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宇,谢小淞,蹇明
(1.成都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2.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总体目标[1]。物流管理专业作为跟随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应用型专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呈现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物流行业快速发展难以匹配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入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刻不容缓的关键课题。
应用型本科相比普通本科凸显应用型和技能型特征,相比专科教育则强调其后续发展能力[2]。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立足行业、企业实际需求,探索出一条满足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关于应用型本科发展内涵建设的研究有较多成果,例如,合肥学院构建了“八个转变”的应用型大学建设理念[3].,在应用型大学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虽然已经较为明确,但是如何将相关理念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建设中,大部分应用型高校仍在不断探索中。
成都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据学校确定的“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着力在制造业物流和商贸物流领域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目前,本专业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逐步实现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从传统本科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变。
(1)培养模式向“产教融合”转变。普通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重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则强调理实并重,培养适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参考德国应用科学类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采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成都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组建了由政行校企多方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以及协同育人内容和制度等建设,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课程体系向“能力本位”转变。普通本科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课程教学突出“知识本位”;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需要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课程教学突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坚持能力导向,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由“知识输入导向”向“能力输出导向”转变。成都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专业基础能力与工作实践能力培养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
(3)教学理念向“以学为主”转变。传统教学着重“以教为中心”,突出对教师“教”的考核;应用型本科教学则需要强调“以学为中心”,围绕对学生“学”的考核,优化教学制度设计,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有效规划学生课堂内外学习,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3],突出学生综合性和个性化发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成都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教学大纲为切入点,完善教学大纲评审制度,在教学大纲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全面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教学方法向“理实结合”转变。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理念,成都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设计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校内实验室与校外产教融合基地相结合的实践环境,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取“4+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课学时占比超过总学时的30%。同时,鼓励专业教师采取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贯穿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效融合。
(5)师资队伍向“双师双能”转变。“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指既具备较高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例如德国即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必须博士毕业且有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成都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外引内培不断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近年来引进相关专业高级工程师3人、博士4人,专业教师参与半年以上工程实践超过10人次,“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占比超过50%。
(6)质量评价向“内外结合”转变。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校内学生评价和教学督导评价为主,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以校外用人单位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为主,二元分割的质量评价制度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因此,成都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将教学质量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结合,构建了学生、企业、第三方相结合的以“能力输出为导向”质量评价体系,将“内外结合”的评价方法,贯穿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教与学-评价-反馈-教与学”的闭环控制,通过有效的质量评价,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产教融合是指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关系和机制,其本质是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4]。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物流企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物流行业、企业在技术研发、创新应用等方面远远领先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这既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又产生较大的压力。深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厘清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和方向,见表1。
表1 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SWOT分析表
通过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SWOT分析,制定不同类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
(1)结合各高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实行错位发展,在不同物流领域形成不同人才培养优势,使学校人才培养与物流行业、企业需求更加吻合。
(2)立足学校与企业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共同商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切入点,选择满足校企双方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方法。
(3)以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方案,开发实习培训内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推动校企合作由浅入深,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共同培养满足物流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成都工业学院作为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经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于2019年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目标即在国内探索出一条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成为国内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示范专业。
图1 产教“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加快建立产教融合教学基地,落实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协同育人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点,也是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成都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初步形成了“12345”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1)“1”即一个核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校内接受系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后,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基地完成综合应用核心能力的培养。
(2)“2”即两个结合:将物流企业新员工招聘、培训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相结合;将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产教融合基地相结合。目前,依托校办工厂、菜鸟驿站等校内资源以及成都创源国际货运、苏宁物流等校外合作企业,建成一批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基地。虽然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经费支持制度,但是“两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瓶颈,基本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3)“3”即三个方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深入调研区域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商贸物流三个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方向,基于各产教融合基地,成立不同物流领域的行业订单班。
(4)“4”即四个阶段:实习生宣讲选拔、开班授课、轮岗实操、考核签约四个阶段。产教融合行业订单班采取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方式,订单班培养方案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衔接,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高效、有序开展。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产教融合订单班培养流程
(5)“5”即五个落实:以产教融合行业订单班为载体,落实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五个落实。即共同制定实习培训大纲,落实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相融合;共同开发实习培训内容,落实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相融合;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基地,落实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场所与真实企业相融合;共同参与实习培训指导工作,落实教师队伍与企业专家相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理念,探索校企协同育人规律,是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必由之路。成都工业学院通过不断完善产教“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基地,有效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初步解决了产教融合基地的稳定性、合作育人关系的长期性和实践教学组织的有效性等突出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新的启发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