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敏 徐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显著特征即是体重的减轻,尤其是皮下脂肪的消耗,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1]。患者慢性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约42%的COPD患者无症状,且15%患者肺功能损伤达到Ⅲ级仍无症状[2-3]。当前临床治疗COPD以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抗氧化剂等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缓解病情发展,但疗效仍有待强化[4]。中医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纳入“肺胀”范畴,其病理因素为痰、风、寒及虚等,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以温经活血、疏经通络、调和阴阳为主[5]。为此,本研究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施灸按压对患者肺功能康复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0例,纳入条件:年龄>18岁;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经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等检查确诊;COPD稳定期时长超过1个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大于80%;中医治疗护理耐受度良好;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伴有其他肺部原发性疾病,如哮喘、肺结核等;近期曾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穴位贴敷过敏或耳穴压豆不耐受;伴有脏器功能异常或其他重症。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57.43±3.59岁;病程:2.53±1.29年;用力肺活量(FVC):1.72±0.37 L;第 1秒用力呼气量 (FEV1):0.83±0.19 L;FEV1/FVC:51.32±2.11%。观察组中男44例,女31例;年龄:57.50±3.61岁;病程:2.54±1.31年;FVC:1.75±0.38 L;FEV1:0.85±0.20 L;FEV1/FVC:51.36±2.1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FVC、FEV1、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根据诊疗规范使用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注射多索茶碱或盐酸氨溴索等药物、配合开展康复呼吸锻炼、抗感染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施灸按压,具体如下:
1.2.1 中药穴位贴敷 选取吴茱萸、附子、冰片、肉桂、川椒、细辛、白芥子等药物,按比例取药,经制剂室研磨得到粉末状药物,经120目筛选后混合至匀,加入新鲜姜汁调制成稠糊状,制作成直径2 cm、厚度1 cm的药饼,将其贴敷于天突穴、阿是穴、定喘穴、肺俞穴、神阙穴,并加以固定,每天1次,每次1~3 h,连续贴敷7 d后间歇3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取相应药贴进行贴敷治疗,包括五籽散、咳嗽贴等,如咳嗽气促则选取咳嗽贴,将药粉倒入碗内,加水搅拌至匀,调制成膏状后,取适量药物摊布于无纺布上,并贴于相应穴位,厚度为1~2 cm,贴敷时长1~3 h[6-7]。
1.2.2 穴位施灸按压
1.2.2.1 穴位施灸治疗
(1)探查热敏穴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取规格为22 mm×120 mm的艾条点燃,沿肺俞至膈俞水平线,以雀啄法、温和灸法、回旋灸等手法进行探查,以产生透热、传热、扩热等感觉为准,确定热敏穴位,包括风门、肺俞、至阳、命门、肾俞、脾俞等。
(2)穴位施灸治疗:标记热敏灸穴位,点燃艾条悬于穴位处皮肤上3 cm处,通过调控距离高度实施温和灸,以保证施灸热度,每2 min掸灰1次,以激发经气;先通过回旋灸温热局部气血,时长3 min,而后以雀啄灸强化温热效用、开通经络,时长2 min,根据患者耐受表现确定施灸热度,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
(3)注意事项:施灸过程中防止烫伤,如热敏灸时出现小水泡,则采用经碘伏消毒的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并涂抹烧伤膏即可[8]。
1.2.2.2 耳穴压豆干预
(1)耳穴选取:探棒探取耳穴,包括肺、支气管、神门及皮质下。
(2)耳穴压豆:75%的乙醇溶液对耳穴处皮肤进行擦拭,以达到脱脂、消毒及清洁目的,选取0.5 cm×0.5 cm医用胶布1块,镊子夹取王不留行籽置于医用胶布中心,对准所选穴位进行贴压,而后以拇指、示指夹捏,以产生酸、痛、胀感为准,每次每穴位1 min,每天3次,每3 d更换1次耳贴[9]。
(1)肺功能:护理干预2周后,通过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FEV1/FVC,指标数据越大,则肺功能状况越好[10]。
(2)临床症状:护理干预2周后,统计患者1周内临床症状发生率,包括咳痰、喘息、呼吸困难、气短,统计发生上述临床症状的患者例数,计算发生率[11]。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FVC、FEV1和FEV1/FVC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康复状况比较
观察组咳痰、喘息、呼吸困难、气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气流受限后疾病常呈现进行性加重[12]。COPD属肺肾两虚型,病机在于肺部病变的迁延不愈,导致痰瘀互结,久病气虚,聚集于肺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进一步导致肺络痹阻,引起肺肾两虚,治疗以化痰祛瘀、止咳平喘、消癥通络、补肺益肾为主[13-14]。周岩等研究[15]显示,中医治疗护理措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能显著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血氧饱和度,有助于提升机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本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施灸按压,结果显示,观察组FVC、FEV1和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痰、喘息、呼吸困难、气短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42.67%(P<0.05)。本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吴茱萸有温经散寒效用,附子有补火助阳、温补脾肾效用,白芥子有温肺化痰效用,冰片有清热解毒效用,而天突穴有宣肺止咳、降逆化痰作用,定喘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作用,阿是穴有激发气血、疏通经络作用,基于上述药物对穴位实施贴敷,中药可透过皮肤经络实现对病灶的直接作用,药效由表及里,实现对脏腑的有效干预,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肺功能康复[16]。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实施穴位施灸治疗,所选腧穴有透热、传热、耐热特征,可激发经络传感,能实现对机体虚寒状态、经络瘀滞状态的调节;通过艾灸能改善呼吸气滞情况,缓解各级气道气流阻力,且艾烟含有抗氧化作用的焦油类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临床症状[17]。本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应用耳穴压豆干预,选取耳穴有肺、支气管、神门及皮质下,肺有促进气血运行、清热作用,支气管耳穴有缓解咳嗽、哮喘等症状的效用,皮质下、神门通过调节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的兴奋及抑制,具有安神止痛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对上述耳穴实施按压,能疏通经络、宣肺止咳、清心安神、调和气血,缓解患者咳嗽、气促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促进肺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施灸按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肺功能康复,缓解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