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月娜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设计要开放,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而且要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服务。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提出精准有效的问题,从分层问题、突破问题以及拓展问题等方面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提升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8-0179-02
【Abstract】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problem design should be open, give students a certain amount of space, and serve to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s literacy. In the specific course teaching, teachers can put forward accurate and effective questions based on students' life practice, and carry out teaching practice activ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layering problems, breakthrough problems and expanding problem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learning abi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ffective questions; Improving thinking
小学阶段是学生自主发展、学习习惯、个性化素质开发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教育工作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具备全方位的思考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在实践中明确主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保障学习质量、学习效果。学贵有疑,没有疑问,就没有知识探寻的激情。课堂问题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生成以及思维的培养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设计小学数学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保障问题的有效性,切实让问题发挥出实效,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分级问题、重点突破问题、拓展延伸问题等启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对于数学的情感。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设计分层问题,关注学生全体
每个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智慧。故而,教师可以设计分层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产生学习的激情,问题设计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权益,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当前,很多教师都关注优秀生的学习情况,忽视了成绩差的学生的教育,这就使教育走向了一个误区,让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影响。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可以借助一些分层问题,关注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真正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在数学课堂中展示出自我的才华,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分层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因问题而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我们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那么老师有几个问题来考一下大家,(1)说出12的因数和倍数。(2)一个数既是42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多少呢?(3)你能不能为大家出几道题,考考大家掌握的情况呢?”在这样的问题指导下,学生对于这节课的重点知识便有了明确的理解,而且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都可以达到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探究,从而在分层问题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实效性。
设计分层问题,不仅能够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分层问题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问题的引领下得到更加深刻的启示。
二、关注重点问题,突破课程难点
小学数学课程学习中,教师要特别注重问题的实效性,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问题的指导下突破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总是关注量的积累,让学生在题海中挣扎,这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精而准,力求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实效。教师不要在课堂上提出过多的问题,太简单和太难的问题都会使学生手足无措,故而,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要凸显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难点渗透其中,使学生感受到收获感,得到数学课程学习的精髓。改变当前问题多而杂的现状,让课堂更具有吸引力,需要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我们需要了解表面积计算公式,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老师就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我家的小凳子臟了,是长方体,我买了一块布,想要包好它,不知道够不够,大家帮助我计算一下,凳子的长宽高都在黑板上,那么我需要一块多长多宽的布呢?”诸如,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都可以作为课堂问题设计的源泉。在教师的问题指导下,学生陷入思考,开始计算表面积,在这样的实践操作中,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更强了,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关注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还能使其在课堂学习中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学会思考,学会自主突破重点难点知识,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将重点知识深入浅出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轻松突破教学重点。
三、设计拓展问题,提升课程实效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述课本中的例题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使其在拓展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广博,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拓展延伸问题必不可少。在这样的问题中,学生能够实现对于文本知识的思维迁移,而在这样的迁移中让思维得到发散,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设计拓展问题的时候,要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找到问题的合适的入口,从而让学生在无形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问题拓展、故事化问题拓展等多种途径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学习这节课之后,老师有几个问题要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1)在实际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与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举例说明一下。(2)在我们的课堂中,哪些事物能够提出一些与体积有关的问题呢?(3)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并解决31页‘生活中的数学中的问题。”在这样的拓展训练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而且,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接触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對于数学学习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提升了课堂的实效性。
拓展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思维的迁移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还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感受知识运用的快乐,这对于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大有裨益。拓展性问题因班级学情而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处理即可,拓展题目不宜过大或者过难,别为了拓展而影响了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分层问题、重点问题以及拓展问题等方面做出教学尝试,让学生因问题而启发智慧,因问题而爱上数学学习,这对于小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大有裨益,有利于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蒋孝增.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02).
[2]王世英.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0(03).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