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疆 库尔勒,841000)
作为慢性炎症的一种,支气管扩张疾病进展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患者由于支气管感染、阻塞等因素,疾病进展为支气管扩张,有典型的咳嗽和咳血、浓痰等症状,治疗干预不及时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可能性较高,存在一定的致死率。雾化吸入治疗是临床改善患者不良症状、保障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辅助开展护理活动,才能够保障治疗效果。本研究尝试对雾化吸入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进行辅助护理实验,探究不同护理干预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实验活动的参与患者均符合支气管扩张判断标准,确定在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期间到院实施雾化吸入治疗,盲选法纳入符合实验要求的支气管扩张患者100 例,基于护理研究方法的特点,把实验对象分成两个小组。综合组:患者年龄44-80岁,中位值(55.20±3.62)岁;女性和男性人数比例为27:23。对比组:患者年龄52-81 岁,中位值(60.21±2.85)岁;女性和男性人数比例为8:17。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实验数据,结果无差异(P>0.05),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本次实验活动。
全部实验对象都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妥布霉素280 mg),每天两次;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每天两次,2g/次。7d 为一疗程,持续治疗3 个疗程。护理方法:对比组参与基础护理活动。综合组参与综合护理活动,具体护理步骤如下:雾化吸入治疗方式将药物雾化处理之后经由患者呼吸道吸入,药效发挥后作用更优良,且患者接受度较高。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基础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控制好气雾流速和气雾量、药液温度,药物以气雾形式进入患者末支气管和肺泡,达到理想的疗效水平。护理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下:①感染预防护理,气雾生成过程并不是完全无菌的,为了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做好除菌工作;②雾化吸入时间控制,常规情况下不能持续雾化吸入超过15min[1];③呼吸道护理,患者在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过程中,呼吸道会持续产生分泌物,堆积后患者可能出现气道堵塞的症状,需要护理人员重视排痰护理,定时叩击患者背部来加速患者排痰。
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是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展开评估后获取的,分数越低证明患者心理状态越好;疗效评定中,显效患者全部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X 线检查中肺部炎性阴影消失,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依然存在甚至加重[2]。
统计学软件SPSS23.0 全程参与数据统计、处理,(均数±标准差)、率(%)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检验工具分别使用t 和方差。P<0.05 表示统计学差别存在。
表1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n(%)]
表2 统计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s,分)
表2 统计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s,分)
组别 n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综合组 50 33.61±3.22 30.13±3.2对比组 50 40.22±2.75 45.62±4.72 X2 - 10.505 18.123 P-<0.05 <0.05
临床患者呼吸道出现感染症状以及支气管持续堵塞会引发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持续处于感染状态且大量存留黏液脓性分泌物,会严重破坏支气管壁组织、弹力纤维组织,造成支气管持续扩张[3]。现代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支气管扩张疾病的临床诊疗手段不断更新和进步,传统的单一抗生素治疗方案逐渐被取代,联合治疗方法得到临床医患的肯定。雾化吸入治疗配合抗生素使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但是部分患者由于对雾化吸入治疗的认知不够,或者出于对自身病情的担忧,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情绪,参与和配合度不高,影响雾化吸入治疗效果。
本次实验活动中,实验数据对比结果提示,雾化吸入治疗方案比较适用于支气管扩张患者,但是想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过程,因此配合雾化吸入治疗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雾化吸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模式在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群体中存在突出的应用价值,能够和基础护理模式形成联合护理关系,高效改善支气管患者常见的咯血、咳痰等症状,提高临床患者满意度,推动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本研究认为支气管扩张患者接受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综合护理模式,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患者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