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119)
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展,人的精神发展的历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国家的阅读水平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境界。而一所学校如果忽视了阅读,就是在空谈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1]。阅读对于专业素养、人文精神的形成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经典可以提高人的品格和修养[2],培养人的道德和审美情操,人文类经典在塑造人的品格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828年的《耶鲁报告》曾提出,“不包含人文经典学科的学院教育不是合格的学院教育,最适合自由教育课程的就是人文经典学科,它是大学生自身所受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其他专业学科学习的基础。”金耀基也曾提出“人的价值目标不属于科学解决的范畴,而是另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就是人文。”[3]说明人文经典可以让人认识自身发展,阅读经典的过程中,理解人生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操,进行自我教育和心灵重建,完善人格,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经典中往往包含着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总结,是人文学科领域中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权威性的典籍,对人的精神生命具有塑造和指引的高远意义。“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往往具有普适性,并且历久弥新,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经典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关照自我[4]。文学巨匠朱自清先生也十分重视人文经典教育,他曾指出“经典训练应该是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5]高校的人文教育,一方面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另一方面,对西方文明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又有开放包容胸襟和广阔的视野的时代新人。人文素养的教育一部分来自课堂的学习,另一部分来源于阅读,但是我国大学生的人文阅读量相对较低,而培养人文素养的人文经典阅读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图书馆是校园的阅读基地,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更为崇尚多元化、消遣娱乐的阅读方式,不热衷经典阅读。雅斯贝尔斯曾经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道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得知识的、又很快速遗忘的那些讯息,而不能去读那些能引起反思的东西”[6],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这显然与国家提倡文化自信、高校倡导提升人文素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从当代大学生校内阅读现状,尤其是人文经典类文献的阅读现状来看,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其阅读选择做出有效地引导,加强对人文经典文献资源建设势在必行。
以陕西师范大学2018-2020三年的阅读报告中纸本资源借阅情况统计“中文图书借阅top10”(表1、表2、表3)一项来看:
表1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018年中文图书外借top8
表2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019年中文图书外借top8
表3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020年中文图书外借top9
借阅量排名前十的作品中武侠小说占据一半以上,当然这与2018年金庸先生辞世引起的社会话题有关,但是这类小说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虽然,也有人文类经典书籍出现在阅读榜单上,如鲁迅先生的心血之作《鲁迅文集》、史学典籍《旧唐书》、古典小说《红楼梦》等,但是所占比例甚微。图书馆的流通阅览情况是校内学生阅读情况最直观地反映,由统计表结合高校内实际阅读实际来看,人文经典阅读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大学校园里人文经典阅读呈现边缘化的特征,大众阅读成为阅读主体[7]。学生更愿意选择流行小说等畅销书籍,把阅读作为一种消遣,这无疑是受到讲究快节奏、时尚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是阅读人文经典最忌贪多求快,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重在“涵泳”其中精华,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仔细体味与思考,是一个积累沉淀的漫长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学会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才能获得经典所赋予的智慧和眼光,这是一般图书所不能比及的。
2)虽然大学生普遍对文学经典具有价值认同,但是阅读实用主义观念明显。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之下,学生对经典的认识有偏差,认为经典必然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既没有趣味性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阅读经典之趣在于他不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是常读常新的,“一部经典可以反复读,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样”。[8]此类文献看似不像工具书一般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但是长久积累之下必然会对读者的认识格局、思想境界产生积极的影响,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指人文经典书籍,古称“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而我们今天更不可忽视人文经典阅读的意义,一方面了解经典的价值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吸取典籍精华也有利于自身素养的提升。
3)阅读经典的专注度不够,从而未真正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这与阅读教育中缺乏有效地引导有关。从表格统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文经典的自主选择多集中在小说。人文经典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对人精神世界的引导,相比于当下读者所热衷的快速的碎片化阅读不同,经典阅读是一种需要深入其中,全面理解文字意图的慢阅读,因此更加需要有效的方法引导入门,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及相关部门在人文经典文献建设的同时,要加入适当的阅读推广,使经典真正活跃在阅读领域而不是束之高阁。
4)经典阅读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大学教育不能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长远发展更重要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近处看就高校最关心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说,学校不仅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许多高校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竞争力的标杆,但是又不少人才市场的后期反馈显示,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显得后劲不足,这与高校人文素养培养薄弱有一定关系。专业水平决定就业平台的高度,而人文素养才真正决定学生职业生涯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定位的高校有不同侧重点,如陕西师范大学一直重点致力于培养具有“红烛精神”的师范类人才,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师教育的专业方面。而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学为人师的专业素养,更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积累。在教学中能为学生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对学生的精神和思想也要有使其受益终身的引领的作用。
在国家层面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人文经典文献资源建设既有政策支持又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可支配,因此要把人文经典文献建设作为资源建设的重点之一,既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提供充分的文献保障,又可以作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特色之一。人文经典是化育学生追求崇高道德、锤炼坚强意志、培育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的宝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高校教育应该积极重视阅读经典潜移默化的教化意义,重视图书馆对人文经典类文献的建设和使用,发挥阅读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量一直是学校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而一味的追求馆藏数量而轻视文献质量无疑是不可取的。近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各高校把专业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这无疑冲击了通识教育的地位,进而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人文经典著作成文学生的“课外读物”。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也迎合了这一趋势,在资源建设方面,把大量财力物力投入到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人文经典文献出现了载体单一、数量不足等僧多粥少的局面,不能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因此,要满足高校师生对人文经典的阅读,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经典文献的馆藏质量和数量要得到有效保障。第一,图书馆人文经典类文献的数量要在每年文献建设中占有一定比例,以保障数量优势;第二,要及时完成人文经典纸本图书的剔旧补充工作,保障一定的副本量,让师生有书可读;第三,要注重人文经典文献的质量把关。人文知识有普及和深度阅读的区别,而人文经典图书以深度阅读为主,因此图书馆对人文经典类图书的馆藏保证质量尤为重要。
对馆藏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把关图书选择和采购是源头,是决定图书馆藏书质量和高效服务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教育部门愈加重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但是评价标准却显单一,“生均图书”、“生均年进书量”是首要评价标准,以这一标准为首要条件难免在选择和采购文献时更重数量而轻质量。保障人文经典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就要从源头把关,在选择文献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文经典文献数量和质量的把控。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需要图书馆不同部门之间的良好配合。就采访工作来说,也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个部门。许多高校开展学科服务模式,聘入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学科馆员,他们应该加入到采访工作中并成为主力。人文社科类教育背景的馆员,大多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人文经典文献的选择更具准确性与权威性。
人文经典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是倡导学生阅读经典,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与提升。因此对人文经典文献来说“藏”是基础,“用”是关键。从人的发展来说,阅读兴趣应该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但是由于国内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阶段以应试为主,在高强的竞争环境下,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使学生原有的阅读兴趣受到破坏。因此高高校图书馆应该担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引导学生从主动阅读到阅读经典。这就要求图书馆完善阅读推广模式,赋予人文经典文献鲜活的生命力。
首先,优化馆藏布局,构建多层次阅读空间。科学合理的馆藏布局是对图书最基础的推广。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在依据图书分类号排架藏书传统之外,设立专门的经典阅览室,配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推介相应的经典图书。如,在孔子诞辰日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作为主要推广对象。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模式。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因此人文经典的阅读不能是浅尝辄止,而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才能真正发挥人文经典的指导意义,将人文精神注入自我成长之中。这就对阅读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为读者推荐好书,更要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介绍有效阅读方法,从“苦读”、“劝读”到“悦读”,才能使学生积极注重的走进人文经典,并将人文精神化用到日用伦常之中。
另外,借助新媒体技术激发阅读兴趣,借助微信等方便平台,推动数字化经典阅读的发展,也是人文经典文献推广的必经之路。
诚然,图书馆的阅读只是高校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部分,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书香校园,仅靠推广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要与学校的通识教育相配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育之外推荐与课堂主题相近的文献,引导阅读,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让人文经典文献的阅读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目的。
文化自信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国家层面倡导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国学、孔子学院等传统文化热潮经久不衰,阅读是对民族精神文化最有效的传承和延续。“人类创造出来的经典著作与经典思想,为后世的精神文明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并且长期依靠着这一创造生存着。”[6]经典阅读能够影响社会的风气,提升民族竞争力。阅读经典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是对智慧的探索,更是对民族文化营养的汲取。通过阅读经典能够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正确看待时代的变迁,阅读是保留民族文化的基本方式,是经典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国家总体素质的必要方法。传统的意义在当代,国家的未来在青年,高校图书馆在弘扬经典、倡导阅读方面责无旁贷。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应对网络环境带来的冲击,坚持为读者提供经典、优质的文献资源,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为学校培养具有高尚人格、自由思想、善良心灵的当代青年提供充足的文献保障,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