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志刚,徐千惠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引导性设计就是人们发现自己的某种潜能和愿望之前,通过产品的使用,把人的某种潜能开发出来从而改变人的某种习惯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某种思维观念,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1]。引导是存在消费者与产品使用目的之间的媒介,这种介质将会在行动中带领用户认识产品,使其快速且愉悦地达成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愈发开始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成长环境,与儿童有关的产品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设计出满足儿童需求、利于儿童成长的产品是一个值得共同探讨的话题,而将引导性设计应用到儿童产品中就需要对产品功能及造型等多方面进行考量,以期指引儿童朝着正向且健康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新生儿的大脑已经兼具沟和回,说明新生儿可以思考和感知周遭环境,当然对比已经成熟的成人大脑,新生儿大脑的沟回还很浅。但对于儿童群体来说,他们的大脑以及各神经系统均处在高速发育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此时也正是帮助孩子朝正确方向引导的黄金时期。因此,有必要将引导性设计注入儿童产品中。
对于儿童产品而言的引导性设计,应如同老师一样,带领懵懂孩童一步步探索未知领域,解锁新知识,并给予及时的帮助。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而在儿童成长期间,恰恰是好习惯养成的绝佳时机,通过生活中接触到的儿童产品规范儿童动线,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潜移默化地开发大脑,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们每天接触同样的产品,做着相同的事情,但是他们缺乏持久性和对新事物的包容性,所以产品的创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儿童来讲,由于其自身诸多因素影响,实践证明那种富于理性化过多的产品并不会引起儿童的兴趣,相反会使其无从下手而产生厌烦心理[2]。所以,在满足产品的基础功能之上,要站在孩子的新视角融入新元素,保持儿童的新鲜感。
人类对于新事物的探索是缓慢的,对于某一习惯的坚持是长期的,只有不断地强化思维,并持之以恒,才能将某一好习惯变成儿童自发性下意识的行为。因此,将引导性设计理念注入儿童产品设计中需切实符合儿童心理,掌握其情绪发展规律,将引导的效果最大化。
在儿童产品的功能上做引导性设计,开发向导式功能。由于儿童群体没有成年人的思维逻辑,对世间万物仍处于感知阶段,此时我们需要设定一些规则或条件,让儿童跟随指引完成,来帮助他们认识产品,解决某种问题。换而言之,这种设置目标任务的手段是让儿童熟悉产品使用的一种直接方法,而且是一种相对快速的方法,因此被经常应用于儿童产品的设计中。
一款名为“涂鸦”的睡眠护理设备(如图1 所示),旨在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以获得安稳睡眠。在加湿器的前端安置画板,当孩子做噩梦时,可与家长一同或独自将噩梦内容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方便家长获悉其内心活动,并对其进行安抚。最后激活加湿器,加湿器工作的同时,画板内容逐渐消失,孩子目睹了噩梦消失的画面,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以便重新入睡。在孩子通过绘画重述噩梦的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和直面恐惧的勇气,还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图1 Doodle 睡眠护理设备
除了通过设置“任务”的途径来达到某种引导的目的,我们还可见多数儿童产品在基础功能之上增加了有趣的触发机制,也就是说,在完成最终活动目标的同时,可触发附属动作,以奖励的形式向儿童群体展现。一种会吐泡泡的牙刷(如图2 所示),只有当孩子以正确的角度和姿势刷牙时,牙刷的尾端才会产生泡泡,这种有趣的互动会让孩子爱上刷牙这件事,并从小就养成按时刷牙的好习惯,维持良性的口腔内环境。
图2 泡泡牙刷
对于具有引导性的儿童产品,应重视产品的易学性和引导的有效性,降低学习难度,而产品的外观造型就是与使用者沟通的直接方式,用产品自身来引导用户的行为,这种显性引导对于儿童群体来说最为优质。
这款儿童家具就充分利用了独特的造型来激发儿童的创意使用(如图3 所示),吸引孩子们的眼球,通过各个形状之间凸凹的契合程度,引导儿童对其随意组合,圆滑的边缘无论怎样排列,也能确保安全性,不同的组合结果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可用于桌子,凳子,垫子等用途。模糊动物形态的产品造型,使我们很难对其下精准定义,但对于正处在创造力与逻辑思维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这样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给他们切实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巨大心理空间。
图3 Animaze 儿童家具
要想通过造型的改变来达到引导效果,产品造型是否会“说话”也至关重要。那么人与物又如何实现沟通呢?我们要把握好产品语意,力图实现人与物更好的沟通这一目的,虽然完全意义上的“沟通”是不存在的,但就具体产品我们应尽量使语言明晰些、易感悟些,在一定弹性空间去发挥对意义的编码[3]。
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一款治疗型玩具(如图4 所示),它可以在家中或治疗期间使用。自闭症儿童的运动发育通常落后于正常儿童,如果病情加重,其肢体运动的缺陷就越明显,并逐渐与正常的孩子拉开距离。由此该款玩具可以使用有形的实体工具同线上游戏中的虚拟人物进行互动,通过摇晃、拍打或触摸等动作帮助孩子锻炼手部运动能力,刺激大脑发育。赋予产品造型形态的易识别性,向消费者阐释操纵方法,以简单易懂的几何造型接触自闭症儿童,降低其自我防御意识,这样纯粹的玩耍时刻并不会令自闭儿童产生激烈的抗拒心理,反之在玩耍过程中就能达到运动治疗的目的。
图4 Yogo 玩具
儿童产品也需要用一种更为快速直接的方式,缩短接纳时间,让孩子对产品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而色彩的冲击力是最容易被人捕捉到的信息,那么基于儿童心理学做出的色彩设计能够让儿童更加专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好奇心。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其内心世界是相当丰富精彩的,他们具备超乎常规的想象力,对万物充满了好奇,据研究表明:每个正常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感知都始于色彩[4]。人的视线会首先看到饱和度高的颜色,所以可以用亮色调来突出核心内容,合理地搭配色彩的明度与纯度,聚焦儿童视野。
一款引导孩子学习配色的儿童玩具(如图5 所示),设定比赛规则,利用手中的彩球来匹配屏幕中央给出的颜色,系统会给第一个完成的人奖励分数,最后总分高者赢得比赛。在此过程中,通过颜色引导孩子将相同颜色的球放置在与其对应颜色的凹槽里,进行三原色的任意组合,力争调和出屏幕显示出的任一间色,通过实时颜色与目标颜色的不断对比,不断试验,让孩子意识到颜色的神奇之处,从而加深他们对于色彩知识的了解,既能与玩伴增加彼此间的互动性,又能鼓励孩子勇敢试错的精神。对于儿童产品色彩的整体性把握,有助于该消费群体接受产品,不仅有利于产品销售,更可以引导、提升儿童对色彩的了解与认知[5]。
图5 Tip Tap 颜色学习玩具
引导这一动作在引导性产品中无处不在,最好的引导即无声胜有声,潜移默化地注入到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使产品的相关信息更容易被用户理解和认同。正如理查德·萨博说过:“设计者不需要为他的设计做什么解释,而应通过他的设计来表达设计的一切内容。”笔者认为简单的通过改变产品造型来达到引导性目的的设计是最为朴素的设计,化繁为简往往是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最有力度的方法,用产品本身来实现某种引导性的操作就是需要学会做减法,专注核心,才会拥有更高效的生活。
针对儿童产品所做的引导性设计,应使引导“显性”化,从产品的功能、造型及色彩入手,力求抓住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开发向导式功能、建立启发式造型、赋予指引式色彩,增加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注重细节处理,让孩子在快乐的体验中快速了解世间万物,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