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近代上海既是疫病高发区,也是防疫模范区,其间,史量才及其《申报》投身防疫一线,借报纸助力防疫事业,同时积极推介名医、资助国药研发并捐资医学教育,走出了一条以办报助防疫、办报防疫相结合的路子。史量才及其《申报》的实践充分说明,媒体在疫病防治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国家、媒体、社会这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可以为防疫提供更优化的保障。
【关键词】 防疫 近代报刊 史量才 《申报》
一、背景
瘟疫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危及民众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社会秩序与稳定。2003年的“非典”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就是两个例子。史量才生活的时代,天灾人祸不断,加之生产力与民众卫生意识落后,疫病的暴发更为频繁,破坏的力度也更为剧烈。以史量才及《申报》为例,研究彼时的疫病防治,对今天仍在防疫的我们可以提供历史的镜鉴。
二、史量才参与的疫病防治
(一)投身防疫一线
1.筹建西藏路时疫医院
近代上海是瘟疫高发区。每到夏秋之交,寒热交替,急痧陡然而生,而时疫医院则成为时人防疫的重要手段。以1927年为例,当年上海的时疫医院有12家,分布于闸北、虹口、浦东、南市等地,开业时间最早的在7月1日(西藏路时疫医院),休业时间最晚在9月底(沪城时疫医院)。①上述医院分布广泛,形式灵活,较好地弥补了政府在防治工作上的力量不足。
史量才很早就参与了时疫医院的建设。1919年8月,沪上暴发时疫,烈度为几十年所罕见。考虑到现有医院难以接收如此之多的病患,史量才与李一琴、张知笙等商议,筹建仕商养苛别墅以收治绅商病患,意在避免疫者“菌集而居”所带来的交叉感染。②经与仁济善堂商议,由后者提供其新购的位于六马路泥城桥大沽路的一号大厦作为院址。1920年7月5日,位于西藏路545号的上海时疫医院新屋落成,史量才作为报界代表出席开幕仪式并捐款。后来,史量才与朱葆三、窦耀庭还共同担任了该院院长。在上海众多的时疫医院中,该院的收治能力最强。据伍连德统计,“西藏路上海时疫医院受治最多,约有2000 人,其次为急救时疫医院,有 320人,工部局隔离医院有 232人,集议善会虹口时疫医院有 216人。”③
2.发挥“闻人效应”,组织力量治疫
防疫是一项公益事业,离不开社会的捐助。以上海红十字会时疫医院为例,该院长期苦于经费短缺,“经费则国家无拨款,地方无常款,医药之费、棺殓之费、赁屋赁员之费,无一不赖慈善家之挹汗沥血”,“一年所费犹达七千金以上”。④因此,“尤祈薄海同胞俯念此项善举,系属生死肉骨,功德立见,相与慨解仁囊,源源接济,则尤深感祷。”⑤史量才创办的西藏路时疫医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在《上海时疫医院十八年征信录序》中这样感慨:“去岁十七年(1928年)来院求治者逾六千人,比较十六年(1927年)增多,是以支出之款为数较鉅。……而常年经费仍不能不惟诸君子是赖也。”⑥据该院预计,“在办理时疫期内三月、需费三万两。”⑦
史量才是海上闻人,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各界力量参与防疫。创办西藏路上海时疫医院后,他在每年六七月间的开院之际,便组织开幕典礼并广邀各界名流前往参观。同时他还在《申报》上大作广告,达到吸引社会注意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他借现场之机鼓吹治疫之益以吸纳更多的捐款,待募捐结束后,他又登报鸣谢各位善士,“俾偌大一慈善事业可因之而顺利进行”⑧。
上海是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发祥地。1904年3月10日,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后更名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下称红会)成立。除了从事战地救护,兴建时疫医院也是红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红会时疫医院专门用来诊疗痧症。该院于每年夏秋之交开院,对待病患,无论男女贫富,概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该院疗效显著,据《新闻报》载,从1908年到1912年,该院“先后所全活者不下万余人”⑨。此外,医院还向公众免费提供药水,普及时疫预防知识,是当时最受上海市民欢迎的防疫机构之一。
史量才与红会结缘甚早。1915年,他曾向红会时疫医院捐款洋200元,受到了医院的登报表扬并被尊为“大善士”。⑩1918年,史量才向美國红十字会捐资75元,被后者纳为永久会员并获美国总统亲笔签名证书。1934年,史量才、刘鸿生出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他们与时疫医院一道为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3.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救贫
上海是“五方杂处之会”,无论人口流动还是货物吞吐,均居全国之首。因此,有些人因遇天灾人祸会选择避难于上海,这很容易把疫病带入上海;而上海如果发生时疫,患者若觉回天乏术,又会选择离沪返乡以免客死他乡。一来一去,都助长了疫情的传播。1911年,苏州河以北发生鼠疫,而当时东北也暴发鼠疫,这导致从北方逃到上海的人员迅速激增,上海面临着严重的鼠疫挑战。而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以后,大批难民涌入上海,又造成全市天花大流行。当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倘若有人认为‘防疫是一件了不得的卫生事业,则不能不说他是错误了。防疫这件事,一看字面就可明白是一种被动的工作。”11
既然如此,面对疫情应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尤其是对上海以外的灾民,使其安于当地而不是四处流动,可以有效避免疫病的蔓延。1921年夏秋之际,因长江流域大雨,加之黄河流域决口,致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南、湖北、直隶、陕西等八省被灾,“灾区达二七〇〇〇方里,鲁、豫、晋三省被灾区域一四八县,灾民八一四三三二人”。12在朱葆三的牵头下,上海成立江浙皖水灾义赈会(兼管山东),史量才、徐静仁出任副会长。该会以募款为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申报》《民国日报》等媒体反复刊载劝募启事;另一方面又向中央申请拨充附加税,这些款项最终被用于灾民在当地的安置。1924年,齐卢战争(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发生战争,作者注)爆发并波及上海,仅泗泾镇一地就有2000多难民在徐家汇上岸并逃进上海。史量才闻讯后,与该镇乡公所并会同红会在徐家汇南首茶馆设立泗泾救济妇孺报名处,向难民发放入所凭据并将其择地收容,从而避免了对上海市区的冲击,而上述所有费用均由史量才一人承担。此外,史量才还高度关注浮棺问题。所谓浮棺,是指暴露于野的尸棺,死者多为路人、乞丐或因家贫而无力掩埋者。当时上海郊外常见浮棺,“在距黄浦滩一里之内,即可嗅得腐败尸体之恶味,且有空棺甚多,盖其尸体暴露,有为狗噬者,有因年代久远而淹没者。”13在这些浮尸中,因患传染病而亡的孩童又占多数,以普善山庄为例,其“所收孩尸,大半皆痧子、天花而死”14。这些浮尸一旦遇上其他诱因(比如洪水),即可成为疫病的传播媒介。1928年,史量才向红会专门捐资,用于浮棺的处置。15后来他出任红会副会长,则继续坚持红会的“夏施痧药、冬赈寒衣、死赠棺衾”的慈善传统,以减少浮棺给疫情传播带来的危害。
(二)借报纸助力防疫
1.宣传防疫知识,科普卫生常识
现代意义上的防疫技术和知识是一种舶来品。对国人而言,走过了一段从抗拒到认同的道路。1910年10月上海发现鼠疫,此时适逢东三省因鼠疫泛滥而死者无数,上海的租界当局极为惊恐。为防疫病扩散,工部局派消毒车前往闸北一带查验、消毒。由于洋人医生强捉儿童种牛痘且不加说明,引发了当地居民抗议,而在虹口,工部局用铅皮实施隔离,又引发华洋间冲突,史称“清末检疫风潮”。凭心而论,人们对疫病的本能反应是恐惧的,如果对防疫知识缺少了解,则会进一步产生抗拒心理。当时甚至有人求助于迷信。时谚所云:“验疫风潮亦怪哉,病夫闻信愈悲哀。谣言医院如泉路,进去无人再出来”,16就是国人对待防疫的真实心态。
防疫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而后者又有赖于民众卫生知识的普及,“中国超格死亡率的原因,实由于国家人民不讲求公共卫生,为疫病袭击所致。”17
《申报》是沪上知名大报,它从两个方面配合防疫工作的开展。
一方面,介绍与防疫有关的信息。虹桥肺病疗养院每周都在《申报》上讲述治疗肺结核的方法和应知事项。而从1933 年7月到1934 年10月,《申报》每周刊载《上海市卫生局每周检验自来水传染病报告》,内容是法定传染病的患病及死亡人数。作为防痨协会的常务理事,史量才推动《防痨先锋》刊物的发行,并藉《申报》为刊物做推广,防痨协会每年在全市举办“劝止随地吐痰运动”,《申报》每次都配合宣传。上文提到的红会时疫医院,其自1908年创立到1938年停办共30年时间,该院每逢夏季开院,都会在《申报》事先刊载启事,鼓励疫者及时前往救治。
另一方面,《申报》注重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介,尤其是在瘟疫流行期间,报纸经常刊载介绍西方医疗器械、防疫药品的广告。随着媒体的耐心引导,西方人的卫生习惯逐渐为华人所接受,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1932年上海虽发生霍乱,但死亡率并不高,对此伍连德认为:“由于扩大卫生宣传所收之效力。盖患者能知速于求治,死亡率自见低减。”18
2.预警疫情动态,当好“吹哨人”
《申报》常设卫生栏目,专为普及卫生知识。而每到某种传染病要暴发的时节,专栏则会提醒市民加以防范。除了关心国内情况,该报还高度关注输入性疫病。1920年6月,日本暴发“虎疫”(霍乱,作者注)。7月,《申报》了解到,日本驻沪领事馆内有一例输入型病患,且为重症患者。该报立刻向社会披露此事,起到大海中的“瞭望者”之功。
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史量才担任江苏战区救济委员会(下称委员会)常务委员。他特别担心疫情的发生。在一份致各机关的函件中,他警告道:“入夏以来,天气酷热,疫癙发生,大战之后,必有大疫,传染蔓延,尤意中事。”他向淞沪战区善后筹备委员会喊话,应“设法预防,在嘉定南翔、黄渡、宝昆山等处筹设防疫医院,并分别派员施行注射防疫针。”鉴于战区地广人众,他又向上海各西、中药房呼吁,希望后者能捐助夏令急救痧疫要药以备不时之需。在他的疾呼下不到一周的时间,上海就有九家药房捐赠治疫药丸、药水。中央防疫处虽然回复说没有治疫药水,但史量才设法申请到银三千元,用于为宝太嘉三县增置防疫设备。
(三)重视药物研发,培养医护人员
史量才乐于向社会推介名医。江阴籍名医陈道庵善治疑难杂症,尤精于疟疾。史量才与张謇等人一起在《申报》上为陈医生做广告,“俾救医者知所问津焉”19。他特别关心国药的生产,项松茂旗下的五洲大药房致力于研发国产药品和固本肥皂。有次《申报》总经理张竹平发现,项氏欠广告费五六万元。于是,他准备撤下五洲的广告。史量才发现后,立即予以制止,并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支持项松茂。后来,固本肥皂果然研制成功,并打败了英商的祥茂肥皂。1927年,五洲大药房制药部长张辅忠被派往德国研究有機化学,史量才特意前往送行,预祝他学成回国,为中国医药界开辟新纪元。
防疫离不开医护人员。早在1913年,时任中华民国业医会会长的萧敏就说过,红会“厥惟人才,则皆须有相当之教育,断非仓促可以立致”20。沈敦和是中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也是时疫防治的先驱。他在1909年创办了红会总医院和医学堂,培养了不少防疫人才。即便如此每当疫情来临,医护人员的数量仍然严重不足。1919年,上海时疫暴发,红会时疫医院多次在报上呼吁医生前来襄助。而在疫病高发时期,对护士的需求又高于医生,“此时所需者中国助手更较西国医生为急”21。为解燃眉之急,该院甚至向杭州广济医学校求援数人。1926年,上海霍乱流行,该院“男女护士甚至劳碌成病”。22
史量才非常重视护士教育。1930年上海医事事业董事会成立,孔祥熙任董事长,史量才任常务董事,共同筹设中山医院。该院最终于1936年落成,中山医院兼具诊疗与教学两重意义,其中的高级护士学校由史量才捐资建成,其护士楼也命名为“量才堂”。当时(1936年8月20日)史量才已遇刺身亡,遂由其子史咏庚为该楼奠基石题词“量才堂奠基纪念”。
三、结语
综观史量才的疫病防治实践,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打好防疫保卫战的重要因素。
近代上海是中国报业的中心,史量才及《申报》在防疫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以办报助防疫、办报防疫相结合的路子。事实上,其他人也发现了报纸之于防疫的功用。1910年,上海暴发鼠疫,时任中国公立医院院长的沈敦和在摸排疫情、收治病人的同时,还在《申报》上刊出每日疫情报告。由于信息及时公开,社会上的各种谣言顿消。1911年苏州河北发生鼠疫,此时我国东北也暴发鼠疫,大批难民逃入上海,全市疫情面临严峻挑战。沈敦和在《申报》上刊登《敬告在沪同胞保卫上海之生命商业》一文,提醒各界及时上报疫情动态,“毋任隐瞒贻害”;同时,他还向报界呼吁:“记载各省疫事务求详尽,大声疾呼,警觉同胞,使人人咸知疫气质可危可罹,有以激发其思想,共同留意查察,以自卫卫人。”23余新忠对清末瘟疫的考察发现,藉由媒体的有力宣导和积极科普,民众对疫病的认识从恐惧走向自信,从迷信走向理性,最终可以战胜疫病。因此他得出结论:“国家和官府同社会力量非但未见日趋严重的对立,相反出现了更广泛的合作。”24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业(防疫)之所以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与当时的报人、报纸和报业的参与是分不开的。
历史研究可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史量才及其《申报》的防疫实践充分说明,媒体在疫病防治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国的公卫体系已基本建成。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告诉我们,防治疫事业是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而国家、媒体、社会这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可以为防疫提供更优化的保障。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跨学科学术视野中的上海抗战传媒史”(编号:19BXW012,2019年)的成果之一】
注释:
①以上数据是根据《申报》的相关报道所做的统计(作者注)。
②王中秀.王一亭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③伍连德.民国二十一年中国霍乱流行概况[A].伍连德,伍長耀.海港检疫管理处报告书(第三册)[R].1933:6.
④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征信录[R].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1916(2).
⑤⑥⑦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阳历七月一日开幕谨募捐款[N].新闻报,1916-06-28(01).
⑧申报[N].1929-06-15.
⑨时疫医院之成效[N].新闻报,1914-08-1.
⑩申报[N].1915-07-22.
11象伊.我们在防疫运动中的希望[J].卫生教育周刊·医政周刊选辑,26-27.转引自. 刘雪芹. 近代上海的瘟疫与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5:65.
12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45.
13伍连德.中国推行火葬[A].伍连德,伍长耀.卫生署海关检疫报告书(第六册)[R].1936:22-23.
14申报[N].1928-02-23.
15申报·广告[N].1928-03-6.
16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237.
17翟培庆.公共卫生常识[M].中华书局,1939:8.
18伍连德.民国二十一年中国霍乱流行概况[A].伍连德,伍长耀.海港检疫管理处报告书(第三册)[R].1933:6.
19申报[N].1913-04-20.
20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G].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71.
21红会医院之外报观察[N].新闻报,1919-07-29(09).
22时疫流行与防范消息[N].新闻报,1926-07-25(13).
23敬告在沪同胞保卫上海之生命商业[N].申报,1911-02-12.
24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和社会对瘟疫的反应[J].历史研究,2001(06):45.
作者简介:叶冲,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