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大部分学生学习知识是从零开始,但也有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通过预习了解了新知识。在多种学情的状况下,学生与教师要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开展相互影响的教学,就离不开学情把控。教师只有透彻了解学情,针对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一、做好学情前后预测,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传授知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使主导和主体作用充分协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学到多少?掌握如何?他们学习状况怎样?教学之后他们学了多少?这些就需要通过课堂前测和后测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
(一)课堂前测
适当设置一些课堂前测,不仅要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设置题目进行检测,还要别出心裁,分层次进行检测。这样做便于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结合平时的教学,可以选择教辅材料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先自行学习,
通过习题的批改情况就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课堂后测
學生在教学之后,对知识掌握到哪种地步了,对于重难点是否了解透彻,可以通过课堂后测来看。我们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①练习调查;②学生访谈。练习调查中,我们可以设置分层作业,从基础题到中层题再到拓展题,摸清学生是否深入了解概念。学生访谈时,则是课后选择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回答基础的、可以口述的题目。这样可以看出学生的当日所获,如有疏漏,可以及时提醒他查漏补缺。比如,在质数和合数这个单元,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错过记忆性知识,如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这些通过课后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记忆的欲望。
二、把控教学准备,从课前提升课堂效率
如何让一节课效率更高?这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切忌坐井观天,不了解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不能全面预测到学生的课堂反馈。小学数学深度备课不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要溯本固源,让备课的触角牢牢抓住教材。借助牛顿的话来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这时,我们就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除了来自教育界的经验之谈,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呢?
其一,教师参考用书是智慧结晶,书上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有详细说明,上面也会呈现一些新授课的案例。教材说明、教学建议、配图说明则是依据。
①教材说明:教材为什么设置这样的例题?小蔬菜们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每节课的教学环节并不是要走几个流程,而是要渗透几个层次的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什么,要启发学生什么,要帮助学生什么,教材说明都有详细的介绍。又如,在教学“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计算课中,不仅有算法,还有算理,而且学生可以将学过的整十数乘一位数进行知识迁移。
②教学建议:知道了教材大方向的要求,那又如何落实到微小处呢?课堂上问题的设置很关键,一直问浅,便是流于表面,贸然问深,课堂如石沉大海。如何做到铺垫到位,循循善诱,教学建议给了我们很好的说明。
③配图说明:配图说明部分则是讲述一些重点关注的环节,也补充一些基本要求。比如,在“解方程”这一课时中,检验到底要写成什么形式,教学参考上便有很好的说明。练习题部分,很多题目的解题关键、解题技巧都有描述。备课时,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参考写下。
其二,教材前后知识联系。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同一个知识点,往往在小学数学中会经历“初步认识—再次探究—深入研究”这几个步骤。这一部分的学习在整个环节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为后面的学习要做好什么准备,其实这些在教师参考用书中也有说明,每单元“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单元的相关内容—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摸清学习提供了大方向。就拿“分数”这个知识点来说,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分数,这学期学习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也是为六年级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用分数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以及了解百分数的意义做铺垫。
三、活跃师生思维,从日常提升课堂效率
对教师来说,数学是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的学科。数学教师本身的逻辑思维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地做题,才能拓宽知识面,了解知识点的结合,创新解题思维,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解题天地。教师做题不仅是为了解出答案,还为了总结解题思路。对特殊题型做好笔记,总结解题思路,可以让教师自身强大起来。
对学生来说,每节课上有适当相关的思维拓展题,既可以增加解题经验,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既能获得一些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数学知识以及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又能进一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