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
(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530001)
胃溃疡于消化系统中比较常见,临床上常见于老年人,致使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因素当属胃酸蛋白酶。胃酸与胃蛋白酶会影响自身胃黏膜消化,导致胃黏膜形态与功能发生变化[1]。胃溃疡疾病发展缓慢,难以治愈,容易反复发作。临床对胃溃疡的治疗常用三练疗法,但长时间应用大剂量运用西方,不仅会使机体发生耐药性,还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2]。在中医学的深入研究下,有研究指出L 中医辩证施治疗理念在胃溃疡中的应用,能够将治疗效果提升。所以,本研究尝试为患者应用和胃消疡汤联合针灸治疗胃溃疡,研究其和仅采用和胃消疡汤的治疗疗效。
收治对象:45 例胃溃疡患者,编选时间:2020 年1 月-2021年1 月;分组方法:随机摸球;小组:对照组(n=22,男女比值12:10),年岁20~60 岁,中位值(41.6±2.9)岁;观察组(n=23,男女比值13:10),年岁20~60 岁,中位值(41.4±3.1)岁;两组患者资料信息差异不明显(P>0.05),可对比。入组患者均知情,自愿在知情协议书上签字,经医学伦理审查会考察通过。
对照组:和胃消疡汤治疗。方中药物有:柴胡12g、姜半夏8g、陈皮8g、白芍30g、炒白术10g、白茯苓30g、延胡索12g、炒党参15g、郁金15g、枳壳15g、合欢皮12g、苏梗10g、甘松8g、瓦楞子30g、厚朴15g、白及10g、淡竹茹15g、甘草6g。患者出现明显的反酸时可加入海螵蛸10g、白螺蛳壳30g。针对大便干结者可加入瓜蒌15g、大腹皮9g。若患者胃疼严重可加入川楝子15g,针对比较严重的口苦症状可加入龙胆草9g。1 剂/日,用水煎煮后留200ml,分别在早晚各温服100ml。持续用药治疗2 周为1 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观察组:和胃消疡汤联合针灸治疗。和胃消疡汤治疗方式同对照组,针灸方法为:主穴选中脘穴、内关穴、天枢穴、脾俞穴、胃俞穴、章门穴、足三里,配穴选:期门穴、内庭穴、三阴交穴、大陵穴、公孙穴、丰隆穴、印堂穴、梁丘穴、曲泽穴、阳陵泉,运用毫针刺法,将臂、腕、指之力集子啊刺手,促使针尖迅速透过皮肤,接着进针,进针时,刺手可和押手联合,维持动作协调。
(1)观察用药前后测量每组胃溃疡直径,包括胃窦溃疡直径与胃体溃疡直径。(2)用药前后对每组患者的转化生长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清白细胞介素-2 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7 水平。(3)用药前后对每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症状包括纳差、胸闷易叹、烦躁、胃脘胀痛。按照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程度分别予以对应数值,其中0 分;没有显著的症状;1 分:临床症状较轻,发作次数减少;2 分:临床症状严重中等,发作次数明显增加;3 分:临床症状极为严重,容易频繁发作。最终分值越高代表临床症状越严重。(4)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患者症状得以减轻;无效:患者症状没有显著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两组比较,用药前,两组胃窦溃疡直径、胃体溃疡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后,观察组胃窦溃疡直径、胃体溃疡直径较短(P<0.05)。见表1。
表1:分析用药前后胃溃疡直径(±s,cm)
表1:分析用药前后胃溃疡直径(±s,cm)
组别 例数 胃窦溃疡直径 胃体溃疡直径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观察组 23 1.81±0.81 0.41±0.11 1.75±0.41 0.29±0.08对照组 22 1.91±0.90 1.11±0.18 1.80±0.47 1.49±0.24 t 0.392 15.820 0.381 22.707 P 0.348 0.000 0.353 0.000
表2:分析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水平(±s)
表2:分析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水平(±s)
转化生长因子-α (pg/ml) 表皮生长因子(ug/L) 血清胃蛋白酶原(ng/L) 血清白细胞介素-2(ng/ml) 血清白细胞介素-17(mg/ml)组别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观察组 3.52±1.14 5.79±1.11 0.56±0.16 0.95±0.20 175.61±23.66 62.89±17.23 1.78±0.34 3.96±1.04 32.09±7.55 13.25±5.36对照组 3.47±1.07 4.98±1.30 0.52±0.12 0.71±0.17 175.33±23.58 115.27±20.50 1.70±0.30 3.12±0.51 31.77±7.41 19.37±6.67 t 0.152 2.251 0.945 4.328 0.040 9.294 0.835 3.415 0.143 3.400 P 0.440 0.015 0.175 0.000 0.484 0.000 0.204 0.001 0.443 0.001
用药前,两组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后,观察组各中医症候积分较低(P<0.05)。见表3。
表3:分析用药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s)
表3:分析用药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s)
纳差 胸闷易叹气 胃脘胀痛 烦躁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观察组 2.46±0.25 0.89±0.12 2.41±0.24 1.12±0.18 2.38±0.31 1.21±0.19 2.58±0.16 1.03±0.14对照组 2.49±0.30 1.57±0.20 2.36±0.21 1.82±0.32 2.31±0.34 1.69±0.25 2.66±0.20 1.89±0.18 t 0.365 13.902 0.742 9.097 0.722 7.272 1.485 17.936 P 0.358 0.000 0.231 0.000 0.237 0.000 0.072 0.000组别别
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见表4。
表4:分析治疗效果[n(%)]
中医学上对胃溃疡尚未有明确的记载,按照对应症状,会将胃溃疡划分在“胃脘痛”中,经对此疾病的分析,主要与饮食不节制等原因相关。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人们承载较大压力,长时间的压力下会致使人们情志抑郁,最终形成肝胃郁热病症[3-4]。
和胃消疡汤肝胃不和型胃溃疡可重视疏肝解郁,在和胃部的同时顺气。多种药物结合在一起,可发挥全面的综合效果,不仅能够对气机进行调节,还可促使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疼痛[5-6]。多种药物在活血止痛的条件下,还可对患者的情志进行调节,是由内向外的治疗。
针灸也是我国中医中博大精深的治疗方法,古典药籍中层记载,进针前可使刺手把握毫针,这样可在进针时维持动作的协调,减轻患者疼痛。针灸可选脾胃本经穴位,这样可在行气的同时发挥温和健脾的功效[7-8]。
本研究为有效对胃溃疡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将上述两种方法相融合治疗,结果得出:用药后,观察组胃窦溃疡直径、胃体溃疡直径较短,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水平较优,各中医症候积分较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这从侧面展现两种方式联合值得推崇,可行性较高。
综上所述,治疗胃溃疡时应用和胃消疡汤联合针灸治疗,能够缩短患者胃窦溃疡直径、胃体溃疡直径,优化各项相关指标水平,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