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学生运动员心理疲劳探索

2021-09-02 06:48:56上官福忠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项群体教体力

上官福忠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0 前 言

随着2020年“体教融合”被提到了体育发展的国家策略层面,中国竞技人才的培养模式才从机制上发生了真正的改变,并开始了向学校领域延伸的联合共建比赛与训练的实践。特别是在高校层面,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各个高校应积极组织校内、校际比赛和跨地区比赛,争取为竞技体育提供输送后备力量,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2,3]。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运动员作为“体教融合”的实践主体,无疑会在比赛与训练环境方面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得不到有效的协调,使得许多学生运动员不得不同时面临学习和训练的压力,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接受更高频率和更大强度的训练;另一方面还得应对学业要求的学习负荷。由此,给高校学生运动员带来的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便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4]。

所谓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是指处在高校环境中以学生和运动员双重身份从事学习和比赛训练的个体,由于其身份和工作的多样性特征,在学校学习与训练生活中应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压力时,相对一般学生而言,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的消耗会更多,由此产生的成就感下降、情绪耗竭和厌倦运动训练等症状[5-7]。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员群体的整体抽样调查,其心理疲劳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不同运动项目中(帆板帆船[8]、体操[9]、赛艇[10]等)都有发现[11-14]。但是,对于高校学生运动员而言, 相关的研究则相对缺乏,特别是由于其任务的多重性特征,他(她)们的心理疲劳问题更是需要关注,而且在当今“体教融合”的学校体育改革形势下,解决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竞技人才培养的成功效率。

另外,“体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学生运动员的“学训问题”,还需要考虑到运动项目的发展问题,优先寻求适合学生运动员比赛训练的运动项目,将会有益于提高“体教融合”的实践效率。相关研究指出,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在心理疲劳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11]。我国学者田麦久(2013)认为,某些运动项目在特点和训练要求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可以将其放在一起用于比较项目之间的异同[15]。依据这一理论观点,他把运动项目分为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两个大类,再将体能主导类项目进一步分成耐力性、速度性与快速力量性三个亚类;技能主导类分成格斗对抗、隔网对抗、同场对抗、表现难美性与表现准确性五个亚类。对运动项目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同类项目的训练规律,便于分析和区别从事不同类型项目的运动训练所产生心理疲劳的机制。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项群运动训练的心理疲劳,避免或减少其可能给学生运动员训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对于提高“体教融合”的科学选项和训练效率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按照相群理论的分类方法,考察其在不同项目上的心理疲劳表现特征。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样本随机选自浙江部分高校的高水平长跑队(21人)、短跑队(18人)、投掷队(22人)、摔跤队(19人)、排球队(27人)、篮球队(26人)和健美操队(36人)的队员,共180名在校运动员,平均年龄19.08±1.24岁,其中男性95名,女性74名,平均训练年限为4.68±2.79年。通过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93.9%。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测量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 ABQ; Raedekea&Smisth,2001)[16]。本问卷共15个问题,包括成就感下降、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3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5个条目。问卷要求运动员在“从不”到“总是”5个等级上评价自身,所有问题在5级里克特评定量表上打分,从1-5分别是“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总分值越高表明在该维度疲劳程度越高。该问卷在先前的研究中被多次使用,被验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7-19]。具体来说,成就感下降、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3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6、0.92和0.92。

1.3研究过程

研究初期,通过走访浙江省部分高校,采用开放式访谈方法,了解其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情况及有关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运动员厌倦比赛、想退出比赛、对运动成绩不满意等,并就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专业人士的自由交谈与讨论。访谈获取的内容被作为本研究结果讨论的指导思路和支撑依据。

在访谈后,通过问卷调查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以纸质形式呈现,在运动员训练日早晨结束训练后,由教练发放给运动员,并当场回收。

1.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及各种数据性资料进行了一些常规数理统计分析,运用R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信息进行归类总结。R软件安装的包有:Car(用于单因素方差分析)、Effectsize(计算效应量)和Pwr(计算统计功效)。

2 研究结果

首先把不同运动队按照项群理论进行归类。长跑、短跑、投掷属于体能主导类中的耐力性、速度性和快速力量性;篮球、排球、摔跤属于技能主导类中的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健美操队属于技能主导类中的表现性。

2.1学生运动员心理疲劳有关的成就感下降在不同项群类型中的表现

成就感下降(reduce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指对自我的运动能力感降低,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如:我无法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能主导类项目在成就感下降的均值上整体高于技能主导类,这个差异在统计学上是否显著需要做进一步做方差分析。

表1 不同项群类型中的成就感下降分值

在做方差分析之前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两类项目在成就感下降的维度上呈现正态分布,同时两组数据的方差没有显著性差异,满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

表2 成就感下降分值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

图1 成就感下降分值正态分布图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体能主导类项目在成就感下降得分上显著高于技能主导类项目(如表3)。另外,经过计算,方差分析的统计功效值大于0.90,表明样本量的大小达到了分析标准。

表3 项群类别在成就感下降上的方差分析结果

2.2学生运动员心理疲劳有关的情绪耗竭在不同项群类型中的表现

情绪(体力)耗竭感(emotion/physical exhaustion)是指在训练和比赛中情绪和体力上的超负荷甚至耗竭感觉。如:训练后我感到疲惫不堪不想做其他事情。从描述性统计上看,技能主导类项目中同场和格斗对抗性项目的情绪(体力)消耗感最强。情绪(体力)耗竭感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

表4 不同项群情绪(体力)耗竭感分值

进一步将项群的7个亚类合并为2个大类,检验结果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Shapiro-Wilk检验结果表明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类项目在情绪(体力)耗竭感的得分上服从正态分布(表5和图2)。然而,Levene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数据的方差在统计学上具有差异性。方差不相等,因此不能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数据差异性,故选择Welch’s test方法检验。

图2 情绪(体力)耗竭感分值正态分布图

表5 情绪(体力)耗竭感分值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

Welch’s test检验表明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类项目在情绪(体力)耗竭感的得分上存在差异。其中F=8.24,P=.005,ηp2= .04。

2.3学生运动员心理疲劳有关的运动负评价在不同项群类型中的表现

运动负评价(sport devaluation)也就是运动价值感降低,例如:感到花在训练的时间与精力不值得,如果用在其他地方我的收获会更多。运动负评价在运动员训练生涯中容易出现在运动成绩出现瓶颈难以提高的阶段。大学生运动员投入在训练的时间虽然少于专业运动员,但考虑到大学生受到学业、考试、就业的压力,运动员自身难免会考虑将时间投资在训练上的回报比。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负评价整体高于技能主导类项目。技能主导类项目中,格斗对抗性项目在均值上高于其他3类项目。

与成就感下降和情绪(体力)耗竭感相同,为了检验运动负评价在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类项目上的差异,需要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如表7和图3)。检验结果表明,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的得分呈正态分布,且两者的方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可以进行方差分析。

图3 运动负评价分值正态分布图

表7 运动负评价分值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项群类别对运动负评价存在显著效应。具体来说,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负评价高于技能主导类项目(如表8)。

表8 项群类别在运动负评价上的方差分析结果

3 讨 论

3.1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表现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不容忽视,心理疲劳3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1/2的分值,在一些项目中,高校运动员出现中到重度心理疲劳的情况,例如长跑、短跑和篮球。另外,不同项群的运动项目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3个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具体的说,体能主导类项目在成就感下降和运动负评价2个维度上得分更高,而技能主导类项目在情绪(体力)耗竭感维度上得分更高。

首先,在成就感下降维度上,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的得分显著高于技能主导类项群,也就是说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训练更容易在该维度产生心理疲劳感。进一步分析可知,技能主导类平均得分在12~13之间,属于轻度疲劳(格斗类稍高于其他项目)。而体能主导类项目得分接近17,特别是短跑项目得分19.22接近重度疲劳,长跑类项目也达到了18.14。通过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访谈得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短跑和长跑运动员在一段时间训练后成绩提高幅度较小造成的,只有小部分运动员进入大学后在运动成绩上还能有一个质的提高,大部分运动员相对高中时期仅仅是很小幅度的提高,甚至还有一部分是维持高中水平。这显然与项目特点有关,长跑与短跑属于周期性单一动作结构项群,当运动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想要进一步提高成绩则对技术动作要求极高,必须经历千锤百炼的磨练,而这个过程相对于球类或者健美操更加漫长也更加枯燥。

第二,情绪(体力)耗竭感这一维度上,技能主导类的对抗性项群平均得分偏高,处于中度疲劳与重度疲劳之间,特别是篮球项目得分达到19.58接近重度疲劳,摔跤项目疲劳程度也偏高。而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与体能主导类项群基本处于中度水平。通过对运动员的访谈得知,篮球、摔跤项目的训练在训练内容上更加多样复杂,其中包含很多类似折返跑、跳跃、对抗这样的高强度训练,在短时间内很容易产生精疲力尽的感觉,甚至会出现机体的不适,如呕吐等现象。篮球与摔跤项目与队友之间的接触与对抗也更加频繁,队友之间的关系也是间接影响情绪(体力)耗竭感产生的原因。这类项目运动员与教练的互动也更多,教练对待球员的态度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队员,例如教练员如果不能够公正的对待每位队员,被冷落的运动员则更容易产生情绪耗竭[20]。另外,通过调研得知技能主导类项目在高校中每周的训练次数较其他项目平均多0.8次,每次的训练时长平均多33min左右,因此训练频率和训练时长也可能是影响情绪(体力)耗竭感产生的原因。

最后,大学生运动员产生运动负评价心理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在表6中可以看到,长跑项目在该维度的得分较高到达了20.52,证明从事长跑项目的大学生运动员会出现严重的运动负评价心理。而从项群的角度来看,体能主导类项目也较技能主导类项群高,基本达到了中度水平,技能主导类项群则基本处于轻度疲劳。通过访谈与分析,产生这样的现象可能与项目在校园的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有关。校园群众基础指该项目在校园学生参与度和受欢迎程度,群众基础好的项目的校队运动员往往会成为体育明星,备受关注,群众基础差项目的校队队员往往关注度较低。而且相对球类运动,中长跑训练枯燥而且比赛观赏性不如球类,因此这些队员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市场需求指的是该项目人才在体育培训市场或者校园招聘的需求量,目前足、篮、排项目在少儿体育培训市场上更受欢迎,客户需求量大,这些大学生运动员利用自己的特长很容易直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而中长跑运动员如果没有其他运动技能就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岗位,因此更容易产生练这个项目“没用”的念头。

表6 不同项群运动负评价分值

3.2对高校“体教融合”实践的启示

对于以上调查发现的问题,预示了在高校“体教融合”的实践中,从竞技人才培养的视角,首先,必须要重视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考虑他(她)的“学训冲突”问题,通过不断改善训练和学习的环境,让其在成就方面真正有获得感。特别是要在情绪方面给予学生运动员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思想意识上培养热爱体育的职业责任感;其次,从“体教融合”发展规划的视角,要考虑优先引入一些技能表现型的运动项目,使其容易融入高校的比赛与训练环境。总之,目前高校的“体教融合”应立足学生运动员的本位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3.2.1 “体教融合”的根基在于对学生运动员的培育,改善他(她)的学习与训练环境是策略,提高训练效率是手段,积极防控心理疲劳是方法。例如,为了减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出现,通过训练时间的高效利用,避免让学生运动员产生倦怠心理的“拉锯式”训练,以合理的训练频率和时长,匹配好两个变量的比例;提升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的科学性,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积极融入多种训练方法完成定期更换的训练形式,以减少运动员训练期间由于训练方法与形式单一产生的训练疲惫感[22];

3.2.2 高校“体教融合”的优势应体现在教练员科学化训练的水平上。“体教融合”的实践提倡科学化的训练思维,运用科学理念指导训练和比赛,充分发挥教练员在训练中的指导角色作用,积极提升其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防范意识,注意观察运动员的思想动态,并通过言语的交流技巧及时与其沟通,真正做到"梳理、泄压、引导"的心理防御实施,把潜在的心理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23];

3.2.3 高校“体教融合”要有计划地选择运动项目进入学校,优先考虑一些容易融入高校比赛和训练的技能表现型的运动项目。充分根据学校的竞技人才,培养优势进行资源配置,为学生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4 结 论

4.1 目前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心理疲劳问题不容忽视,且不同项群类别项目的心理疲劳表现存在着差异。具体地讲,体能主导类项目的心理疲劳体现在成就感下降和运动负评价2个方面,而技能主导类项目主要体现在情绪(体力)耗竭感上;

4.2 高校“体教融合”是实现我国竞技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所以学生运动员是“体教融合”的实践主体,关注他(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保证竞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猜你喜欢
项群体教体力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中国超重儿童的体力活动干预研究——体力活动意向及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影响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0
人类的收留
智慧与创想(2013年6期)2013-08-27 01:38:48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