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之泽
(梧州市岑溪市三堡中心卫生院,广西 梧州,543215)
肠套叠主要是指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嵌套进肠腔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部包块等。该病主要好发于6 月~36月儿童及内分泌失调儿童。肠套叠发病较急,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生理结构、自主神经因素和内分泌因素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和非手术方式治疗肠套叠。其中,X 线引导下的空气压力复位肠管最为常见[1]。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水压治疗逐渐发展应用。本研究主要比较评价上述两种方法对肠套叠的综合治疗效果,旨在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在我院儿科就诊患儿中共纳入30 例水压灌肠患儿。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15 例)和观察组(15 例)。常规组男女分别为9 例、6 例;平均年龄(8.7±3.5)月;平均病程为(18.7±2.5)h。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0例、5 例;平均年龄(8.6±3.5)月;平均病程为(19.2±2.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两组均施以一般饮食治疗:(1)确诊后。患儿确诊为肠套叠后,应禁食禁水。(2)复位后。复位且病情初步缓解后,告知家属给患儿进食流质不含糖饮食。(3)康复期。告知家属给患儿进食易消化、较烂食物(如粥、面等)、富含维生素B 食物及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告知家属切勿给患儿进食太冷、太热及辛辣刺激食物,不建议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观察组施以B 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方案。在B 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经过肛门插入玻璃导管,并将气囊充气20~40ml,将T 形管一端接玻璃管,侧管接水压计检测注水压力,另一端为注水口,可以注入37~40℃的等渗盐水,匀速对入肠内,在灌肠过程中可以看到环状块影,退至回盲部,半岛征由大到小最后消失。常规组施以X 线引导下空气灌肠治疗方案。首先需要拍摄站立位平片,观察肠内充气及分布情况,以确保患儿此时没有发生肠坏死、穿孔,将特制的带有气囊的管道经肛门插入直肠内,将气囊充气固定于直肠内,在X线显示器的监视下,向肛门内充气,确保充气压力在一定范围内(9~13 kPa),防止压力过大(15 kPa)导致肠腔破裂,利用从肛门充进去的气体,结合手法将套叠的肠管冲开。
(1)复位成功率。记录并比较两组肠道复位情况[2]。(2)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9.0 软件分析数据。年龄、病程等计量资料行t 检验,性别、复位成功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行2 检验。P<0.05 为差异明显。
较之常规组,观察组复位成功率较高(P<0.05)。见表1。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一般情况下,患儿发生急性肠套叠后无法自行复位,且随着时间延长和病情进展,嵌套的肠管及其系膜的套叠程度会加深,进而阻碍了肠道血液供应,极易导致患儿产生肠穿孔或肠道坏死等并发症[2]。因此,及时诊断并治疗急性肠套叠对患儿病情进展和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主要包括腹部超声和放射学复位。
目前,临床上主要实施X 线引导下的空气灌肠方案。该放射学复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医师操作视野较好、复位成功较高、复发发生风险较低等优势。但是,应用过程中发现,该治疗方法由于在X 线引导下展开,具有较强的辐射性,且儿童年龄较小,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该方法会影响患儿生长。此外,该方法中,患儿肠腔内压力较大,患儿肠管处于膨胀状态,由于患儿肠壁等较为薄弱,发生穿孔地风险较高。近年来, 医学飞速发展,超声逐渐应用于患儿急性肠套叠治疗中。本研究结果显示,较之常规组,观察组患儿肠管复位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究其原因为[3]:第一,超声不具有辐射性;第二,超声显示的患儿肠道部分图片清晰,便于医师操作;第三,该方案中采用盐水进行灌肠,水较空气而言,压力较小,患儿肠管每部分接受的压力均相同,因此,引发的肠穿孔较少,复位成功率较高;第四,在复位成功后,于肛诊检查后患儿的粪便随着灌肠的水分排出,这便于进一步确定患儿复位是否成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盐水灌肠方案能够促进患儿肠道恢复正常位置,且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