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2021-06-21 17:21:36余茜周雪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余茜,周雪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语学院,广东珠海 519088)

新千年以来,国家教育相关部门一直在对大学英语教学提供纲领性的指导,前有2007 年高教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文简称《要求》),后有2017 年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紧接着在2018 年国家教委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又公布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下文简称《量表》),可见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重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在提高,但同时因为地区差异、环境因素等,个体分化在加大;另一方面中国对外交流和“走出去”国策的进一步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语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三份指导文件的解读,就可以看到跨文化从开始的《要求》中被纳入“语言文化”类课程,到《指南》中明确提出“跨文化交际”,再到《量表》中以细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语用知识和能力”等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衡量标准。但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程,除了各专业高年级设置的ESP 课程之外,很少有专门的模块进行相对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训练,常见的是散落于课文中的文化表象介绍或者社交礼仪常识,所以本次教改意在通过在课堂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背景综述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已经做了不少的前期研究。在跨文化模块方面,周学恒和战菊[1]从理论角度分析课程设置的变化,指出跨文化课程在大学英语模块中日益受到重视;葛春萍和王守仁[2]则解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并提出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具体内容;高永晨[1]对国内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范围广泛的抽样调查,并分析了性别、高考成绩、年级和专业等变量对于跨文化能力习得的影响等等。在教学法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MOOC甚至SPOC 等方式的翻转课堂教学一度占据了主流,所以能够看到大量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尝试[3],并且有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4]。混合式教学可以说是基于翻转课堂,但在形式上却比后者更加的多元化,因而考虑到目前对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并不多[5],所以本项目打算在小范围内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升相应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为了证明混合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模块教学中的效果,本研究设计了以下问题:

1.混合式教学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能力。

2.本次研究的课程设计还有哪些不足,可以在今后教学中进行进一步地改进。

(二)研究对象

本次参与实验的学生主要来自于2019 级财经类专业随机抽样的某个新生班级,全班53 人。实验测试包括问卷调查和跨文化交际测试卷两部分,分别在2019 年9 月学期初(第3 周)和12 月底学期末(第16 周)进行了随堂的前测和后测,回收率均是100%。

(三)教学设计与安排

本课程共有64 学时,为大一新生第一学期所开设,平均分布在16 周内,需要上完教材六个单元,外加学习通平台课程组提前录制好的120 个课程补充视频(包括讲解、练习、案例分享等),并需要在好策、U 校园、批改网等APP 上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大学英语跨文化模块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与安排

(四)数据分析统计

1.测试结果

测试的试卷满分为100 分,其中主观题(选择、判断题)20 道,占80 分,客观题(简答题)2 道,占20 分。通过对该班级前后测的主观题和客观题部分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发现学生在主观题上提高较为显著,详见下表:

表2 试卷各部分前后测成绩配对样本t 检验

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需要记忆和背诵的概念性知识点掌握的不是很牢靠,但在需要积极思辨和论述的项目上学生的表述能力会更好,更能体现对于知识的具体运用。

2.问卷结果

另一方面,调查问卷与测试同期进行。问卷包含多级量表、是非题、多选题等多种形式,重点考察学生学习后的知识理念和理念方法的变化。其中包括了涵盖跨文化背景知识(7 题)、跨文化交际策略(10 题)、跨文化经历(2 题)、跨文化学习理念和方法(6 题)。

(1)跨文化背景知识

该维度分别从历史地理、文学习俗、社交隐私、宗教礼仪、政治经济、非言语沟通和价值观等七个方面以五级量表形式进行检测,所以通过将各项赋值、带入SPSS25.0 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的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3 问卷跨文化背景知识前后测配对样本t 检验

由此可见,学生在此维度的前后测上配对样本t 检验的差异性显著,证明该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基础知识起到了作用。

(2)跨文化交际策略

该维度分别从跨文化知识的主动获取、体态语的沟通技巧、偏见和隐私的有意识回避、交际策略的恰当运用等方面细化分了10 道五级量表题进行测试,通过带入前后测结果进行软件分析,得到的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4 问卷跨文化交际策略前后测配对样本t 检验

根据上表,此次混合式教学法在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提高上显著性差异不明显,对于交际技巧的改善将成为后面进一步反思和调整的重点。

(3)跨文化经历

该维度主要考察学生实际跨文化交流的情况,以配合后面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对比,经汇总,前后测统计如下:

表5 跨文化经历前后测对比(单位:人)

由此可见,学生经过课程安排学习后,跨文化交际经历得到了丰富,同时与母语人士交流的主动性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

(4)跨文化学习理念和方法

该维度采用多选题的方式,主要涵盖了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障碍、认知、学习渠道和对教学安排的反馈等四方面,其中前后测差异较为明显地归纳如下:在学习障碍方面,认为“文化背景不了解”比例出现了由前测83.02%明显下降到后测69.81%;在认知方面,认为是“自身不够重视”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最重要因素的由7.55%上升到13.21%,而选择“文化环境”的则由54.72%下降到39.62%;在学习渠道上,“看英文原著”、“参加游学计划”、“去国外旅游”和“MOOC 学习”的上涨幅度位居前列,分别上涨了11.32%、9.43%、3.77%、1.89%,而“学校上课”出现了小幅下滑,由前测92.45%跌到了后测的84.91%;对学校和教师的期待体现在组织活动上,要求“组织文化讲座”、“开展游学”、“组织情景剧”分别上涨了13.21%、7.55%、7.54%。以上变化进一步证实了该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背景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意识到了主观学习意愿的重要性,同时相比较于传统的课堂学习,经过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尝试,他们尝试多元化学习的意愿得到增强,而且更偏好于原滋原味的体验式学习和便捷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模式反思总结

(一)教学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强化跨文化交际模块的教学是产生了实际的积极效果,其具体表现如下:

1.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无论是试卷的前后测结果比较,还是问卷中学生的反馈,都证明了混合式教学法与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增加正相关。在主观题部分,相比较于前测,学生能够更高频地、恰如其分地使用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词汇来进行表述,同时回答问题的角度也更加专业和客观,体现跨文化交际的思维,多次提到理解、学习、沟通等技巧和方法。所以在目前呼吁削减大学英语基础课时、强化全人教育的大背景下[6],混合式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选择。

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经历和学习渠道

根据课程安排,无论是在虚拟社区,还是现实学习,混合式教学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学习通、U 校园、好策等APP 平台上,学生都能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方式在课外得到地道的跨文化语言环境,同时还能通过发回帖、点赞、AI 互动等方式培养英语跨文化思维和沟通技能;每周一次的英语角因为有外教和外国志愿者的参与,也给学生提供了第一手跨文化沟通经历和经验。

3.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认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根据学生的问卷反馈可以看出,他们对跨文化学习的自我因素有了更多的重视,而不再一味苛求环境,说明其意识到了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在传统的课本和课堂学习外,更认可课外阅读、游学、在线学习等方式来学习跨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说明他们在文化学习方面更注重体验式和沉浸式学习,这与混合式教学方式恰恰是不谋而合的,此外,也说明该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主观求知欲和探索学习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教师教”变成“我要学”,将“课上学”变成“随时学”。

(二)教学建议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也体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于概念性问题的把握不够准确、策略学习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强化等,所以在后期教学中可以做出如下调整:

1.整合零散的基础概念,强化记忆

虽然混合式教学被证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基础知识,但在需要记忆和把握内涵的基础性概念上学生的表现欠佳。所以后面无论是在慕课设计上,还是平时练习中,应该多注重基本概念的内涵理解和比较区分。同时采取图式(Schemata)方式,将来源和分布都相对零散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立体知识构架。

2.加大场景模拟练习,提高交际策略的运用

虽然该课程设计有很多在线互动,但多半都是选择题、判断题等单向、一次性的练习,缺乏了互动的连续性和变化性。线下的课堂和英语角等真实互动由于举办次数、班型、学生参与度等原因,未必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体验互动。所以在后期的课程设计上,课堂活动应该进一步加大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团队合作的互动活动比例、增强学生模拟的真实感,线上学习素材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互动的案例分析、激发其多角度思考,在练习设置上以小组讨论为主进行互动并归纳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多种方式强化,达到学生能够灵活得体运用跨文化交际策略的目标。

3.发挥教学单位作用,实现跨文化活动联动

之前的课程设计更多聚焦于课程本身,但根据学生的需求反馈变化,可以通过学校和学院的合理安排实现线下“泛跨文化学习”。例如在寒暑假期可以举办境外游学活动,在国外交流团到校访问时从各专业选取学生担任活动志愿者,组织学生参与所在城市国际交流活动赛事的服务工作,甚至定期邀请外国留学生或相关学者来校举行文化交流活动或讲座等,都是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课外延伸,能够与课程产生良性互动,并为课堂的学习提供有益的补充。

四、结论

本次教改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和强化跨文化交际模块做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实验证明,混合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跨文化背景知识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其学习自主性,但在交际策略上的提升则不明显。因此,在后期的课程设计上,可以进一步的整合基础知识点、形成学习图式,加大各种形式的场景模拟和多人、多轮的互动练习,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单位的协调作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做中学,实现课程和活动的联动,达到“泛跨文化学习”的目标。

此外,因为选取的样本规模较小、样本背景相对单一等问题,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加入更多横向比较,也可将实验时间进一步拉长,甚至细化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等。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外语学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1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