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新闻采写的专业化与通俗化

2021-07-19 17:42:39谢蕾
锦绣·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通俗化专业化

谢蕾

摘要:新时期社会背景下,新闻行业队伍逐渐壮大,经济新闻是新闻的主要类型之一。经济新闻报道内容包括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工作活动,广大读者可以通过报纸或电子报刊了解相关信息,进而掌握当前经济领域发展情况,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如企业、炒股人员等以经济新闻报道内容为依据,制定投资及其他决策。但是,当前经济新闻采写缺乏专业性,同时根据资料调查了解到,一些经济新闻长篇大论,但却很少有人能看懂,给新闻行业发展造成阻碍,所以本文将分析经济新闻采写特征,且尝试提出采写专业化与通俗化融合途径。

关键词:经济新闻;采写;专业化;通俗化

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新闻采写编辑工作模式也发生改变,人们对经济新闻采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写人不仅要根据民众关心问题,及时捕捉重点,还要从身边的小事、从实际出发,深度挖掘经济题材内容,提高新闻播报价值。经济类新闻采写中,不仅要保障内容专业性,还应注重内容应通俗易懂,获取信息后经过分析、处理、整合后进行播报,让广大群众可以读懂专业化知识,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当前经济新闻采写专业化与通俗化特征存在矛盾,要求采写人把控好平衡点,才能够化解矛盾,提高文章质量。

1.经济新闻采写特征分析

1.1专业化特征

经济新闻专业性特征显著,在新闻采写深度与专业术语方面得以体现。在经济新闻采写过程中,涉及大量经济专业术语,并且有一些经济发展深度分析话题,其中涵盖诸多专业词汇。实际工作中,编辑人员应明确思路,通过专业语言解释问题,并且带动读者的思维,对于一些复杂、难以理解的术语,采写记者可以通过标注方式解释,帮助读者理解。经济新闻采写内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还应站在读者、公众角度上分析,传递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这样可以提高公共关注及参与度。

1.2通俗化特征

经济新闻采写除了专业化要求外,还具有通俗性要求,才能广为读者所接受,更好的为公众服务。但是,从字面意思和经济新闻自身属性看,专业化和通俗化必然存在矛盾,所以应用专业术语的同时,采写人还要结合标注、图表等辅助读者理解,提高读者阅读质量和效率,使其能够捕捉到新闻想要传达的信息。经济新闻采写时,其中民事类话题内容较多,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也与公众工作、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说通俗化采写内容更易让读者理解。日常工作中,记者主要通过群众采伐和社会现象观察方式获取新闻题材,对于基层群众而言,不会对经济新闻专业性有过高要求,只是读懂就可以[1]。这样的前提下,采写人应整理好自身思维,整合现有信息,做好总结、归纳工作,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最终让公众理解内容,提高公众对新闻的评价。

2.经济新闻采写专业化与通俗化矛盾化解对策

与传统经济新闻采写模式相比,现阶段,经济新闻已经渗透到经济领域中各个方面,打破了从前经济数字和经济理念束缚,在形式、内容、理念方面均有创新,将国家经济和百姓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交稿期间对内容专业性和通俗性同时提出要求。因此,经济新闻记者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耐心,采取科学方式处理、化解专业化与通俗化之间的矛盾,这是确保经济新闻价值的前提条件。

2.1以实际情况为依据采写

一般情况下,经济新闻中还分为很多版块,不同版块受众群体存在差异,所以首先新闻采写记者要分析受众群体心理特征,判断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明确掌握不同群体具体要求后,在做写作角度偏向与专业化或通俗化的决策,这一方式可行性较高。相关新闻事件发生后,要了解受众群体类别后,进行主题或问题设计,构建与受众群体实际需求相关采写方案,全面分析事件来龙去脉后,选取科学角度开展研究、探索工作,使最终写出的信息满足公众需求,与社会經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符,不能空谈,这样的前提下,读者对经济新闻播报内容更加满意,经济新闻中“以人为本”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2]。

2.2采写记者综合技能与素质的提高

经济新闻无论从专业化角度采写,还是从通俗化角度采写,都对经济新闻记者具有相同的专业水平要求,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收集到有效信息,并且把控整体,运用有效手段解决矛盾问题。基于此,经济新闻记者要不断积累经验,加强自身素质,通过学习、培训活动,更好的掌握国家关于经济方面的决策、法律等,同时应深入到群众中,掌握群众信息需求动向,与其他经济新闻采写人进行积极交流,虚心请教经济专家,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报道经验,进而促进经济话题敏感度的提升,及时发现经济相关信息,运用自己的方法处理信息,从实践中摸索,内容编辑过程中,从专业化和通俗化两个角度分析,提升新闻报道质量[3]。互联网技术应用愈加广泛的前提下,经济新闻记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推广经济类知识,普及专业术语,进而提高公众对经济术语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总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经济新闻凸显了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对于经济新闻记者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加上群众对经济新闻接受程度不同,从而给记者采写工作增加了难度。通过实践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了解到,经济新闻采写中存在专业性和通俗性矛盾问题,所以本文我们具体研究了两种采写方式的特征,只有采写人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找到二者契合点,才能够写出更好的文章,提高经济新闻价值与公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魏志昇. 融合时代下新闻采写的转型思考[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 010(005):136-137.

[2]王立根.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中"说"新闻的发展趋势[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 10(08):89-90.

[3]泽央. 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策略[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 010(022):179,181.

猜你喜欢
通俗化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与秦志存先生《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一文之商榷
中华诗词(2021年6期)2021-12-31 08:31:24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20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6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0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商周刊(2018年14期)2018-07-14 02:41:10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1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求知导刊(2016年8期)2016-04-21 18:07:19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新闻传播(2015年6期)2015-07-18 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