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与学的割裂状态、静止状态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学生封存的记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想重启趣味语文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乐园里自由遨游,以下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一、反复品味诵读,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教材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都充满着迷人的美。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引导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才会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学生进行比赛读;全文配乐诵读。经过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开发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师必须吃透。但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势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样,让学生感觉不到“油盐酱醋”的味道。如何才能把课上“活”起来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参考书的恰当利用、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都可以给教材“添油加醋”,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许多教师仍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上课时怕学生出错,追求严密的课堂教学结构、流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一步。其实,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意见相悖时,往往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教学中如果没有矛盾冲突,就不会激烈碰撞的思维火花,就不会有跌宕起伏的悬念,当然也唤不起学生的學习兴趣。
四、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的情动起来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丰富生动、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能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心情愉快、兴味盎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有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吸引和感染学生。
五、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的激情飞扬起来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设计有新意的教法,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质疑问难。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适当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渲染学习气氛,促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思维活动。
六、强化合作学习,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让小组学生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在提高个人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达到团体目标。在教学中,我遵循“三主”“三不”的原则,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限制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结果或规律,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
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欢乐的氛围,寓教于乐,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融言、行、情为一体,把语文课上得有趣生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厌学、死学、难学、苦学为爱学、活学、易学、乐学,从“学会”到“会学”,让轻松活跃、快乐和谐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作者单位:临清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