体系。这种理论与实训的教学模式值得高职院校仿效及探索。2021年5月17日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所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准建设“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本科院校也在逐步走产业化教学的发展模式,这与高职院校本有的实训式教学不谋而何。高职院校要走的路总结为:课堂上拥抱新技术,学生在未来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社会上,高职院校多提供公司技术支持,沟通学界与业界的联系,教育与产业的对接。防止内行人申请项目,外行人执行项目这样不对等的任务安排。
(二)产学并重,研为辅的教学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设计,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实验室里配备数字设备,在环境结构上已具备公司企业模式。鼓励企业走进校园,解决了学生动手难的问题,也提升了企业员工文化涵养。教师教学方式上关注学生学习与产业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以学为主,产为辅,最后以研究为提升自我学历与社会价值的导向。学生学习方式上,采取基础知识架构为前提的项目制教学,项目经验为前提的竞赛制成长,赛制中学习的企业家精神,成长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国家需要的创业创新型人才。
2017年,吉林动画学院产业大厦发生学生被“抢光”的现象,源于这所学校首次创建了产业大厦,产业大厦不仅是课堂也成为了学生们自己的小公司。这为高职院校开展“产学”教育提供有力支撑。给予学校实训与实习的平台,提供学生知识产业化的孵化基地,打破固有高校上课模式,将项目带进课堂,将公司实际设计标准带进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推翻固有设计思路,将新的理论投入企业,企业新的项目成果再转化为有效的研究体系,实现产学并重,研为辅的教学结构模式。
(三)鼓励毕业即创业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更加完善,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功能不断拓展。③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优秀高职毕业生往往都是实干家。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竞赛渠道的拓展,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等国家赛事相继开展。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業大赛为例,近几年来也开通了职教赛道,各大院校每年都会选拔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全国总决赛,借由“互联网+”比赛获奖的学生不仅成功创业,也在未来的道路上见识深远。借助于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产业也成为一股巨浪,学院把控好新型专业的发展趋势,提供学生需要的创客空间,学生及时踏进新型专业的浪潮,自主研发,自主学习,融合交叉,深化并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建筑”、“数字媒体艺术+娱乐”、“数字媒体艺术+环保”等等多种空间的创造,时效性的学习与实践,为成功走向社会或更高学府打下坚实基础。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广州市 51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