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凯,李文定
(共享铸钢有限公司,宁夏银川 750021)
对于铸造过程而言,过程不合格及产品不合格是难以避免的。从质量管理的角度上讲,对于不合格的管理,一方面需要及时的进行纠正,避免不合格的传递,另一方面更需要有效的进行预防,避免不合格的再次发生。因此,如何对于不合格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1]。
通过对不合格信息管理过程的标准化,可以建立不合格信息管理过程中的最佳秩序,实现对于不合格信息的快速响应、有效管理,节约处置及沟通的时间及成本,最大化的提升管理效率。
如图1 所示,根据不合格信息的一般传递流程,主要可以通过如下3 个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图1 不合格信息的传递流程及标准化方向
由于铸造过程生产周期长,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不合格信息的类型和原因也种类繁多。对于不合格信息的标准化,可以考虑从类型和级别进行划分。其中,关于分类方法,可以考虑从不合格的发现阶段、发现途径、性质、形貌等进行划分,以便进行后续的调查分析[2]。此处,可以参照GB/T 5611《铸造名词术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定义,有利于行业间信息的传递和统一。关于分级方法,目前无统一标准。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用途、重要性、接受等级等,按照不合格信息的严重程度、发生频次、尺寸、数量、比例等,制定出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合格信息分级标准。
例如,对于下列所示的气缩孔类缺陷,先是按照其发现阶段,归类为产品缺陷,再按照其发现方式,归类为NDT 类缺陷——VT 类缺陷,并最终根据其形貌特征归类为气缩孔。在分类的标准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每一级的分类原则、分类标准,相互之间尽量避免重叠,才能对于数量庞大的信息类型进行有效划分。
图2 缺陷分类标准的示意图
在明确了缺陷分类后,需要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对于每一类的缺陷信息进行归纳。同样以如表1 所示的气缩孔为例,对应该缺陷分类,我们识别并汇总了其形貌特征、分级标准、潜在原因及可用的防治措施,以帮助质量管理人员在接到不合格信息后快速定位调查和整改方向,节约时间。同时,该数据库的建立,同时也是对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识别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和审核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
表1 气缩孔的标准化信息
调查流程:在数据库中,需要对于每种不合格信息的相关生产过程及潜在原因进行识别,并关联对应的记录及主管人员。在接到不合格信息后,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的主管人员并调用对应记录,来排查过程异常。
分析流程:基于所取得的调查结果,针对异常记录进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的分析。分析过程中,推荐根据问题性质及严重性,选择性使用相关的分析工具,如5why、8D、鱼骨图、apollo 分析法等[3]。对于重大或典型问题,可以成立项目组专项进行分析,而对于一般或影响较小的问题定期统计并分析趋势即可。若分析过程中发现一般性问题占比过高或趋势性存在,则需要升级进行专项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流程的标准化只是帮助我们提高分析效率的手段之一,不能被该标准化的流程所局限。当数据库中列出的相关过程及潜在原因经调查均无问题时,说明我们之前所建立的数据库是存在盲区的。此时需要建立项目组专项调查,并将最终发现的原因更新进数据库。
为了实现上述流程的标准化,我们日常生产过程中的记录模板和审批流程也需要进行标准化,规定好统一的版式及其中需要记录的信息内容,以便我们在调查、分析和处置的分析过程中,能第一时间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联系到正确的负责人。
对于解决方案的标准化,主要从不合格的处置以及原因的纠正2 个方面进行。
不合格的处置:按不合格信息的类型、严重等级进行分类。其中,按不合格信息分类时,需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类型保持对应。按照严重等级,又包括让步接收、返修、报废等。每一级的处置意见需要指定不同层级的负责人进行评审,分化工作量,提高处置效率。同时,对于每一级的处置意见,还要提前给出标准化的执行预案,如下以尺寸类多肉为例(见表2)。
表2 铸造多肉的标准化处置流程
纠正和预防:根据调查与分析阶段所找到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我们需要识别出原因类型,分类方法可参考“人、机、料、法、环、测”6 个要素进行。针对每一条不合格信息,列出对应原因类型的纠正及预防方法。如对于人员,可以采取培训、替换、达标考试后上岗、交叉复核、多级复验等纠正与预防措施,以供根据实际原因进行选用。
对于数据库中未列出的非典型问题,也需要提前策划好标准化流程。可以按照问题类型,指定来自不同岗位的小组成员,分工进行调查、分析和归纳,并于最后将调查到的信息纳入数据库中,以拓展数据库的适用范围,使其与时俱进,保证运行的有效性。
质量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是一项持续且漫长的工作,其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分为如下3 个阶段。
初期主要工作集中在数据标准化。其中数据库的建立是关键。数据库至少需要包含不合格信息的分类标准、分级标准、信息来源、潜在原因、建议的处置方法等,最好配以图示。在数据库建立初始阶段,信息的来源一定要广泛,分类、分级标准一定要具有普适性,不宜太细,使其能适用于50%以上的问题类型,以保证标准化在项目初期的有效运行。后期再逐步完善。
由于质量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在运行层面相对较为繁琐,数据量较大。因此中期需要通过建立软件系统,将标准化的数据及流程固化在系统中,便于调用、简化运行层面上一些机械化的查找、匹配工作,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如果有条件,后期可以将整个生产流程的信息进行集成,包括铸锻造、加工、装配等,并在产业链内部进行共享。因为很多上游生产环节的问题,往往在下游才会暴露出来,对于类似问题的确认、调查、分析、处置、改进往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提高了时间及人力的成本浪费。若能在产业链内实现不合格信息的标准化,将有效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节约生产周期,同时有利于不合格信息的传递和改进。但发展到此阶段,由于相同类型、相同大小的缺陷,在不同生产环节影响不同,处置措施也会不同,因此数据标准库也需要随之进行拓展和更新,流程也需要随之进行适当的改变和优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有效、高效的收集并利用信息,将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高度。作为传统制造业,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型,才能保持企业的发展与活力。而标准化的应用,则为我们进行信息管理提供了最佳的指导。通过在质量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活用、善用并广泛应用标准化,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缩减管理时间,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行风险识别、数据积累,并将我们所拥有的质量信息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