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倡导个性化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展现自我,快速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从个性化角度切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他们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从而健康成长。
一、善于利用生活资源,奠定个性化作文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表明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无论是在家中,还是与左邻右舍相处,或者上学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校园中的追逐嬉戏,均是写作素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结合个性化体验写作,为个性化作文奠定基础。
例如,指导写作“我的植物朋友”这一主题,植物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在家中、社区内、路上、校园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教师可要求他们提前观察感兴趣的某种植物,并拍摄一组常见植物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根据图片简单介绍自己的植物朋友。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记录卡记录植物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分析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植物的,再用完整的一段或几段话介绍植物朋友,进行小组交流,谈自己的感受。让观察相同植物的学生相互补充,探讨怎样才能把植物朋友写得更生动,更惹人喜爱,为个性化写作积累素材。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所观察的植物。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交朋友的方式观察身边的植物,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观察,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这就是个性化的写作。
二、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促使他们进行个性化写作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较强,不喜欢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个性化写作能够让他们充分展现个性,表达自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想从个性化视角切入,教师就要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材中的作文内容与要求,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除主题外,长短、格式、风格、题材等均不作硬性要求,使他们能发挥联想与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写作。
如教学“我来编童话”时,教师先在课件中出示一组经典的童话故事插图,如《神笔马良》《拇指姑娘》《丑小鸭》和《海的女儿》等,让学生看图猜故事的名字,然后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分享最喜欢的一篇,简述理由,让他们总结出童话的特点——想象、人格化与启迪性。接着,教师出示一组词语:国王、勇士、黄昏、厨房、啄木鸟、青蛙、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小河边、圣诞节……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分类,选出几个关键词,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思画面,然后创编童话。之后,再让学生读自己写的故事,其他学生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如此,學生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锻炼了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作文空间,不刻意强调写作技巧与手法,让学生结合童话特点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作文,他们会乐于表达和写作,写作自信也能得到增强。
三、积极开展课下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
小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足,教师可适当安排课下任务,拓展他们的学习范围,使其课余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精彩。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需从个性化视角切入,开展课下写作活动,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将作文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下。要让学生多练笔,可以抒发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感悟,也可以把一天的经历写成作文,方式与体裁不限,只需融入真情实感即可,鼓励他们写个性化的作文。
比如,在指导写作“多彩的活动”这一主题时,教师可导入写作主题:“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校园参加过哪些活动?”让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活动。学生会提到各种各样的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如此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活跃,能为后续的作文奠定基础。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活动,及参加活动的好处,告诉他们在描写活动时需拥有明确的观察角度,要从特定角度回顾活动的具体情境,把握写作重点,围绕中心确定记叙顺序。最后让学生写作。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加,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接力赛跑、合唱、课本剧表演、集体舞、看望孤寡老人、植树、清洁广场、踏青、赛龙舟等,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教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让学生结合亲身体验写作,学会有条理、有重点地记述集体活动过程,融入个人体会与收获,实现了个性化写作。
总之,在个性化视角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以教材中的写作版块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个性,经过长期练习,学生就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