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凤 吴晓燕 张文文 孙聪聪
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深入, 胸外科手术变得越来越微创,目前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技术日趋成熟,优势明显,如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等[1]。胸管是肺手术后引流气、液体的装置,胸管的管理是影响患者预后和住院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与肺中下叶切除术相比,行肺上叶切除术的患者,胸膜腔的压差更大,而肺上叶切除术后进行胸膜腔的吸引可使胸压差明显降低,并促进术后残余肺容积代偿性增加,避免术后漏气导致气胸[2]。尽管有学者提出肺上叶切除术后主张放置单管引流,认为单管引流术后引流量、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双胸腔引流管组[3]。但是,我们也发现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上引流管合理放置有助于残腔的迅速闭合,缩短患者带管时间 ,降低调整胸管位置的概率,减少胸腔反复穿刺及再次置管等问题的发生。数字引流系统使胸管的术后管理更为规范,该设备自带负压同时实时监测患者胸膜腔压力,有助于了解患者肺部愈合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肺叶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和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并降低医疗费用[4]。但是目前数字引流系统对于单孔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引流效果的研究仍罕见。因此,本研究对比数字式胸腔引流装置结合传统引流装置与传统的上、下两根普通引流管引流模式的临床疗效,发现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的使用有助于缩短患者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舒适度。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医院因肺肿物行单孔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经医师诊断确定为肺癌行单孔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的患者;无关键器官功能障碍;无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症;未并发呼吸衰竭等手术绝对禁忌证者;排除条件:语言障碍等不能配合结果获取者,合并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观察结果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20例。观察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8.25±9.14岁;术后病理诊断腺癌16例,鳞癌4例;肿瘤分期(I期) 80%。对照组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9.91±10.20岁;术后病理诊断腺癌28例,鳞癌6例;肿瘤分期(I期)82.3%。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完成,均进行单孔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均置入上下双根胸腔引流管,术后均进行相同的治疗及康复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术后两根胸腔引流管均连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瓶,利用重力和呼吸将胸腔内的液体和气体排出,护士每2 h挤压1次胸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引流时间和引流量,根据观察水封瓶气泡是否逸出来判断漏气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胸管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瓶,上胸管连接数字式胸腔引流装置,根据患者情况调节负压(-3~-7 cmH2O),上胸管由数字式胸腔引流装置保持持续负压状态,护士每2 h挤压1次下胸管保持引流通畅,同样,护士观察并记录患者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引流时间和引流量、漏气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当胸腔引流液<200 ml/24 h,水柱波动范围小或固定不动,观察患者无胸闷、呼吸困难,听诊余肺呼吸音清晰,胸部X线显示肺复张良好,即可拔出引流管或当漏气曲线提示空气流量<20 ml/min持续超过24 h,遵医嘱给予拔除引流管。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管平均留置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值范围为 0~10 分,0 分、10 分分别表示无痛、疼痛最高级)、并发症(咯血、气胸、肺不张等)的发生情况、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由结果来自调查问卷,即出院当天由护士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满意情况进行评分,其中9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0~59分为不满意。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级别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及术后第1 天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 d观察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分)
干预后,观察组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其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置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对照组较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增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整体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发现,数字式胸腔引流系统可以降低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肺漏气是肺切除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约30%~50%的患者术后立即发生漏气,而长时间的漏气则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皮下气肿、肺炎和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增加疼痛及胸腔引流的时间,并延长住院时间[5]。因此,肺叶切除术后使用胸膜吸引显得尤为重要,吸引可以促进术后剩余肺体积的代偿性增加,避免术后漏气引起气胸,研究也证实肺叶切除术后应用负压吸引水封装置可以减少术后漏气,缩短胸腔引流时间[6]。肺上叶手术由于胸膜腔的压差更大,故患者发生持续性漏气概率较高,而胸管吸引可以更为大幅度降低胸膜腔的压力,减少上肺叶切除术后的呼吸功,利于肺复张,尽早终止空气泄漏的有助于早期拔除胸管,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如感染的发生,并增加患者舒适度,有助其早期出院[7]。数字式胸腔引流系统内的数字传感器可精确测量空气流量(即空气泄漏量)并监测通过胸管的胸膜腔压力,具有负压、引流、漏气监测、数据分析的功能,有助于准确的评估患者肺切除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因此,肺上叶手术后双根胸管的放置有助于更好地排出气体和液体,并且借助数字式胸腔引流装置的持续负压吸引及监测功能可更好的降低胸膜腔的压力,降低术后漏气的风险,有助于早期拔管,并促进肺早期复张[8]。
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系统仅通过引流瓶中气泡来主观判断肺漏气的情况,无法对肺漏气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这样便使得及时发现并准确客观的定量和监测肺部空气泄漏变得十分困难,可能延长住院治疗的时间,并且过早的拔除胸腔引流管,可能增加重置引流管的风险,而数字胸腔引流系统可以提高医疗团队成员在评估肺切除术后肺部空气泄漏严重程度时的一致性,通过更为准确的评估肺部漏气的严重程度可以更及时地拔除胸腔引流管,并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延迟留置胸管所造成的疼痛、肺不张及感染等的风险。国内外学者发现使用数字式胸腔引流可以实时监测漏气速度、自动调节负压并充分引流,该系统测得的空气流量及残余比还可作为肺叶切除术后延长漏气的预测指标,通过定时清除管道内凝血维持管道通畅,可以提高对肺漏气患者的疗效,进而可以缩短患者置管及住院时间,促进早期康复出院[9-10]。因此,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使用使胸管的管理更为客观,避免出现普通的负压引流装置存在的拔除胸管的主观性强的问题,减少因医师的个人喜好而过早拔管,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减少了X线拍片次数[11-12]。并且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与传统的胸腔引流方式相比,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的使用可以缩短单孔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患者置管时间,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保留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微创优势的同时,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的使用可在随后的康复护理过程中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痛苦,快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数字式胸腔引流装置作为一种小型便携系统,易于观察、操作,并且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调节压力模式和重力模式。在本研究当中,观察组仅3 d左右就可拔除下位传统引流管,由于数字泵携带方便且不受体位影响,此时患者可佩戴数字泵下床活动,有利于肺复张,并且减轻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了持续性漏气产生的声音对患者睡眠质量影响,提高了患者的整体舒适度。而对于传统胸腔引流装置,护士需要每2 h挤压1次引流管,可能因为挤压,造成血块或者液体反流入胸腔,或者由于忘记夹闭引流管导致引流的液体反流入胸腔,引起潜在的感染风险;此外,每天清晨需要护士将传统引流瓶中引流液倒出、记量并更换生理盐水,或为了防止感染超过规定时间需更换新的引流瓶,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增加了感染风险,而数字引流系统无需频繁挤压引流管,可按需处理或当引流超过1000 ml才给予更换装置,不仅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也能降低感染风险。因此,数字式胸腔引流的使用,对于护士而言,极大的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对于医师,可提供客观数据,准确判断拔管时机;对于患者,不受体位影响,下床活动方便,减轻了患者疼痛,同时可以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整体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本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式胸腔引流与传统胸腔引流装置联合应用,可以降低患者疼痛,缩短患者胸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但是本研究也有其不足,本研究仅表明了数字式胸腔引流与传统胸腔引流装置联合对单孔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的优势,但样本量小,我们还需要更大样本及更加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