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宽慈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000)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此病是由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所致。与其他细菌性肠炎相比,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引起的腹泻可持续更长的时间,此病患儿的病情易迁延不愈[1]。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布比较广泛,喜潮湿环境,其耐寒、不耐热、适应性强,既可感染人类,也可感染动物。饮食传播是鼠伤寒沙门菌的主要传播方式[2]。儿童(特别是年龄不足3岁的婴幼儿)的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力较低,因此易感染鼠伤寒沙门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谱变广,多重耐药菌逐渐增多,给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增加了难度[3]。本文主要是对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该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选取我院2017年至2020年期间收治的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的诊断标准,且经大便培养分离出鼠伤寒沙门菌;病历资料完整;其家长了解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收集这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其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无并发症、进行辅助检查的结果、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总结其临床特点及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 15快速细菌鉴定全自动分析仪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
用SPSS 20.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研究的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2017年发病的患儿共有4例,其中1~3月、4~6月、7~9月、10~12月发病的患儿分别有1例、1例、2例、0例;2018年发病的患儿共有13例,其中1~3月、4~6月、7~9月、10~12月发病的患儿分别有1例、2例、8例、2例;2019年发病的患儿共有13例,其中1~3月、4~6月、7~9月、10~12月发病的患儿分别有1例、2例、8例、2例;2020年发病的患儿共有19例,其中1~3月、4~6月、7~9月、10~12月发病的患儿分别有1例、3例、14例、1例。在这些患儿中,7~9月发病的患儿有32例。详见图1。
图1 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发病季节的分布图
本研究中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的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2.41±0.57)岁。其中,年龄<3岁的患儿有45例,占91.84%。在这49例患儿中,男性患儿有25例(占51.02%),女性患儿有24例(占48.98%)。
在本研究的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存在发热和腹泻症状的患儿分别有10例(其中存在低热、中热和高热症状的患儿分别有2例、5例和3例)和8例,存在呕吐、腹痛、排黏液便、排黏液脓血便症状的患儿分别有2例、3例、2例、1例;其中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惊厥、败血症、手足口病的患儿分别有10例、2例、1例、1例。详见表1。
表1 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对本研究中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进行辅助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中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降钙素原升高、体液免疫异常、肝酶升高的患儿放分别有4例、2例、7例、2例、1例。详见表2。
表2 对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进行辅助检查的结果
通过进行药敏试验可知,本研究中49株鼠伤寒沙门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替坦、妥布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超过90%,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详见表3。
表3 49株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
对本研究中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均进行补液、退热及抗感染等治疗。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先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之后根据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敏感性高的抗生素。
经治疗,本研究中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治愈的患儿有28例(占57.14%),好转的患儿有21例(占42.86%),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的判定标准是:经治疗,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粪便中无白细胞和红细胞,对其进行两次大便培养的结果均呈阴性。好转的判定标准是:经治疗,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其各项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有报道称,近年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婴幼儿是此病的主要发病人群[4-5]。婴幼儿的免疫力低下,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因感染鼠伤寒沙门菌而发生肠炎[6]。本研究的49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中,7~9月发病的患儿有32例,年龄<3岁的患儿有45例,且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在临床症状方面,本研究中49例患儿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腹泻(部分患儿可因腹泻严重而发生电解质失衡及脱水),此外少数患儿还存在腹痛、呕吐、排黏液便、排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惊厥、败血症、手足口病等并发症,其中呼吸道感染和肺炎较为常见。及早对此病患儿进行抗感染治疗是控制其病情发展、缩短其病程的关键[7]。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谱变广,多重耐药菌逐渐增多。有报道称,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可能与病原菌发生自然偶发性耐药突变有关,但与抗生素滥用引起的高选择压力和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密不可分[8]。此外,从长期进化角度来说,宿主压力可能促使毒力基因或毒力调控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生变化,有可能在某些表观遗传学上产生差异,从而造成细菌毒力基因的表达增强。沙门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菌)带有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因子,可促进大肠杆菌传递耐药性。本研究中,49株鼠伤寒沙门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替坦、妥布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超过90%。临床上在对鼠伤寒沙门菌肠患儿进行治疗时,应对其实施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及相关检查结果为其选用敏感性高的抗生素,避免因盲目应用抗生素而增加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此病患儿在接受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后仍可能存在一段时间的粪便排菌情况,且年龄越小的患儿粪便排菌的时间越长,少数患儿可排菌数月至1年不等。因此,应加强对此类患儿进行卫生管理,防止出现医源性鼠伤寒沙门菌感染。
综上所述,7~9月是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的高发月份,3岁以下的婴幼儿是此病的高发群体。鼠伤寒沙门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替坦等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此病患儿经对症治疗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