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攀
(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有限公司,湖北襄阳 441046)
2020年8月,国铁集团出台了《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规划至2035年,全国铁路网20万km左右,其中高速铁路7万km左右。随着国家“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铁路建设高潮。在新建铁路项目中,由于既有公路、铁路、桥梁、河流等诸多影响施工因素的存在,使修建新线铁路有着诸多困难。同时,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加快,高密、快速、重载列车对线路设备的破坏随之加重,在既有线上进行大中修施工项目也日益增多,运输与施工的矛盾愈加突出。如何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实现运输与施工的最佳结合是当前的突出问题。
由于铁路既有线施工属于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方法,以减少对铁路行车的干扰和营业线施工的安全风险。在息高速公路跨京九铁路分离式立交桥跨铁路架梁及桥面系施工中,陈锋[1]采用滑动式防护棚,大大缩减了棚架的整体尺寸,在节约了型钢用量的同时,也给整体吊装及拆除棚架提供了条件,缩短了施工工期,施工难度及现场安全卡控的安全风险也得到了降低;严仁才[2]和杨桂林等根据多年从事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着重对现有的既有线施工常遇到的一些安全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风险的应对措施;李清立、王宏坤、姜洁[3]根据安全系统工程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依据,着重从PDCA循环的理念入手,对现有的铁路既有线电气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安全措施。
本文基于蒙华铁路邓皓下行线跨焦柳线特大桥施工技术要求,研究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及衬砌台车[4-5]、钢模台车[6]设计经验,研究设计了新型钢构台车。新型钢构台车成功应用,解决了既有线施工带来的诸多问题,全面提升铁路既有线施工现场风险管理水平,对保障施工顺利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蒙华铁路邓皓下行线跨焦柳线特大桥,位于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铁路第三测段内,主要为跨越G207、规划216、焦柳铁路而设。桥址于DGXDK-515.6~DGXDK-584处跨越焦柳铁路。技术要求主要包括:(1)保证既有线正常通行;(2)台车通行空间满足:净高×净宽>8.41 m×9.75 m;(3)满足曲线半径1 990 m的刚构桥施工;(4)考虑风载及列车高速通过造成的影响等。
根据工程技术要求,设计钢构台车由走行机构、门架、内侧模脱模机构、横移起升机构、模板、支撑丝杠、底梁千斤顶、附属机构组成。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钢构台车方案
技术方案中走行机构设置12组(6组主动、6组从动),行走电机自带制动器,在坡道上保证整机在坡道上安全制动。采用宽大行走轮,配7316E轴承、32A链条以保证台车使用安全,避免了跳轨、变形、断链打滑等对衬砌施工的影响。
门架主要由横梁、立柱及底梁通过螺栓联接而成,各横梁与立柱之间通过连接梁及斜拉杆联接,是整个台车的主要受力部件。门架的横梁、立柱由钢板焊接成工字型截面,底梁由钢板焊接成箱形截面,保证门架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
模板系统为空间钢构的成型关键,分为内模和外模、通风窗模板、端头模板组成,其中,内模主要包括顶模、拐角模及侧模3个部分,是承载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自重和振捣力,保证下侧通行列车的安全等功能;外模系统(平模)主要是通过拉杆配合内模完成混凝土桥的形状成型;通风窗模板主要用于刚构桥侧墙通风,由于各个施工节段通风窗口位置不同,故通风窗口设计施工时布置于内模和外模之间,根据现场实际位置进行定位及加固;端模主要用于刚构桥施工各节段端部封堵。
内侧模板脱模机构采用平移滑动结构进行脱模,由于内侧模与门架立柱之间距离较近,且侧模长度比较长,无法采用翻转脱模。
台车共设置12组横移起升机构,分别位于门架底梁下侧,主要用于台车标高及中心线调整。
由于跨既有线施工,为保证下部列车通行安全,台车门架下部空间要进行封闭。在门架横梁之间采用50 mm×25 mm×3 mm矩形方管做背劲,间距按500 mm布置,用1.5 mm板做防护面板,防护面板与矩形管采用自攻丝连接。
钢构台车下部结构距离接触网距离较近(0.55 m),为保证施工安全,在台车横梁下部靠近接触网区域内安装绝缘板进行防护。
目前国内铁路上接触网带点最高电压为2.75万V,防电板选材时,应该能满足抗高压3.3万V(1.2倍安全系数)的要求,其次应具备耐高温、不易燃烧的特性。3 240环氧酚醛层压玻璃布板质地较硬,且具有较高的机械和介电性能,5 mm厚防电板经击穿试验,最高可抗5万V高压。
在台车横梁下部接触网周边安装防电板,相邻防电板密贴,为预防两块防电板之间间隙,用20 cm宽条形防电板将两块防电板接缝处覆盖,用8#螺栓连接;另外用5 cm×5 cm的防电板块(防电板块厚15 mm,内钻一直径18 mm、深10 mm的圆)将螺帽防护起来,防电板块与防电板用环氧树脂胶粘贴。
由于台车迎风面积较大,同时列车在高速通过台车时对台车造成的冲击载荷较大。基于上述载荷考虑,在台车走行基础上预埋张拉筋,将台车底梁通过扁担梁锚固在地面上,以保证大风天气及列车高速通过台车时,台车能够安全施工。
根据钢构台车应用工况及设计规范等,根据主结构受力,可分为以下3种工况。
工况一:浇筑侧墙对侧模产生的压力,主要为侧压力。
工况二:为顶模浇筑时的受力状况,顶模浇筑时侧模部分混凝土已凝固,此时台车受到1.2 m混凝土的重力和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
工况三:单元结构吊装时,吊装单元值承受自身机构重力。
分析上述3种工况,以最不利工况为例(工况二)进行模拟仿真验算。
(1)受力计算
工况二受力包括侧压力、顶部混凝土重力和顶部浇筑压力等。
侧压力:
式中:γ为混凝土的表观密度,γ=25 kN/m3;H1为有效压头高度因素,H1=2 m。
混凝土重力:
式中:H2为顶部混凝土厚度,H2=1.2 m。
人工、机具等载荷:G2=4 kN/m2。
浇筑混凝土压力:F2=1.2G1+1.4G2=41.6 kN/m2。
(2)有限元模型
钢构台车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7-10]建立模型,并根据金属结构及工况进行了简化,门架和模板部分采用Shell63单元模拟,丝杠和支撑采用beam188单元模拟,钢构台车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底梁通过假单元与地面连接来模拟实际情况,并通过将接地点全约束实现对底梁的约束,内模板和外模板约束竖直方向的移动。模型长度单位为mm;力单位为N;应力单位为MPa;位移单位为mm。
图2 有限元模型
(3)结果分析
钢构台车材料采用Q235B,屈服极限235 MPa,按照《钢结构设计规范》[1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12],安全系数取1.34时,许用应力为175 MPa。
图3 台车应力
图4 台车刚度
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图3可以看出,工况二最大单元应力位于底梁,应力值为168.8 MPa,小于许用应力175 MPa;根据图4可以看出,钢构台车结构最大变形为6.8 mm,满足施工要求。同时还进行了风载荷、列车通行冲击载荷进行了模拟仿真,均满足设计要求。
设备已成功应用于蒙华铁路跨焦柳铁路既有线空间刚构桥施工,解决以往类似工程采用脚手架+小模板、钢梁+小模板等施工方法所存在安全风险大、劳动强度高、施工成本高、施工效率低等问题。现场施工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现场施工效果
钢构台车施工优势主要体现为:(1)采用线下拼装、线上整体吊装的结构形势,减少线上组装时间,降低施工给线路运行带来的安全风险;(2)采用整体模板台车进行施工,能够在线路运行天窗点迅速完成收模、移位及立模,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因天窗点施工导致施工进度缓慢及对线路运行影响;(3)台车内部采取全封闭隔离并设置有防电措施,既保证施工安全,又保证列车通行安全。
本文根据工程项目技术要求及施工工况,研制了新型刚构台车,并成功投入应用。该钢构台车采用分段吊装结构形式,可一次吊装完成后,整机移动及收立模,减少了在既有线上设备安装时间,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等。该设备的研制创新了施工工艺,降低了安全风险及生产成本等,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该设备成功经验可推广应用到明涵洞施工、隧道施工以及地铁施工等领域,通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