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振梅,王丽娜
(桂林市人民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疾病。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主要有柯萨奇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B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起病迅速,且多存在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死亡的风险较高[1]。目前,临床上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对此病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能维持其气道通畅,改善其氧合指数,防止其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此病患者进行ECMO治疗能给予其体外心肺支持,为急救争取宝贵的时间[2]。在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ECMO治疗期间,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是探讨对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ECMO治疗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全程优质护理的效果。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ECMO治疗的28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具有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ECMO治疗的指征;病历资料完整;其家属了解本研究方案,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14例患者。在观察组中,有男10例,女4例;其年龄为42~70岁,平均年龄为(56.52±6.58)岁;其病程(指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2~6 d,平均病程为(4.02±0.28)d;入院时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68±0.52)ng/mL和(95.78±12.48)ng/mL;其中,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6例,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有2例。在对照组中,有男8例,女6例;其年龄为41~69岁,平均年龄为(55.93±6.79)岁;其病程为3~7 d,平均病程为(5.01±0.31)d;入院时其血清cTnI和CK-MB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98±0.78)ng/mL和(97.02±13.04)ng/mL;其中,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4例,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有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抗病毒、抗炎、营养心肌、清除氧自由、防治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纠正酸碱失衡及控制血压和血糖等治疗,同时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ECMO治疗。在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ECMO治疗期间,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管道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常规护理[3]。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全程优质护理,方法是:1)在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ECMO治疗前,向意识清醒的患者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及重要性,以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对于意识不清或发生躁动的患者,遵医嘱为其应用镇静剂。在进行ECMO治疗前,仔细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的血运情况,观察其血气分析指标,并遵医嘱为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正确安装呼吸机和ECMO设备的管路,将各管路内的气体排空。遵医嘱为患者应用肝素,使其达到全身肝素化的状态。2)在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合理设置气囊的压力,定期对气囊的压力进行检测。妥善固定气管导管,确保其通畅。做好湿化瓶的湿化和加温等工作,并定期查看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指标等,若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向医生报告。每隔2~3 h为患者翻身一次,以防其发生压疮。定期为患者吸痰,保持其气道通畅。在每次吸痰前,需为患者吸入纯氧1~3 min。在吸痰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手动通气,以防其气道峰压增加。每天对患者进行2次雾化吸入治疗,以起到抗炎、保持气道湿润及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为患者留置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对其进行鼻饲。在每次进行鼻饲前检查呼吸机气囊的充盈状态,并将患者的床头适当抬高。每天对患者进行3次鼻饲,每次鼻饲的量为200 mL左右[4]。每天为患者清洁2次口腔。在清洁口腔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将通气导管移至其一侧嘴角,保持通气的持续性。通过手势或文字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其心理支持。3)在进行ECMO治疗的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循环功能,定期查看其穿刺点有无渗血、感染等情况及穿刺侧肢体的血运情况(包括皮温、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等)。注意观察ECMO设备的运行情况,若其转速下降5%,应及时检查患者的血路通畅是否通畅。出血、感染、溶血是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对患者进行ECMO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其是否出现此类并发症,若发现其出现此类并发症需及时进行处理。每隔4 h左右观察一次ECM0管路内有无血栓形成,用听诊器听血泵运行的声音,并用手电筒照射整个ECMO管路。若发现ECM0管路内出现超过5 mm的血栓,需及时更换管路[5]。
比较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用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评估其治护的效果。痊愈:治护后患者的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心悸、胸闷、胸痛、肢体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消失,其心肺功能和各项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治护后患者的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心悸、胸闷、胸痛、肢体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其心肺功能和各项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有效:治护后患者的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心悸、胸闷、胸痛、肢体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其心肺功能和各项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治护后患者的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心悸、胸闷、胸痛、肢体水肿等症状和体征未减轻,其心肺功能和各项实验室指标未得到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治护后两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时间。比较治护一周后两组患者血清cTnI、CK-MB的水平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评分。患者的SAS评分越高表示其焦虑情绪越严重。
用SPSS 17.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护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治护的总有效率为71.4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
治护后,观察组患者入住ICU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护一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TnI、CK-MB的水平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治护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s )
表2 对比治护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s )
组别 例数 入住ICU的时间(d) 治护一周后血清cTnI的水平(ng/mL) 治护一周后血清CK-MB的水平(ng/mL)治护一周后的SAS评分(分)观察组 14 5.78±1.61 0.94±0.13 20.05±4.15 42.51±4.02对照组 14 7.02±1.86 1.23±0.27 25.19±4.78 49.98±5.25 t值 6.231 4.586 5.411 6.902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及致死率高等特点[6]。对此病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至关重要。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存在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需要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与ECMO治疗。ECMO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进行ECMO治疗的原理是通过静脉插管将患者的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气体交换后再将氧合后的血液回输至其体内,以对其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进行有效的支持,维持其机体的正常代谢[7]。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ECMO治疗能在提高其氧和指数的基础上改善其心功能,为恢复其心肺功能争取宝贵的时间。在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ECMO治疗期间,为了提高其舒适度,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需对其实施高质量的护理干预[8]。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ECMO治疗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全程优质护理能显著改善其血清cTnI、CK-MB的水平,缩短其入住ICU的时间,缓解其焦虑情绪,提高其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