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俊柔
(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545000)
肺炎指肺泡、气道末梢、肺间质之间出现炎性反应,发病因素包括药物过敏、免疫损伤、病原体、理化刺激等,常见肺炎类型为细菌性肺炎[1],发病后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呼吸紊乱、咯痰等,新生儿出生后免疫系统仍在发育状态,属于肺炎高发人群,出现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风险高,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与血液、羊水、空气、接触等关系密切,吸入性肺炎发生与吸入胎粪、羊水、乳汁等关系密切[2-3]。临床针对肺炎患儿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机械通气等,同时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也与疾病预后存在密切关系。文章纳入我院于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间收治的100 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研究样本,评价精细化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的效果,现将本次研究全部内容整理后作以下论述:
纳入我院于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间收治的100 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50 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14例,日龄在1-28d,平均为(14.8±3.0)d。对照组中男37例、女13例,日龄在1-28d,平均为(15.5±3.1)d。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儿胎龄均在37-41 周;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排除合并遗传病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先天发育异常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关注患儿呼吸状态,给予吸氧支持或机械通气,积极预防感染,提供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皮肤清洁状态,监测体征变化,警惕异常表现,适时吸痰、雾化吸入、对症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精细化护理干预:1.转变体位护理:先取患儿面部朝下俯卧位,用软枕将其头部抬高30°左右,臀下垫一软枕,头部自然偏向一侧,上肢微屈上举头部分别置于两侧,下肢微屈呈蛙式,30min 后调整为仰卧位或自由体位;2- 3 h 后取30°头低脚高的左侧卧位,患儿四肢中线呈屈曲位,同时为保持头低脚高30°及臀、背部斜度30°,在患儿头、臀、背部垫小枕,维持30min 后调整为仰卧位或自由体位;2-3 h 后取30°头低脚高的右侧卧位,方法及维持时间同前;2h 后取仰卧自由体位,维持30min 后再取俯卧位,如上体位依次转变。2.叩背:用新生儿叩背锤沿支气管走向对患儿背部进行由下至上、由外及内节律性叩击,叩击期间严密观察患儿面部表情和肢体反应以及时调整叩击力度,其中抬手距离以4-5cm 为宜,叩击速度建议100-120 次/分。3.喂养支持:新生儿可进食时合理进行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喂奶后取头高脚低位或侧卧位,轻叩背部排出空气,预防溢奶、吐奶,饮食后做好口腔护理,预防滋养细菌与微生物。4.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抗感染治疗过程时,为患儿播放轻音乐,安抚患儿情绪,转移其注意力。5.按摩护理:洗澡后进行抚触按摩,先取俯卧位,护士清洗双手后涂抹润肤乳,轻柔按摩臀部与背部,按摩5 分钟后改为侧卧位,按摩四肢5 分钟后再取仰卧位,按摩头胸腹部。
评价两组护理效果,显效:肺部病灶炎症消失、X 线复查显示无阴影、听诊结果提示未闻及湿啰音;有效:病灶炎症吸收明显、X 线复查结果显示阴影大部分消失、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无效:未达上述标准[4]。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χ±s 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n=50,例)
观察组干预后PaO2、血氧饱和度指标值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血气指标情况(n=50,例)
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2.11±0.30)d、住院时间(6.85±1.00)d;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4.00±0.55)d、住院时间(9.55±1.43)d;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21.332、10.941,P<0.05)。
新生儿肺炎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发病与实质性炎症关系密切,导致肺部换气功能不足,同时患儿机体免疫力低下,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支气管平滑肌肌力较低,无法完全清除残余物,增加呼吸道阻塞风险,同时机体代谢功能不完善,代谢药物能力差,增加疾病诊治难度[5-6]。
精细化护理模式具有细致化、精细化、准确化等特点,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指根据患儿的切身需求,提供具体化、详细化的服务,降低不良事件风险,促进疾病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以患儿为中心,关注疾病治疗的方方面面,积极防患于未然,提高治疗舒适度[7-8]。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观察组干预后PaO2、血氧饱和度指标值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2.11±0.30)d、住院时间(6.85±1.00)d;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4.00±0.55)d、住院时间(9.55±1.43)d;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21.332、10.941,P<0.05)。分析原因发现,传统护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长期效应不明显,患儿病情反复影响治疗效果,观察组给予精细化护理干预,精细化护理模式强调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拓宽护理内容范围,通过体位转换、叩背、按摩护理、肢体抚触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体格发育,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清除病原菌,改善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再通过改变体位促进排痰,改善肺部水肿、充血表现,提高肺部顺应性,改善呼吸困难表现,改善血气指标[9-10]。护士为患儿播放轻音乐,转移患儿注意力,刺激神经中枢兴奋,改善心理与行为状态,产生安全感,可对机体生理、心理发育产生积极作用,促进症状恢复,改善疾病预后[11]。
综上所述,新生儿肺炎护理中应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改善患儿血气指标,护理效果乐观,促进症状恢复,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