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地名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2021-07-15 03:27:12鲁启峰孟俊俊陈茂英吴乾坤
地矿测绘 2021年2期
关键词:图集黄石市黄石

鲁启峰,孟俊俊,陈茂英,吴乾坤

(1.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湖北 黄石 435100;2.天津市西青区测绘中心,天津 300380)

0 引言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已于2018年6月30日完成普查工作,它是国务院部署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国情调查[1]。如何将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目前地名普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2]。为配合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图集》和《湖北省标准地名图集》编纂以及展示黄石市地名历史文化信息,黄石市民政局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黄石市地名图集》(以下简称“《图集》”)编纂工作,以形成高质量、高水平图录典志系列编纂成果。

《图集》旨在切实做好黄石市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的开发利用,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黄石市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地理、行政区域、居民点、街道、河流、湖泊、风景名胜等各类地名的分布与含义。《图集》的编制对规范黄石地名管理、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本地文化传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图集》的设计特点1.1 设计思想

《图集》是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基础资料,结合权威部门提供的现势性资料、统计资料等,将数据与艺术相结合以地图的形式全面、真实、客观地表现出来[3]。本《图集》编制不仅展现全市地名的空间关系及分布特征,而且也将在专题中突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等特色。

1.2 设计原则

在《图集》的设计和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现势性

现势性就是地图制图所提供的地理空间信息要尽可能反映当前最新的情况[4]。为了保证《图集》的现势性,除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作为基础资料外,另搜集了最新的线划图资料、影像资料与统计资料等数据作为辅助及参考资料,使得图集能够真实反映地理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实际变化、为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5]。行政区划资料搜集工作截止至地名图集印刷出版前6个月,街道、地名等地名图集中较重要要素资料截止时间为2020年2月。

2)合理性

合理性是地图内容编制的基本要求。地图分幅比例尺的确定、图面地图要素的取舍和概括、地图符号的大小、整体色彩的搭配、各类注记的优化等方面的设计与选择需要保持地图整体内容和色彩协调适宜,以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3)准确性

本《图集》是黄石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完整的地名图集,其展现的地理要素和其他数据必须保证准确无误。地图集编制初步完成后要进行实地核查与校对,做好质量控制,确保《图集》能真实反映黄石当地的地理、人文等信息。

4)完整性

地图集的编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内容和空间位置都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分幅图设计时,各分幅图之间上下左右各留有1.5 cm的重叠带,确保图集内容的完整性。

5)一致性

根据图集的设计及编制方法制作本《图集》图例,作为图集编制的统一标准。《图集》中的地图要素用色及表达方式必须根据图例设计的表示方法,使用专业处理软件制作地名图,使图集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6)艺术性

既要继承地图集编制的各种经验,又要突出地名图集的主题,使其整体表现特征鲜明、内容表达层次清晰、装帧设计新颖精美,具有时代感。

7)实用性

在编纂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图集》所要达到的功能和目的,使之成为集法定性、规范性、科学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身的多功能工具书。

2 《图集》的设计

2.1 图幅设计

由于黄石市区域发展、地理分布特征等原因,地名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在城镇区域分布密集,乡村则较为稀少,因此为了尽量全面表达地名信息,保证重要地物的完整性和区域范围的全面性并充分利用版面,街区详图采用无缝拼接的矩形分幅[6]。根据地名分布的密集程度,采用变比例尺方式,对图幅覆盖范围进行扩大或缩小。本《图集》分幅图中,黄石市及大冶市、阳新县城区采用1∶1.5万至1∶2万比例尺编制图幅,乡镇村分幅图采用1∶2.2万至1∶3万比例尺编制图幅。具体比例尺根据地势地貌及地名的分布情况选择。

2.2 符号与色彩设计

地图符号是地图的语言,是承载和传递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能直观地表示各种事物和现象的重要工具[7]。地图符号设计以形象、美观、易判读为原则,以形状、尺寸、色彩为三要素[6],使读者产生一定的视觉效果,达到良好的交互作用。地图色彩可提高地图信息的清晰度,以增强地图信息的表现力和艺术欣赏力。通过C(蓝)、M(品红)、Y(黄)、K(黑)四色体系设置点、线、面状要素的色相、亮度和饱和度,使地图要素分类分级,具有层次感,同时《图集》是以地名为主题,地图整体色彩应以简单淡雅为主格调,清晰明确表达地图内容。

地图符号设计包括面状符号设计、线状符号设计和点状符号设计。为保证地图色彩的协调平衡,面符号设计的特点是面积大,颜色浅,反之,颜色深[8]。如大面积河湖水域用浅蓝色,水库用较深的蓝色表示。线状符号选取简单线条:虚线、实线或两者组合的形式设定,形状变量与色彩根据要素等级的高低区分设置,还可采用色彩、形状、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地物要素符号,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如高速公路用不同宽度的红黄线条叠加,同时附加高速名称予以表示。点状符号根据地物要素的特征,使用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区分设计。点符号尺寸由地图的负载量、最小观察距离、要素的重要程度、等级关系等确定[8]。定点符号还可运用图形、色彩和文字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简单、形象、直观地表达地物地貌特征。地图符号示例,如图1所示。

图1 地图符号示例Fig.1 Map symbol example

2.3 开本设计

开本的大小主要根据地图集的用途、适合读者的使用、内容的详细程度等确定[9]。考虑到图集的内容和实用性,图集的开本和尺寸设计如下:

1)开本:大16开;

2)尺寸:开本尺寸210 mm*297 mm,展开页尺寸:420 mm*297 mm,展开页的编图尺寸390 mm*260 mm,各裁切边多3 mm留作出血。

2.4 版式设计

版面设计是根据图幅主题和视觉需求,在有限的纸张规格内对地图要素和辅助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版面设计原则是:主题突出,构图美观,特色鲜明,风格统一[10]。本《图集》是以地名为主题,版面整体设计清新淡雅,以突出主图要素为主,同时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览,在图纸右上方设置图幅索引和比例尺,并加以简易的定位符号,使其图面整体兼顾实用性与视觉性。

2.5 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包括图集名称、图形标志和色彩纹理的设计,是图集装帧的重要组成部分[10]。封面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图集对读者是否有吸引力。为了能够迎合读者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快速理解图集的主题,封面设计应该遵循色彩简约、阐述清晰明了的原则,运用文字、色彩和构图设计出简约大方的图集封面。本图集用青绿色作为封面的主色彩,彰显黄石市绿色园林城市的朝气,借鉴黄石的“青铜文化”,在封面中添加黄石行政界线,并用棕色填充范围。另外添加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Logo以突出本《图集》与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的联系。图集封面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图集封面设计Fig.2 Atlas cover design

3 《图集》的编制

3.1 编制流程

图集的编制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图集编制流程图Fig.3 Atlas compilation flow

3.2 编制内容

图集主要分为 “走进黄石”“行政区划图”“乡镇街道详图”和“地名索引”4个部分,主要包含黄石市行政区划图、影像图、交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经济人口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各乡镇街道的地名图。

3.2.1 走进黄石

走进黄石即序图部分总体介绍黄石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交通、经济人口和矿产资源特色。

1)历史沿革:以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中的历史地名数据为基础资料,通过文字叙述介绍黄石市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地名变化情况。

2)黄石行政区划图:根据本地区的行政区域界线、地名普查成果和最新的基础测绘成果,将各级行政界线、乡镇以上政府驻地、居民地、县级以上道路、水系、山地和重要的生态旅游保护区表示在地图上。另外,黄石市行政区划统计表罗列了各县市区的管辖情况。

3)交通图: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和最新的基础测绘成果作为基础资料编制交通图,反映本地区的道路交通分布情况。

4)经济人口图: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采用分区统计图表法制作经济人口分布图。并结合文字介绍,反映近几年黄石的经济人口变化情况。

5)矿产资源分布图:以最新的地质矿产资料为基础,根据存储量和开采量,将重要等级的铁矿、铜矿等按定点符号法表示当地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另外附加文字概括介绍本地有名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6)影像图:以第三次国土调查影像(1 m)为基础资料,对影像进行处理。首先对影像进行色彩处理,在真实还原地貌特征外,还要增强绿色系,体现黄石“山清水秀”的发展规划理念。影像的处理过程在Photoshop中完成。

在影像图上标注政府驻地及重要的地名,制作各县市区影像图。另外,附加图片和文字介绍部分旅游景点的情况,丰富图集的内容和色彩,也使读者更多了解黄石自然风貌。

3.2.2 行政区划图

行政区划图主要包含黄石市管辖的各县市区地名图。主要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将村级以上包含村级的行政区划、县级以上等级公路、河湖、山地和重要的旅游景点编绘至地图上,并用文字介绍各县市区的概况。

3.2.3 街区详图

街区详图是根据矩形分幅法编制各街道、乡镇的地名图。由于图面载负量限制,根据地名的密集程度,按照从高到低、从大到小,从主要到次要的原则编绘地名要素。对于字段较长的地名作简化处理,简短易懂。如“XX社区委员会”简化为“XX社区”,“XX村民委员会”简化为“XX村”。 街区详图部分展示,如图4所示。

图4 街区详图部分展示Fig.4 Part of block detail map

3.2.4 地名索引

地名索引是指图集中标注的地名,为了便于检索,地名索引分为党政机关及办事机构、区域名称、道路、公共设施服务、风景名胜、地形水系、建筑物、单位及其他共9大类。

由于制作图集的地名索引工作量非常大,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基于CoreDraw进行二次开发,制作小程序对每种地图要素进行批量符号化。对每幅图也进行批量制作地名索引,大大节约了项目成本和时间。图集索引展示,如图5所示。

图5 图集索引展示Fig.5 Atlas index

3.3 编前准备

3.3.1 图例制作

在地图编制之前,先制作地图图例。根据地图符号和色彩设计的要求设计出点、线、面状要素的形状、大小和色彩。将每个图组分别制作一套图例,使地图集中所有地图要素的表示方法保持一致性,便于后期地图制作。

3.3.2 制图前基础数据整理

本《图集》需要使用的数据包括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黄石市数据、黄石市正射影像、黄石市矿产资源数据以及黄石市经济、人口数据等,数据源多样。为了数据编辑以及地图上图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对所使用的数据统一坐标及格式。将源数据统一坐标转换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子午线为114°。除影像及表格数据外,所有源数据都分类进行预处理。如把数据按行政界线、社区、村委会/街道居委会、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医院等分层分类。

为保证数据的现势性,从权威部门获取最新的遥感影像,加载到ArcGIS中,与导出的制图数据叠加,检查地物地貌是否有新的变化。若重要地物地貌发生改变,需对变化的制图数据进行更新。然后将所有的SHP格式数据以*EMP格式导出。这样直接加载数据至CoreDraw进行编辑处理,方便快捷。

4 结束语

《黄石市地名图集》作为重要的地名工具书,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黄石市提供客观、全面、系统的地名服务。本文结合《图集》编制实例,总结图集设计、编制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为今后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及其它方式的地图编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图集黄石市黄石
饕餮图集
摄影世界(2025年2期)2025-02-15 00:00:00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英语文摘(2022年5期)2022-06-05 07:46:42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党员生活(2022年2期)2022-04-24 13:52:19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7:40
世界抗疫图集
科学中国人(2020年4期)2020-06-03 09:07:52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现场图集
电子竞技(2018年20期)2018-12-17 01:23:52
动物打呵欠图集
黄石市区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近30年来黄石市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