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珍婵
(中山市博爱医院耳鼻喉科,广东 中山 528403)
外耳道冲洗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护理技术。外耳道冲洗多被用于治疗外耳道的真菌性疾病[1]、清理外耳道的异物和耵聍[2]。进行外耳道冲洗的患者因冲洗液温度异常可出现眩晕、呕吐等症状,其因冲洗压力异常可出现鼓室积液、鼓膜内陷、充血等症状。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对实施外耳道冲洗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及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
选取2019年1月至6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进行外耳道冲洗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中,有男128例,女112例;其年龄为5~76岁,平均年龄为(36.00±1.38)岁;其中外耳道异物患者有38例,外耳道耵聍栓塞患者有59例,外耳道进入昆虫的患者有36例,外耳道银屑病患者有3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有83例,外耳道湿疹患者有21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观察组(1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对两组患者进行外耳道冲洗,方法是:将冲洗液的温度控制在38℃,将冲洗液的量控制在20~30 mL/次。为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将冲洗器头部对准患者外耳道的上壁,使用合适的水压对其进行外耳道冲洗。不要直接冲洗患者的鼓膜,避免其因内耳受到刺激而发生眩晕。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方法是:通过网上检索或翻阅临床资料等方法搜集有关外耳道冲洗的资料,资料内容包括进行外耳道冲洗的操作方法、可发生的各种情况等。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等医学网站共收集到68篇相关文献资料。由工作时间较长、临床经验较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收集文献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及临床实用性等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归纳总结护理论据,确定护理问题。结合患者的病情、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冲洗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耳部疾病、意识状态及配合能力等情况。为患者介绍进行外耳道冲洗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知识,缓解其心理压力。使用电耳镜查看患者耳部的情况,评估其外耳道的长度,观察其耳内分泌耵聍的性质、大小、数量及位置。为患者准备进行冲洗的用物,包括洗耳系统、去除针头的大容量注射器、头端衔接软管的金属吸引管、受水器、冲洗液、耳科棉签、治疗巾及纸巾等。使用专业的冲洗用物对患者进行冲洗,有利于冲洗操作的顺利完成,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耵聍较大较硬的患者,使用具有皂化功能的药液(包括浓度为3%~5%的碳酸氢钠滴耳液、氯霉素眼药水)对其耵聍进行软化、分解。及时为经软化耵聍处理的患者进行冲洗,防止其发生鼓膜损伤及外耳道处皮肤损伤。指导患者取正确的体位,避免污水打湿其衣物。协助患者取坐位,使其头部稍向前倾斜。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为其取侧卧位或抱持位。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冲洗。对于外耳道存在炎症或湿疹的患者,将浓度为3%的硼酸溶液、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或碘伏与常规冲洗液相混合,使用此混合液对患者进行冲洗。对于外耳道存在霉菌感染的患者,将浓度为3%~5%的抗霉菌制剂或碳酸氢钠溶液与常规冲洗液相混合,使用此混合液对患者进行冲洗。将冲洗液的温度控制在37~42℃,冲洗液的最佳温度为38℃。不可使用过凉或过热的冲洗液对患者进行冲洗,以免刺激其内耳前庭,使其发生眩晕、呕吐等迷路刺激症状。依据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数据,患者鼓室内外的压力差为1.33~3.99 kPa时,其可发生鼓膜充血、内陷等症状;其鼓室内外的压力差为4~15.96 kPa时,其可发生眩晕、耳鸣、耳痛及鼓室积液等症状;其鼓室内外的压力差>15.96 kPa时,其可发生鼓膜破裂。将洗耳系统流出冲洗液的压力控制在2.5~5 bar(1 bar=105 Pa)。使用此压力下的冲洗液对患者进行冲洗,未使其发生鼓膜穿孔等症状。进行冲洗时,使患者的头部稍向冲洗侧倾斜,将受水器的弧面紧贴于其面部。向后上方提拉患者的耳廓,使其外耳道呈一条直线。依据患者的病情,为其控制好进行冲洗的水压和水速。依据患者外耳道的长度,决定冲洗头置入其外耳道的深度。为患者把控好冲洗头置入其外耳道的深度。冲洗头置入患者的外耳道过深,可损伤其外耳道的皮肤或鼓膜。冲洗头置入患者的外耳道过浅,无法冲洗干净其内耳。从患者的耳甲腔开始对其进行冲洗,直至其鼓膜,深度约为25~35 mm,形状稍呈“S”状。将冲洗头稍对向患者外耳道的后上壁,避免冲洗液直射其鼓膜。对于进行冲洗前因过度紧张或空腹而发生晕眩或呕吐的患者,依据其症状对其进行对症处理。对于进行冲洗过程中发生晕眩的患者,中断对其进行冲洗,为其取平卧位。冲洗液的温度较低可刺激人体内耳的前庭系统。患者若因冲洗液的温度较低而发生恶心、呕吐、冒冷汗、脸色苍白等症状,应为其提高冲洗液的温度。迷走神经遍布于外耳道的后部、底壁及耳廓的后部。在迷走神经受到水流刺激时患者可发生反射性咳嗽。对于发生咳嗽的患者,应中断对其进行冲洗。对于外耳道存在较大压迫感的患者,指导其做吞咽、咀嚼及鼓气捏鼻等动作。指导患者做上述动作,可扩张其咽鼓管,减轻其不适感。患者外耳道的耵聍若过多或过硬可发生炎症反应或导致其耵聍与外耳道处皮肤粘黏过紧。直接对此类患者进行冲洗,可使其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对于此类患者,应使用派瑞松软化其耵聍,然后使用适当的水压对其进行外耳道冲洗。对于外耳道处皮肤发生破损的患者,可使用滴耳液对其进行局部治疗。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呕吐、眩晕、疼痛、外耳道损伤及鼓膜破裂)的发生情况、一次性冲洗的成功情况。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在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呕吐或眩晕的患者有11例,发生疼痛的患者有42例,发生外耳道损伤的患者有35例;在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呕吐或眩晕的患者有2例,发生疼痛的患者有21例,发生外耳道损伤的患者有18例;观察组患者呕吐或眩晕、疼痛、外耳道损伤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后,在对照组患者中,一次性冲洗成功的患者有98例;在观察组患者中,一次性冲洗成功的患者有116例;观察组患者一次性冲洗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一次性冲洗的成功情况
外耳道冲洗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3]。对患者进行外耳道冲洗,可清除其外耳道内的异物、耵聍等,缓解其耳部的不适感。但部分进行外耳道冲洗的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对实施外耳道冲洗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的过程中,可依据其病情和心理特点,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4]、查找的临床研究数据及专业的临床冲洗用具[5],为其提供科学有效、安全舒适的护理服务。在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呕吐或眩晕、疼痛、外耳道损伤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说明,对实施外耳道冲洗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一次性冲洗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说明,对实施外耳道冲洗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提高其一次性冲洗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对实施外耳道冲洗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其一次性冲洗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