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摘 要: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舞蹈类型,历时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表演风格与独树一帜的创作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与艺术价值,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路在何方?这种传统的舞蹈如何实现向现代形式的转化?文章阐述了中国古典舞具有的传统意识与当代精神,对当今古典舞创作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当代中国古典舞在追根溯源、延续传统下的现代转化与创作路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古典舞创作;传统文化
一、舞之根脉(骨骼)
——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意识
(一)“圆”的艺术与《周易》哲学
无论是中国民间舞还是中国古典舞,“圆”都是贯穿其运动规律中的最基本特征。尤其对于古典舞来说,“画圆的律动”是其最显著的运动路径和造型原则,也是中国古典舞区别于西方舞蹈的一大根本特点。这种“画圆的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的哲学思想简明而集中地体现于太极图,太极图用一大圆环、一S线和两小圆圈,辅以黑白色彩相交错,共同构成太极图的基本易理意象[1]。在黑与白之间的鱼眼,既是两极中的反向体现,又是古典舞中“大圈套小圈”的运转轨迹。正反皆至、无端无止、比称映照、圆融无碍[2],这种迂回盘旋、首尾呼应的意象,不仅体现在古典舞动势造型上的“圆”,更体现在气息意念上的起承转合与连绵不绝,这种审美意识映射出了中国人民早期的宇宙观和对生命的态度。
(二)含蓄之美与伦理之德
儒家对天与地、君与臣以及社会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起了普遍的伦理道德观,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含蓄之美也因此而形成。这种美,是兼收并蓄的美;这种美,是迂回中庸的美。在这种归顺的美之下,也逐渐形成了与西方芭蕾的“开、绷、直、立”相对应的“圆、曲、拧、倾”的审美特征。这种美,拧出一种既定的纲常伦理关系及其反叛,倾出一种克制性的内心修养及其冲破。
二、舞之羽翼——中国古典舞的现代精神
不管哪种艺术,它的形式都来源于生活,舞蹈这一项艺术的形式也是根据现实生活形成的。舞蹈是人类精神的肖像,每一时代的文化特征、社会风尚、思想意识,都对舞蹈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并在舞蹈中反映出来。所以,舞蹈是时代精神、时代风尚的一种真实体现[3]。在将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典舞根脉的同时,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思潮,才可以让古典舞蹈面向世界,走向国际,走向更高的舞台。古典舞强大的支持离不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企业,在这一基础上,将我国目前的文化新思想与现代主义创新精神相融合,有助于将我国的古典舞发扬光大。当然,在对舞蹈进行创编时,要结合现代思想,创编既有古典舞内容,又能表现不同时代的主体精神的作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时需要进行创新,中国古典舞亦是如此。因此中国古典舞在创立的初期,艺术家们根据“百花齐放”的方针,积极地引进了芭蕾的舞台表演技法,创编了刚柔并济、韵律十足的古典舞,并结合时代精神,创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古典舞蹈。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古典舞随着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再是温柔含蓄的表现形式,而是将舞蹈的艺术内涵和舞蹈的表现力相结合,表现时代的故事。例如,比较经典的《黄河》剧目,突破了以往的表现形式,运用刚柔并济的形式,表现故事情节,传达民族精神,营造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文化意象。
此外,近些年来还出现了不少古典舞的典范之作与新兴之作,这些舞蹈作品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经典,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改革创新,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当代精神与技术相结合,创造出许多新型的舞蹈作品。例如,在作品《俑2》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是女乐陶俑,而作者将女乐陶俑作为创作来源,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舞蹈,不仅复原了原来出土时的陶俑原貌,还利用现代声光电影的技术加以创新,传统的文化被精美的舞蹈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将陶俑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舞蹈作品《春江花月夜》,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演者一身素净青衣,闻花对水照面,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者手中挥着一把白羽扇,营造了一种朦胧美。
三、当代中国古典舞向现代转化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
首先,部分古典舞创作原创缺乏民族精神。目前,我国很多古典舞创编者的一个共性问题是模仿问题,缺乏创新精神,大量的雷同作品一直没完没了,许多作品都看起来都像“熟人”一样,运用相同的表现形式去赞颂类似的故事,似乎都是在反映时代背景。目前很多人的思维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认为古典舞的表现必须要加入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但真正的古典舞创作并不是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创编者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对其进行大胆创新,挖掘新的题材,进行改编创作,真正地做到“古为今用”。其次,盲目遵循表达手段的概括。广为流传的表达方式是成熟的、被舞蹈编导广泛运用的,每个人都可以遵循表演法则。舞蹈创作手段表达的概括是一把双刃剑,太过依赖表演法则,导致尽管舞蹈表现方法和技巧接近完美,但舞蹈创作却始终不能进入艺术的境界。最后,没有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古典舞相关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很多作品的文化还达不到理想的水平,古典舞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在舞蹈的创作方面也存在着类似问题,目前的舞蹈编排的现状是,舞蹈演员听一段音乐后开始创编舞蹈动作,或是参考优秀的舞蹈作品进行改编,随后由舞蹈家进行改编。这样的创作模式,缺乏艺术气息,难以传承古典舞文化的历史底蕴。
四、“文化先行”——传统古典舞的转化之路
(一)追根溯源,取精去粕
在对中国古典舞进行创作时,要具有辨别文化属性的能力,弘扬与发展文化精华,规避糟粕的遗风陋俗,追根溯源,充分利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丰厚文化财富,多形式、多角度、多载体地重塑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思路。正如舞剧《孔子》中的女子群舞片段《采薇》便是取材于《诗经》中的《采薇》,杨柳溪边的春天送别家人,雨雪霏霏的冬季等待着他们的归来,用汉唐乐曲的翘袖折腰的舞姿来表达古代女子的思归之情,将厚重的历史赋予了诗性的表达。此外,还有《桃夭》《铜雀伎》等经典的古典舞作品,都出自优秀的古典诗词。可见在古典舞创作时,我们应该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守护。
(二)放眼现代,古为今用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与鉴赏能力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编导在当代古典舞的创作中,必须将传统与当代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现代的观念诠释新时代下的中国古典舞。这种现代意识并非完全超出历史范畴的、外来的东西,而是蕴含着审视现实的文化自觉。当代古典舞的创作应着眼于当下的社会文化思潮,借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东风,将古典舞的创作与社会思潮相结合,创作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弘扬中国精神、中国风貌的作品。摒弃古典舞就必须跳古人古事、穿古代服装的思维定式,让古典舞讲好当代故事,将古典舞的当代审美观念渗入人民大众的心中,使古典舞成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代表。发展中国古典舞更应该古为今用,充分结合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与日新月异的舞台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其他舞种相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使古典舞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当代大众、服务于时代,而不是一直站在过去的那片“土地”上眺望着现在。
借助新兴媒介对古典舞的创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借助这些新兴媒体,更容易创造出古典舞所追求的“虚实相生”的缥缈意境。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时下流行的“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高中国古典舞的曝光率,让古典舞走进大众的视野,使古典舞真正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古典舞,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发展的“根基”,“圆”的律动与身法韵律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舞蹈中重要的一环,古典舞更应适时地融入现代意识与文化思潮,这有助于充实古典舞文化内涵,更是古典舞对于历史的尊重以及对现实的正视。追根溯源、放眼现代是当代古典舞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古典舞走向更大舞台的必由之路。如若拥有“文化先行”的发展意识,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将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献:
[1]张哲芳.从太极初探古典舞身韵的阴阳之美[J].音乐时空,2016(9):114-115.
[2]晏选军.南村文儒:陶宗仪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9.
[3]宁姝.研究高校舞蹈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J].中国文艺家,2018(4):207.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