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琴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真正将教学回归到儿童生活,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儿童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合理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在联系日常生活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自身对生活和学习的认知水平,从而健康成长。
一、教学活动还原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首先,日常生活中含有大量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和内容,课堂教学大多源于生活,也将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了回归儿童生活,應对现实生活进行还原,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节约用纸”单元内容中,涉及废纸的妙用以及废报纸制作模型等内容,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发现其中展示了具体的制作活动和成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利用废纸制作他们想到的物品,并进行展示。这时儿童可能会想到使用废纸进行玩具、工艺品或者是学习和生活用品的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需要达到该单元课程教学的目的,即提倡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变废为宝”[1]。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了能够有效地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逻辑,选择学生感兴趣、对学生有意义的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进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在学习生活环境的内容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设备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乱倒垃圾、踩草坪、折树枝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其他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引申到保护环境的内容。通过直观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保理念的认识,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和爱护环境的习惯,从为植物浇水、对学校花坛进行护理、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组织拾垃圾等行为做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素养[2]。
三、合理设计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儿童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和生活体验的练习之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以儿童的视角、生活和成长作为实践教学的参考因素,进而回归儿童生活,组织儿童在参加社会实践教学中掌握知识,并内化为自身行为的指导思想。比如,关于“节约用水”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污染现象进行调查,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组织儿童自主进行小组合作,然后在家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周围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污染现象进行调查。在具体调查中,儿童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记录调查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感受进行分享和交流,围绕水污染和如何治理的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水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对保护水资源和治理水污染的办法和措施进行交流,最后引申到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并好好保护水资源。再比如,进行“做事主动有计划”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家长提前沟通,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周末两天时间的安排,对自己的周末进行计划,并邀请家长安排学生的计划活动,在实际计划执行之前,教师要对家长进行指导,针对孩子计划中的不恰当部分,家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沟通,一是积极与孩子进行讨论,解决其中不恰当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形成计划做事的习惯和领导能力;二是通过交流让孩子去承担计划不周的后果,引导孩子对结果进行调整和反思。两种方式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在生活中计划的好习惯。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和形式回归儿童生活,结合儿童的特点和生活进行课堂教学深化,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琼.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文渊,2019(4):89.
[2]钟丽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考[J].知识文库,2019(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