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 卢长江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南宁,5300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设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小儿视力发生异常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具有1.52 亿7—18 岁学生视力存在低常,全世界具有1/3 的人口(25 亿)视力存在低常[1]。同时学龄期小儿3—6 岁时期,属于视力发育的可塑期、敏感期,也是功能、结构可逆性的关键时期,因此是小儿视力检查的最佳时期[2]。相关研究发现,视力的好坏直接反映视网膜、黄斑、视神经等功能,而科学性视力检查对各种眼病的正确诊断起到重要作用[3]。但小儿心理状况、年龄、智力发育、受照明度、表达能力及对比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儿视力检查的准确度,已成为临床医师重点关注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护理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最新研究发现,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视力检查中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利于小儿弱视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获得准确视力结果[4]。鉴于此,本文选取该类小儿实施综合护理模式进行研究,详细如下:
将80 例视力检查小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 例,19 例男,21 例女;年龄为6 岁—14 岁,均值为(8.21±1.25)岁。实验组40 例,20 例男,20例女;年龄为7 岁—12 岁,均值为(8.02±1.13)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入标准:(1)未存在精神系统疾病;(2)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情本次实验,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下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既往血栓、传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系统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者;(2)实验过程中退出、无法按时完成实验者。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指导小儿正确接受视力检查,纠正无法配合的患儿,使其能够顺利实施检查。实验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视力检查方式:学龄期小儿视力检查选择国际标准的视力表,以E 字视力表,将悬挂高度与小儿身高匹配,尽量选择1.0 行视标与小儿眼睛在同一水平线,针对初次检查视力的小儿,由于对医院的陌生感,使其产生害怕、恐惧等心理情绪,进而无法配合视力检查,因此护理人员需与家长进行详细沟通,询问来诊的因素,并告知其正确检查方式和家长需要配合的方式。(2)学龄前期检查:由于学龄前期小儿对陌生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进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直接影响视力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护理人员需采用耐心、和蔼的态度,接待每位小儿,使其感受检测视力,像是进入一项有趣的小游戏,提高小儿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集中精神配合检查。(3)<3 岁检查:该类小儿对周围事物产生一定程度好奇心,导致其检查视力过程中注意力无法集中,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而导致视力结果不准确,因此需维持环境安静,诊室光线充足,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积极规避反复多次检查而产生的厌烦。(4)4—6 岁检查:学龄前小儿心理活动存在随意性及不稳定性,因此检查前让小儿先熟悉周围环境,掌握E 字检查方式,并采用赞美的语言、态度和蔼对其进行鼓励及表扬,进而满足小儿好奇心,建立良好关系。(5)学龄期:7—14 岁小儿存在一定的书面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依赖性和独立性共存,且幼稚性、自觉性交替,自我控制能力存在一定缺陷,把进入医院认为打针之类的思想带入意识中,进而拒绝视力检查。因此护理人员需耐心向家长与小儿进行安抚、解释,告知其导致视力下降的因素,并通过正面教育,淡化其恐惧心理,同时指导家长及小儿今后的预防措施,使其解除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生做好验光配镜检查。
(1)观察2 组小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通过自行设计的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实施统计,包括检查基本知识、健康行为知识以及预防知识三项,各项总分均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掌握度越高。(2)依从性评价指标[5],完全遵从:小儿积极与护理人员交流,并完全按照护理人员的指导实施;基本遵从:小儿愿意与护理人员实施交流,对护理人员的指导超过80%的服从;偶然遵从:小儿交流不多,对护理人员指导只有极少部分的服从;完全不遵从:完全不依据护理人员计划实施,依从性=(完全遵从+基本遵从+偶尔遵从)/总例数×100%。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χ ±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其中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2 组护理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后实验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 2 组依从性比较
表1 2 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χ ±s,分)
实验组、对照组总依从率分别为97.50%、75.00%,实验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 组依从性比较(n=40,例)
小儿视力检查是现阶段儿童保健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对预防小儿视力下降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逐渐在融入生活中,小儿接触荧光屏幕概率也逐渐增高,诸多家长疏于防范,使其接触时间不断延长,进而造成视力下降。
相关研究发现,视力检查属于眼科诊断治疗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检查结果准确性直接影响医生治疗技术[6]。而小儿视力检查准确性通常比成人检查难度系数要大,1—12 岁的小儿还伴有特殊性心理行为,因此科学性、合理性心理干预,积极促进其配合检查,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显得极为重要。获得准确性的视力检查结果,需掌握小儿心理状况,懂得与其进行交流,并了解其检查视力的技巧,积极规避不良影响因素,护理人员需采用和蔼、温柔、平易近人的态度鼓励和安慰小儿,淡化其紧张、恐惧等情绪,以取得家长配合[7]。针对初诊的小儿,由于其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加之对视力检查的不了解,极易诱发恐惧心理,因此创造优美的就诊环境,诊室光线充足,维持空气新鲜,并配置一些儿童诊疗设备,依据其兴趣布置诊室,如墙上挂些彩球、图画、玩具等设备。同时诸多家属无法接受自己小儿视力差,将因素都归于打游戏、看电视等方面而责怪小儿,进而直接加重其恐惧感,因此家长需做好思想工作,积极淡化其恐惧及思想顾虑。由于部分小儿对检查配合度较低,此时可以先让配合度较佳的小儿实施检查,进而启发其模仿行为。相关学者发现,只有检查者、小儿、家长三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视力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为医师提供真实、准确的视力结果[8]。本文研究显示,经护理后实验组健康知识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小儿视力检查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效提高小儿健康认知程度,改善其依从性。
综上所述,小儿视力检查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获得显著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