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415000)汪滨
本研究主要对脑后循环缺血患者功能性后交通动脉的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情况作观察,报道如下。
1.1 资料 以2019年1月~2021年1月50例脑后循环缺血患者为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非脑后循环缺血患者为对照组,均为其实施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纳入标准:①实验组确诊存在脑后循环缺血;②疾病发生时间24h内;③肝肾等功能正常者;④自愿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颅脑血管畸形、侧支循环畸形者;②脑手术、脑外伤、脑肿瘤史者;③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④难以对本研究积极配合者。
实验组中,年龄3 5~7 8岁,均值(63.44±6.39)岁,男32例,女18例。对照组中,年龄36~79岁,均值(62.98±5.29)岁,男30例,女2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代表两组间可比性较好,且本研究已被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以1.5T MRI扫描仪实施指脉外周门控、Fast CINE PC MRA序列的检测,三维时间飞跃法获得MRA最大信号投影重组图像,与二维断层源图像结合,定位检测BA(基底动脉)、左右侧功能性后交通动脉,BA采集层面在双侧椎动脉汇合处上方约1cm内定位,功能性后交通动脉采集层面选择其中间1/2左右处,与待测血管长轴垂直,并避开相关狭窄段。Fast CINE PC MRA序列参数为程序自动选择的最短TR(重复时间)、TE(回波时间),视野设置为100mm×100mm,NSA(激励次数)为2,层厚设置为2mm,与靶血管测量段长轴垂直,靶血管放置于层面的中心位置,指脉实时监测,适当调整心脏时相取值,Venc(流速编码)设置为100cm/s,序列运行总时间设置为210s。以影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感兴趣区域,获得靶血管测量平面截面积、平均流速、平均流量、最大流量、最小流量、最大流速、最小流速,同时计算流速峰高、流量峰高,按照流量正负号来对血流方向判断,记录功能性后交通动脉与解剖性后交通动脉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功能性后交通动脉前向后绝对流量。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功能性后交通动脉检查结果作观察,主要为截面面积、平均流速、平均流量、前向后绝对分流量;并分析两组基底动脉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检查的结果,主要为截面面积、最大流量、最小流量、平均流量、最大流速、最小流速、平均流速、流量峰高。
1.4 数据分析 以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2.1 两组功能性后交通动脉检查结果分析两组功能性后交通动脉截面面积、平均流速、平均流量、前向后绝对分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1。
附表1 两组功能性后交通动脉检查结果分析(±s)
附表1 两组功能性后交通动脉检查结果分析(±s)
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实验组 50 6.79±0.63 7.03±2.31 1.41±0.39 1.89±0.68 10.39±0.97 9.45±1.13 26.78±13.22对照组 50 6.60±0.56 6.78±3.02 1.38±0.40 1.67±1.02 10.41±0.70 9.17±1.25 27.05±12.17 t-1.594 0.465 0.380 1.269 0.118 1.175 0.106 P-0.114 0.643 0.705 0.207 0.906 0.243 0.916组别 例数(n) 截面面积(mm2) 平均流速(cm/s) 平均流量(ml/min) 前向后绝对分流量(ml/min)
2.2 两组基底动脉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分析 实验组基底动脉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显示其截面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最大流量、最小流量、平均流量、最大流速、最小流速、平均流速、流量峰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2。
附表2 两组基底动脉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分析(±s)
附表2 两组基底动脉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分析(±s)
流量峰高(ml/min)实验组 50 11.56±1.28 225.69±73.51 83.56±21.15 151.12±37.46 74.56±20.31 29.78±5.22 45.63±12.30 132.36±23.58对照组 50 19.02±1.37 231.44±65.69 84.62±20.31 149.51±40.22 73.19±16.77 28.12±6.31 44.97±11.18 140.12±45.33 t-18.135 0.412 0.256 0.207 0.368 1.433 0.281 1.074 P-0.001 0.681 0.799 0.836 0.714 0.155 0.779 0.286组别 例数(n)截面面积(mm2)最大流量(ml/min)最小流量(ml/min)平均流量(ml/min)最大流速(cm/s)最小流速(cm/s)平均流速(cm/s)
脑供血动脉主要可分为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1],对于后循环梗死前间歇或持续血流速度降低伴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或改变的阶段,称之为后循环缺血,此时实施形态学影像检查难以发现异常影像表现[2][3]。研究显示,解剖性后交通动脉变异会对后循环血流代偿、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可能与后循环缺血有关[4]。若解剖性后交通动脉直径较小,则其血流代偿潜能有限,因此,将两端连接分属前后循环,且管径≥1mm的动脉血管,称之为功能性后交通动脉[5]。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是通过双极梯度对流动编码,结合心电门控相,对于血流速度诱导的相关相位位移有着较高的敏感度,不需要对比剂即能够将靶血管具体解剖形态显示出来,通过流量分析软件可获得整个靶血管心动周期流速-时间轴线,并计算流量、流速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以此反映患者的病情[6]。
综上所述,相位对比MR血管成像能够较好评估脑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功能性后交通动脉情况,与基底动脉检测的结果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为患者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