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唐姗姗 图/本刊记者 张哲
希望孩子们通过开放日活动,有收获、受警示,进一步认清毒品是万恶之源,对任何形式的毒品坚决说“不”,决不让美好的青春留下一丝毒品的阴影
“与毒品毒害作长期斗争,惩治、打击只是治标,抓好预防、从源头上减少、杜绝吸毒、严惩贩毒才能治本。预防毒品问题,重点无疑在保护好青少年!”第34个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最高人民检察院以“防范新型毒品,呵护无悔青春”为主题举办第40次检察开放日活动。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协同各方力量,重视解决未成年人涉毒问题,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筑起“保护墙”。
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党中央将其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和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以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厉行禁毒方针,打好禁毒人民战争”。
“毒品是全人类的公害。中华民族对毒品更有特殊历史之痛——180多年前,西方列强向我国大肆倾销鸦片,进而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身兼北京二中法治副校长的张军以史料为据,深入浅出地向参加开放日的师生及各界代表介绍了毒品的严重危害。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力度推进禁毒工作,毒品犯罪数量呈逐年下降态势,检察机关去年起诉毒品犯罪9.2万人,与5年前相比下降44.08%。
张军强调指出,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重要的司法部门,承担着惩治和防范毒品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检察机关一手抓打击,对危害青少年的毒品犯罪坚持“零容忍”,始终保持高压惩治态势,特别是从严惩治利用新型毒品危害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坚决斩断伸向孩子们的“毒手”;一手抓治理,积极参与推进禁毒综合治理,让更多检察官走进校园,以案释法,开展预防毒品警示教育;针对办案发现的防毒禁毒疏漏,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强化监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致欢迎辞。
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赋予更重责任,提出更高要求。张军进一步指出,检察机关将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携手家庭、学校、有关部门和相关方面,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远离毒品、健康成长、青春无悔。他呼吁,家长、老师、社会有识之士等方方面面应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增强孩子们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辨别能力;希望孩子们通过开放日活动,有收获、受警示,进一步认清毒品是万恶之源,对任何形式的毒品坚决说“不”,决不让美好的青春留下一丝毒品的阴影。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一(6)班刘佳然告诉记者,她关注到一些禁毒题材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个扭曲抽搐的躯体,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双双呆滞空洞的眼睛……“这些剧中的涉毒角色因吸食毒品而带来巨大痛苦,让人触目惊心。”刘佳然说。
检察官为学生代表介绍新型毒品。
近年来,受国际毒潮泛滥影响,全球新型毒品种类繁多、层出不穷。“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出现新精神活性物质1047种。其中,约450种为近5年新出现的种类。我国已累计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9大类317种”。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禁毒基金会秘书长李宪辉表示,这些新型毒品更新换代快、隐蔽性和伪装性强,迷惑、欺骗了个别青少年吸食滥用,更给监测、发现、管控以及打击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12月通过《禁毒法》,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由此进入了依法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最高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举办此次开放日活动,就是为了让广大青少年时刻谨记毒品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辨别能力,不让美好的青春留下一丝毒品的阴影。
中国传媒大学2019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张心雨比较关注的是,在毒品类型多样化、贩毒渠道多元化、交易手段隐蔽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有效治理。
“禁毒工作的关键在于铲除毒品生存土壤。”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副所长兼金刚里社区民警杨蓉表示,司法部门要形成合力,积极参与推进禁毒综合治理。
“2015年毒品案件数达最高峰,批捕14.3万人,起诉16.5万人;2020年,批捕6.8万人,起诉9.2万人。但国家禁毒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各类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当看到展板上的这样一组数据,张心雨拿出手机记录了下来。
近年来,党中央对青少年毒品预防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重点针对青少年等群体,深入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毒品的浓厚氛围。”
检察官为参观代表介绍检察机关近几年办理的新型毒品犯罪案件。
“滥用新型毒品的娱乐性、情景性和群体性,导致吸食新型毒品的青少年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滥用新型毒品行为的进一步传播。”作为一名禁毒公安干警,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四级高级警长魏春表示。
活动中,如何识别新型毒品成为热门话题。来宾们依序参观了禁毒宣传图片展、检察委员会会议室和检史陈列室。观看了禁毒题材宣传片后,国家毒品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毒品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徐鹏结合现场展示的实物,详细讲解了如何防范和辨别新型毒品。
早期的物流末端,依靠人力派件的传统方式就已经就能够实现市场平衡。一方面由于快递包裹量少,派件压力小。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国快递业务量不到57亿件,与2017年的400.7亿件相比,快递末端配送的压力明显很小。另一方面人力成本低,根据《2014中国快递员生存现状报告》显示,2014年快递员全国平均工资为3806元/月,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可见,发展前期与制造业类似,快递派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发展壮大起来。
“之前对新型毒品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了解,听了检察官和警官的介绍后,我对新型毒品有了一定了解,这次开放日令我开阔了眼界。”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高一(6)班的董喆说。
“毒品奇效、减肥治病”“吸毒时尚、流行高档”“毒品解忧、毒品消愁”……毒贩为了诱使他人吸毒,常常会传播这些谎言,制造各种陷阱。
曾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检察机关要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师尤立增表示,要充分利用法治进校园的契机,强化毒品预防教育,遏制毒品向更多人群特别是青少年蔓延。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成武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许富华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家长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要教导子女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出入复杂场所。孩子面对困扰时要及时开解,在陪伴中巩固信任,随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了不良嗜好或者长时间流连网吧或KTV等场所时,应及时教育和纠正。”
国家毒品实验室副主任徐鹏介绍新型毒品滥用及危害。
“毒品真的离我们很远吗?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去年年底公布的权威数据,全球有3500万人吸毒成瘾。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到390万名……”在实物辨析讲解结束后,四川省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胥倩讲授防范新型毒品法治教育课。
“不能侥幸地认为自己可能不会与毒品产生交集。我们身处社会网络中,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工作,是筑牢禁毒防线的第一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刁四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周松勃认为,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青少年自身对毒品的免疫能力,引导青少年谨慎交友,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抗挫能力,毒品预防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从电视剧《湄公河大案》《破冰行动》,到电影《湄公河行动》,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禁毒题材影视作品的上映,吸引了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社会公众对禁毒工作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那么,如何助力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孙承业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将毒品预防教育编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进一步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毒品预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
魏春建议,依托检察机关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支持体系框架,由公安、法院、司法等职能部门共同发力,制订严谨的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工作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预防措施,对毒品坚决说“不”。
在开放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4起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新型毒品犯罪典型案例。
“2015年以来,检察机关办理的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呈现逐年下降态势,禁毒工作的成效显现,但毒品犯罪案件总数仍十分巨大。特别是受全球毒品形势影响,制贩、滥用新型合成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案件增长迅速,一些娱乐场所和特定群体滥用情况突出,社会危害性大。”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表示,该批案例来源于实践,是生动具体的法治。“我们从各地报送的新型毒品案件中,进行了认真筛选,旨在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在推动新型毒品案件办理中的引领、示范、指导作用,进一步揭示新型毒品的危害,增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一是涉新型毒品“咔哇氿”(γ-羟丁酸)案件。检察机关注重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以及专业机构的联动配合,对于被告人制造含有γ-羟丁酸成分的饮料并予以贩卖的行为,以贩卖、制造毒品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检察机关积极引导公安机关依法全面收集、固定证据,通过强化证据审查,夯实证据基础,推动新型毒品犯罪案件的立案监督。值得注意的是,毒品犯罪是典型的逐利型犯罪,涉毒资产如果不能及时追查收缴,将严重影响毒品犯罪的打击效果。检察机关积极开展涉毒财产查缴和证据审查工作,对毒品犯罪‘打财断血’,彻底摧毁毒品犯罪的经济基础。”元明表示。
案例三是涉新型毒品“神仙水”(尼美西泮)案件。检察机关全面审查案件事实及证据,充分发挥引导侦查作用,依法追捕遗漏的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办案人员注重依法推进对毒品犯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认真开展释法说理工作,确保办案效果。对于情节轻微的在校学生涉嫌毒品犯罪,检察机关秉持‘惩治、教育、挽救’的办案理念,综合运用好认罪认罚从宽和公开听证制度,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元明说。
案例二和案例四的涉案人员均涉及学生。针对新型毒品的特性,以及对青少年的危害突出等问题,元明表示,“案例二是涉新型毒品‘LSD邮票’(麦角酰二乙胺)案件。检察机关依法惩治毒品犯罪的同时,根据学生涉案的情况,联合制药企业建立新型毒品禁毒教育基地,开发直播平台开展法治宣传,制发检察建议参与禁毒综合治理,延伸司法办案效果。案例四是涉新型毒品‘聪明药’(莫达非尼)案件。检察机关对一名已被大学录取的应届高三毕业生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公开听证,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督促其回归正途。”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9大类317种,近3年就新发现50余种。“聪明药”“神仙水”“LSD邮票”等各种新型毒品形态各异,极具伪装性、隐蔽性和迷惑性,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迎合青少年好奇、追求刺激、群体化的特点,极易对青少年产生引诱和危害。因此,对新型毒品的有效惩治、强化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首先,我们将加强与公安、法院、市场监管部门、药品监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新型毒品的证据审查指引和法律适用标准,形成惩治合力。其次,检察机关要发挥诉讼主导作用,依法批捕、起诉各类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切实强化诉讼监督,确保办案质效。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严厉打击职业毒犯和毒品再犯、累犯、主犯,严厉打击武装掩护、暴力拒捕的毒品犯罪分子以及源头性毒品犯罪。要强化证据意识,提高新型毒品犯罪案件的证据质量,通过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取证。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案件,完善退查提纲,明确退查原因、目的以及补证方向,确保依法及时补查补证。”元明表示,与此同时,还要严格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作用,对于涉新型毒品初犯、偶犯以及具有自首立功等情节的被告人,依法从轻处罚。
元明认为,检察机关在打击毒品犯罪的同时,应加强新型毒品犯罪态势分析研判,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在办案中注重发现社会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整改。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方针,着力强化全方位的禁毒宣传。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出庭公诉契机,借助新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尤其是要以青少年作为宣传重点,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治副校长机制的作用,广泛开展禁毒法治讲座,组织模拟法庭大赛、法治竞赛等活动。此外,针对办案中发现未被列管的精神物质,检察机关要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积极推动列管。
“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指导各地检察机关依法办理各类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协调解决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元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