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雅雅 杨亚平 庄伟
杨浦滨江被称为上海滨水“东大门”,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杨浦滨江有着大量百年前的工业遗存。百年来,杨浦滨江见证了上海工业乃至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如建于1882年的杨树浦电厂、建于1883年的杨树浦水厂和建于1932年的杨树浦煤气厂等,足以证明它过去的辉煌,其中很多都是当时的“中国最早”“远东最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百年工业遗存逐渐与今天人们的生活以及上海的城市发展脱节。近年来,为了整体改善杨浦滨江的环境,更好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呈现一段有历史厚度、有城市温度、有社区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杨浦区开展了一系列改造升级行动,让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封闭生产岸线变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生态、景观岸线,既保护了工业遗存,又给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杨浦滨江的保护与开发,坚持重现风貌、重塑功能,一方面修缮优秀历史建筑,如杨树浦电厂、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原国棉九厂老办公楼等,另一方面研究和利用工业遗存,如把电厂装卸码头、吊机、轨道等元素嵌入滨江公共空间的设计。杨浦滨江改造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杨浦滨江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保护利用”这三大原则,实施工业遗存“再利用”、路径线索“新整合”以及原生景观“重修复”,终于在2019年底实现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公共空间的全线贯通;二是为更好地对滨江区域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更新利用,在市区两级房屋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杨浦滨江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的原则,对明华糖仓、永安栈房、毛麻仓库等进行了整体性修缮,同时通过着力打造博物馆群落,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记忆的留存;三是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市区两级房屋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和挖掘杨浦滨江红色资源,整合滨江党群服务站(杨树浦电厂)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成功案例(原国棉九厂老办公楼、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通过像串珍珠一样串起这些有故事的建筑,让人们从历史建筑中汲取精神力量,感受滨江浓浓的红色历史底蕴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体会杨树浦路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变。
表1 杨浦红色线路行走路线
图1 杨浦红色线路图
杨树浦路2086号杨浦滨江公司总部办公楼,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为三类,新古典主义风格。最早属于日本垄断资本在旧中国设立的棉纺织机构同兴纺织株式会社,该公司成立于1920年5月26日,择定杨树浦路2086号成立总公司,于戈登路(现江宁路)成立同兴一厂。抗战胜利后,改为国棉九厂。国棉九厂老办公楼建筑建于1922年,建筑面积3108平方米。主楼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主楼有三层,平屋顶,清水红外墙,转角设刷石装饰。北立面中轴对称,横向三段式布局,中部主入口挑出方形雨蓬,上存半圆形腰窗,顶部有带卷涡的弧形山花。南立面底层设有铸铁细柱外廊。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兴衰的历史。
2014年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启动了对该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通过对建筑外立面历史原状的分析,恢复了原有水刷石和清水墙面,并对门窗、天花板、壁炉、木装饰及楼梯间等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了保护修缮,于2017年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会场正式启用,设有百年历史、滨江蓝图两个宣传展厅,历史与未来将会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杨树浦路2866号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为三类、四类,由原上海市第十七棉纺织厂改建而成(该厂设备已于2007年搬迁到江苏大丰)。原厂房创建于1921年,曾经是裕丰纱厂,系日本大阪东洋株式会社在上海早期开办的纱厂。通过改建,既保留了上世纪20年代老上海工业文明的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审美元素,成为杨浦区东外滩的时尚地标。现园区内共有六幢红色清水砖外墙的优秀历史建筑,分别为办公楼、南厂厂房(最具特色的是锯齿形屋顶,用于通风和采光)、北厂厂房(原为空调车间)、锅炉房(山墙有弧形扁券窗)、水塔。
杨树浦路2800号杨树浦电厂,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为四类,是中国建造较早的大型火电厂,1912-1920年由英国商人投资建成。初时装机容量为10400千瓦,到1924年,装机容量达12.1万千瓦,成为当时远东第一大电厂。1929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将全部企业卖给美国国际电气债券有限公司,此厂作为发电处隶属于上海电力公司。电厂的烟囱高105米,比当时上海的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还高。
2010年根据市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杨树浦发电厂正式停产,不过,这座百年老厂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具有辉煌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杨树浦电厂,仍在延续着勃勃生机。2018年12月,杨树浦电厂产业升级项目与合作伙伴“牵手”成功,为百年老厂地块开发注入了新动能。目前,这些厂内老建筑都已被保留下来。利用现有工业遗存及杨浦滨江的地域优势,杨树浦电厂将被打造成集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于一体的卓越全球城市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