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伟 刘方 韩晓霞
有报道显示,半数以上护士有不良事件的经历,“低上报率”是国内外有关方面共存的问题,我国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类型主要趋向于造成后果较严重的事件,对于后果轻微或未造成危害的不良事件大多倾向于不报、拒报或瞒报[1]。长期以来,安全更多的是管理者驱动普通护理人员,通过检查、督导、责备、惩罚等手段,最终形成一种有罚无改、 隐瞒不报的不良文化氛围[2-3]。而科学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是降低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医院护理质量的关键[4]。传统病房管理中,安全管理是护理人员职责范围,往往忽视了患者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造成多数患者缺乏自我安全管理意识,主动配合意识差,影响安全管理效果[5]。思维导图是最早由学者Tony Buzan提出,其结构基于人脑模拟呈现放射状,可促进人脑记忆及理解[6]。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不良事件警示教育在临床护理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4月医院收治的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生命体征平稳;具有正常沟通能力;无认知或精神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治疗中途转院;不配合研究。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观察组中男45例,女46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6.62±5.97岁;学历:初中及以下34例,高中35例,大专及以上22例。对照组中男46例,女4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6.64±5.93岁;学历:初中及以下33例,高中34例,大专及以上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安全教育:口头宣教: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为患者介绍住院环境、病房环境,告知医院及病房内的安全注意事项及设备;嘱咐患者及其家属不要使用大功率电器;手册宣教:为患者发放健康安全管理手册,主要内容为安全管理知识、不良事件危害、不良事件预防措施、不良事件识别等,讲解手册重点、难点知识,鼓励患者对难点内容进行提问。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思维导图的不良事件警示教育,具体如下:
1.2.2.1 组建安全教育小组 由安全管理专家1名、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6名组成安全教育小组,干预前由安全管理专家统一对小组成员进行安全管理相关知识、不良事件预防、思维导图内涵、宣教技巧、安全核查、安全管理指南、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直至全部考核通过后结束培训,安全管理专家主要负责安全教育方案的决策,护士长负责安全教育质控监督及统筹安排,其他成员主要负责安全教育实施。
1.2.2.2 编制思维导图 组员调查常规安全教育及不良事件现状,分析影响安全教育效果的相关因素,找出临床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查阅相关文献及征询专家意见,以小组讨论形式共同制订基于思维导图的警示教育干预内容。以“不良事件安全警示教育知识”作为中心主题,以跌倒事件、导管不良事件、皮肤损伤事件等作为二级分支主题,将二级分支的具体内容作为三级分支[7]。将所需理解的重点内容摆在中心位置,用不同颜色将各级分支连接起来,使层次更加鲜明和清晰,方便患者及家属理解记忆,编制完成后用将其打印在彩色卡纸上,发放至每位患者及家属手中,供其学习及参考,如图1。
图1 不良事件警示教育思维导图
1.2.2.3 思维导图应用 患者入院当天,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了解其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信息,为其讲解不良事件危害;发放安全管理认知水平调查问卷,综合分析患者及家属安全管理认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实施针对性宣教措施:
(1)多媒体宣教:责任护士定期采取集中专题讲座形式,根据思维导图流程从主到次、由上至下的逻辑顺序,采用多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包括不良事件类型、不良事件危害、不良事件发生主要原因、不良事件预防等主题内容,结合图文并茂、视频演示形式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发散思维分析及知识梳理,讲解过程中鼓励患者及家属参照思维导图学习卡片对疑点、难点提问,并及时给予耐心解答,以提问形式进行重点知识巩固,最后对导图主题内容进行知识总结,加强理解及记忆,30~50 min/次,1~2次/月。
(2)示范指导:根据思维导图流程模式,干预护士以一对一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管理技能示范指导,主要内容为皮肤管理技能、防跌技能、导管护理技能等相关内容,示范时嘱患者及家属学习,鼓励患者或家属自行安全管理技能操作并给予纠正,反复操作合格后,由患者或家属实施自我安全管理操作,护士定期对其操作进行监督指导。
(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跌倒、导管滑脱或堵塞、皮肤损伤,不良事件发生率=(跌倒例数+导管滑脱或堵塞例数+皮肤损伤例数)/总例数×100%,不良事件发生率越高代表安全管理效果越差。
(2)安全管理认知水平:参照胡洪琳设计的安全文化知识问卷调查量表[8],对安全管理认知水平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导管护理知识、防跌知识、皮肤护理知识、安全隐患识别、安全隐患预防等,共20个条目,满分为2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安全管理认知水平越高。
(3)安全教育质量的评价:采用医院发放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安全教育质量的效果,该问卷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教育效果效果4个维度,各维度均为10个条目,各项满分均为1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教育质量越好。
选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安全管理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安全管理认知水平比较(分)
观察组患者对安全教育质量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安全教育质量评价效果比较(分)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就诊患者数量众多,床位紧张、门诊就诊患者拥堵现象较为普遍,加上部分疾病的不确定性、部分护士的安全意识不强等,导致护理安全事件成为管理难点。有关研究表明[9],加强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知识宣教,可明显提升安全管理技能,增强患者主动参与临床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提升临床护理安全管理效果及护理质量。传统宣教形式主要以口头宣教的引导性建议为主,辅以宣教手册或宣传栏等,而患者受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临床宣教效果不理想[10]。思维导图是最早由学者Tony Buzan提出,其结构基于人脑模拟呈现放射状,可促进人脑记忆及理解[11]。随着护理领域的发展及深入研究,以思维导图为导向的宣教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并取得较好效果[12]。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通过关键词汇、彩色线条、图框等形式,将复杂、发散性的思维内容绘制成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知识结构流程图,促进宣教对象的有效存储及相关知识提取,帮助其对重要信息的记忆及理解,提升其学习效率及质量[13-14]。有研究表明[15],思维导图的教育模式通过多彩线条及图框相结合形式,可有效促进患者视觉冲击及左右脑开发,有利于增强记忆力及理解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基于思维导图的不良事件警示教育是一种以不良事件宣教知识为基础,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形象化优势,将复杂、无序的宣教内容整合成形象、清晰的流程结构图,并结合思维导图对患者进行系列宣教措施,提升患者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16]。有关研究表明[17],安全警示教育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可明显提升护士安全意识,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优化手术室护理质量。
本研究将基于思维导图的不良事件警示教育应用于临床安全教育中,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安全管理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安全教育质量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思维导图的不良事件警示教育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安全管理认知水平,改善患者对临床教育质量评价效果。究其原因:对照组患者及家属的常规安全教育措施中,仅依靠口头宣教及宣传栏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导致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或家属宣教效果不佳,其安全管理认知水平仍需提高。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给予基于思维导图的不良事件警示教育干预,通过将复杂、枯燥的安全教育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形式,并结合形象化多媒体知识讲解、重点知识巩固、互动提问交流等诸多宣教措施,有利于理解及记忆,增加学习兴趣,改善患者对安全教育质量的评价,可有效提升患者安全管理认知水平,增强其安全自我管理意识及主动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同时针对思维导图安全管理技能相关知识,以一对一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可有效提升其不良事件识别及预防技能,增强其安全自我管理能力,进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将基于思维导图的不良事件警示教育应用于临床安全教育中,可明显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提高安全管理认知水平,改善患者对临床安全教育质量评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