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尉氏县中心医院(475500)袁现伟
脑梗死是人体大脑在供血状态异常的情况下导致脑组织功能丧失的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存在严重威胁,可能会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1]。形成脑梗死最主要的原因是脑血栓对血液的阻塞,而脑血栓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又存在密切关系,在脑血管的分叉或弯曲处最容易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在血液中有形成分就会进行沉淀、堆积形成血栓对大脑血液供给造成影响。因此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抗凝治疗十分重要,这有利于改善患者脑血管阻塞症状,尽快恢复供血,改善脑梗死状态[2]。此外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促进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也是治疗的重点,这对降低患者后续再复发风险意义显著。我院使用氯吡格雷联合曲克芦丁、疏血通治疗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在42~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2±9.87)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23例,患者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46±10.0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患者对本研究中所用治疗药物不存在禁忌证;患者在此次治疗前3个月内未服用过抗凝、溶栓以及抗纤溶剂等药物;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内容审核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相关治疗;患者合并有重要脏器组织疾病;患者在近期内(2周)接受过大型手术治疗;患者存在颅内出血或存在溃疡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能完全遵从医嘱或戒烟、戒酒的;患者对治疗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原发病均给予积极治疗,并同时使用神经保护剂、清除氧自由基以及颅内压降低等治疗药物。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选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可随餐服用也可单独服用,2片(75mg*2)/次/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曲克芦丁和疏血通治疗:曲克芦丁口服,0.2~0.3g/次,3次/d+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6ml/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缓缓滴入。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d为1个疗程,间隔6天开始下一疗程治疗,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1.4 疗效评价 借助卒中量表(NIHSS)进行患者疗效评价,其中包括12个项目,对其进行快速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显效:患者NIHSS评分下降90%以上且未见残疾;有效:患者NIHSS评分下降45%~90%,存在轻度残疾,正常生活无碍;无效:患者治疗后未达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进行对比;②对比两组患者在入院用药前以及治疗后的过氧化脂质(LPO)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ICAM-1)水平的差异;③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纤维原蛋白(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差异;④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差异,对患者预后状况进行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使用(%)表示,使用x2进行检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用t检验,两组对比结果为P<0.05时,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0.77%),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LPO、sICAM-1指标差异 治疗前两组患者LPO及sICAM-1指标水平差异不明显,组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两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1。
附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PO、sICAM-1指标水平差异(±s)
附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PO、sICAM-1指标水平差异(±s)
组别(n=52) LPO(mol/L) sICAM-1(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83±2.39 2.64±1.02 387.69±5.67 177.82±8.77对照组 5.82±3.66 3.72±1.00 385.62±6.58 194.67±6.24 t 0.017 5.452 1.719 11.289 P 0.987 0.000 0.089 0.000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 治疗之前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Fg、APTT、TT以及PT的差异不明显,组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g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TT以及PT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2。
附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s)
附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s)
组别(n=52) 时间 Fg(g/L) APTT(s) TT(s) PT(s)观察组 治疗前 3.42±0.68 27.66±3.62 11.65±3.42 12.66±3.22治疗后 1.24±0.14 36.77±5.66 15.78±2.41 16.77±3.74对照组 治疗前 3.27±0.97 28.95±4.88 11.97±4.33 12.74±4.01治疗后 2.79±0.31 32.93±3.42 13.66±2.37 14.68±2.68 t治疗前 0.913 1.531 0.418 0.112 P治疗前 0.363 0.129 0.677 0.911 t治疗后 32.860 4.187 4.523 3.276 P治疗后 0.000 0.000 0.000 0.001
2.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 D L评分差异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A D L评分为(13.88±4.11),对照组为(13.96±4.62),组间对比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为(71.23±6.22),与对照组的(48.67±7.43)比较,升高更明显,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更好,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是一种突发性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患者出现脑梗死症状后其大脑功能会被明显破坏,脑组织神经出现严重功能障碍[4]。随着缺血缺氧状况的加重患者脑组织出现梗死的面积会逐渐增加,进而出现脑组织坏死的症状。当患者出现脑梗死症状后,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减少血液阻塞,溶栓治疗的窗口期非常短,因此大多数患者只能通过常规药物干预缓解症状,保证大脑的正常供血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5]。氯吡格雷在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药物,选择性地抑制受体阻滞剂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抑制受体阻滞剂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活化进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6]。同时它对非受体阻滞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也能起到抑制作用,且对血小板受体阻滞剂受体产生的作用是不可逆的。通过口服氯吡格雷能够迅速被人体吸收,它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达98%,即便如此单独使用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7]。曲克芦丁同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还能够与5-羟色胺、缓激肽引起的血管损伤产生对抗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对外抵抗能力,对出现脑组织损伤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8]。曲克芦丁是芦丁经羟乙基化制作而成的半合成黄酮化合物,它能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同时使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加促使人体微循环得以改善,从而促进新的血管形成以增进侧支循环[9]。对毛细血管抵抗力的加强能减少血管通透性,对血管水肿产生的风险进行规避。口服曲克芦丁后主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但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仅有30%左右。疏血通主要用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能够疏通血脉,对凝血酶活性进行抑制快速起到抗凝作用,进而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况。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0.77%),说明三种药物联合使用相较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且差异十分显著。治疗前两组患者LPO及sICAM-1指标水平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两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当人体出现病理改变时LPO的水平就会增加,这是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的反应,LPO水平增加不仅会对细胞组织造成一定的损害,还会加剧血小板的聚集,因而对脑梗死患者而言是十分危险的标志。sICAM-1是参与机体防御系统作用的重要免疫球蛋白,当其水平升高就会加速炎性细胞的聚集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状态。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这两种指标显著下降说明氯吡格雷联合曲克芦丁、疏血通能够有效减少血栓形成风险,降低了脑组织损伤程度,对患者预后恢复以及后续治疗具有积极意义。通常脑梗死患者容易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存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Fg、APTT、TT以及PT的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g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TT以及PT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体现了药物联用对血液聚合作用的抑制,能够有效对患者高血压和高凝高脂的状态进行缓解。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差异不大,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升高更明显,表明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更好。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就存在较高的致残几率,对患者参与正常生活存在较大的影响。使用氯吡格雷联合曲克芦丁和疏血通治疗脑梗死患者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明显得以改善,说明治疗的远期预后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曲克芦丁、疏血通治疗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患者治疗后血栓形成风险明显降低,凝血功能得以改善,患者预后功能恢复效果也较为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远期预后改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