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红
【摘 要】教师在教学诗歌时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可通过诵读诗句、想象画面、补充信息、寻找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诗人的情绪,发现表达的秘妙。
【关键词】诗歌教学;表达方式;想象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然而,学生阅读时往往只能 “意会”,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揭开诗歌的面纱,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妙。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为例,文中三首诗合在一起才十几行,却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感情与想象。该如何教学呢?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探索。
一、诵读诗句,悟韵律之妙
诗歌往往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诗韵,对诗歌的音乐之美有具体的认知。
(一)寻韵字,感韵律
初读诗歌后,学生初步感受其独特的韵味。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把这些感受转化为探索、学习的成果。
1.同音成韵。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押韵方式。学习《短诗三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圈画:“这三首短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其中还藏着秘密呢!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学生注意到《繁星(一三一)》句末的“光”“香”“响”这三个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进而发现诗歌富有韵味的秘密——押韵,明白“光”“香”“响”的韵脚都是“ɑnɡ”,这就是同音成韵。
2.同字成韵。这是一种独特的用韵方式,在《短诗三首》中也有所体现,它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教学中,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在独自圈画思考后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隐含在韵律之中的秘妙:“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繁星(一五九)》中,句末的‘了‘里兩字各出现了两次。这是为什么呢?这叫同字成韵。句末用同一个字,可以形成独特的韵味。这种重复不单出现在句末,还会出现在句中。请同学们找找看。”学生发现“哪一”“没有”在《繁星(一三一)》中也重复出现,让诗句读起来更有韵律。
(二)看标点,读韵律
诗歌的韵律不仅体现在韵脚之中,其实连标点也有一定的节律。比如,学习《繁星(一三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除了同音、同字成韵,有时还会同语气成韵!这首诗用三个问句连续追问,读起来特别有诗韵。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又如,学生发现在《繁星(一五九)》这首诗中,“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一句用了分号,分号前后句式相同,字数一样,节奏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三)探格式,品韵律
诗歌的格式之中也隐藏着韵律之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繁星(七一)》不仅在句式上做过处理,在排列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三个句式相同的短句,在排列时逐行缩进。这样的处理富有诗韵,仿佛镜头缓慢聚焦,让画面越来越近,让诗情越来越浓。
二、想象画面,现诗化之境
诗歌语言简洁。借助画面品味诗句,让诗境展现出来,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认知,感受到诗意之美。
(一)化意象为画面
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类寓“意”之“象”就是意象。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通过想象的方式,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读着《繁星(七一)》,相信有一个词你看了就很想圈出来。”学生圈出了“永不漫灭”。教师进一步引导:“‘永不漫灭的意思是永远不磨灭。透过这个词,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浓烈的情感。那究竟是什么事让诗人永远不会忘记?你看,这些事都藏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请同学们跟随诗人的回忆去读读这三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学生借由这三句诗中的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仿佛来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园子里,站在一棵巨大的紫藤萝下,扑鼻而来的是紫藤萝花淡淡的清香,眼前有一个小姑娘在母亲的膝上嬉戏撒娇,耳中听到母亲的呢喃细语和孩子欢快的笑声。
(二)引生活扩画面
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勾连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意象进行扩充。通过品悟仿说,诗境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越来越清晰。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是啊,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样的画面如此温馨,如此熟悉,熟悉得让你不禁以为那个孩子似乎就是你自己,你正坐在母亲的膝上听她讲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读这首诗。”在学生朗读体悟后,教师继续引导:“诗人仅仅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三个事物,就让我们浮现出那么美丽温馨又熟悉的画面。儿时与母亲在一起的画面又岂止这一幅!你能把你想到的画面用这样的方式说一说吗?”学生回忆往事,说出了“美丽的公园、园中的绿道、母亲的背上”等句子。
(三)由意境拓画面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将感受到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就能将诗人凝练含蓄的语言融化开,感诗人之所感。比如,学习《繁星(一三一)》时,教师问道:“同学们,诗歌是有画面的。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学生根据自己体会到的意境,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一个女孩正对着大海诉说真情,而大海回馈她的是波涛里的清响。与此同时,教师用课件出示有关女孩、波涛的图画,进行小结:“我们看到的画面,可以是诗歌描述的具体情景,也可以是我们根据诗歌想象到的、文字没有直接描述的画面。”
三、补充信息,解创作之密
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非常考验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除去诗歌朦胧的外衣,帮助学生品悟诗人的匠心,感受优美的意境。
(一)补充原著信息,解开疑惑
教学中,通过预习单,教师会发现学生的疑惑之处。有些疑惑看起来似乎对理解诗歌没有作用,其实对读懂诗意有很大的帮助。《短诗三首》一课中,学生对诗题存有疑惑。因此,可聚焦此处疑惑,适时补充资料,为之后的感悟诗意做好铺垫。“面对冰心的这三首短诗,首先让你打问号的应该是它们的题目吧!这些题目看起来都差不多,区别就在于括号内的数字。为什么这么写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查资料。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资料,看看有什么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资料,知道《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收录了164首小诗。用冰心自己的话说,就是将一些“零散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歌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学生进而明白,原来《繁星》是所有短诗的题目,后面的数字代表诗的序号。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为什么要把诗取名为《繁星》呢?”学生马上会意,这意味着书中的小诗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般,虽然零散,却各有各的光芒。
(二)补充其他作品,加深理解
合理补充作者的相关作品,能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比如,学习《繁星(七一)》时,教师抛出问题,相机导入背景资料:“诗人为什么要提起往事?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我们先来看一段资料。”
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
说到童年,我常常感谢我的好父母,他们养成我一种恬淡,“返乎自然”的习惯,他们给我一个快乐清洁的环境,因此,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自足,知足。
——选自冰心《我的童年》
教师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资料有什么想法。学生通过冰心的自述,感受到她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自然明白為何冰心说“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三)补充作者生平,唤起感悟
了解诗人的境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学习《繁星(一五九)》时,教师可相机展示冰心的生平。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鸟儿在风雨来临之时想到的是自己的巢,冰心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母亲的怀抱”。他们借助资料,明白从“鸟儿”到“我”,从“巢里”到“怀里”,不一样的“风雨”,一样的依恋。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如鸟儿对自己的巢一般。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悟,重新阅读诗句。
四、寻找联系,引共鸣之音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意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想诗人所想,思诗人所思,念诗人所念。
(一)寻不同意象之间的联系
当看起来没有关联的意象出现在一起,让人捉摸不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比较品读中,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意。比如,教师问学生《繁星(一三一)》提到哪几种事物。学生回答“星星、光、花、香、思潮、大海”。教师请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找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发现星与光、花与香、思潮与大海,两两一组。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让它们两两一组。学生发现每一组中的两个事物都密不可分,从而读懂诗人为什么写的是大海,却要将“星与光、花与香”一起带入诗中。他们明白诗人通过诗句展示了自己的思想活动与大海的关系,这关系就像星与光、花与香那么密切。之后,教师可告诉学生冰心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冰心的童年与大海分不开,在与大海的朝夕相处中,她的很多想法都受到大海的影响。
(二)寻生活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联系生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比如,学习《繁星(一五九)》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这首短诗中出现了两个‘风雨。你能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来理解吗?”对于第一个“风雨”,学生想到了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对于第二个“风雨”,学生想到了比赛失败、考试考砸、生病……教师小结,让学生明了第一个“风雨”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雨,第二个“风雨”指的是人生道路中的磨难、挫折。联系生活,学生自然能读懂诗歌类比表达的意思。
综上,诗歌教学要化虚为实,让学生不再只是笼统地感知,而能深入文本,真正寻找到隐含在诗句之中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含蓄之美。
(浙江省杭州市行知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