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鹍,耿斐,赵成龙,孙浩森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1)
科技期刊不仅是记录和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而且在引导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争鸣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截至2017 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达5 052 种,在数量上已经进入世界科技期刊大国行列[2]。 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相较于其他科技期刊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其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速明显滞后于我国科研能力的提升速度,年平均载文量则呈持续下降的态势,高质量稿源有所缺失[1-3]。 2019 年 8 月,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出台[4],指出要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命、材料、医学等基础和优势学科领域,遴选一批优秀期刊并推动其做精做强。我国科技期刊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是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在高校中发挥着促进学科发展、培养一流科研人才的重要作用。 高校科技期刊数量(有CN 号)约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4,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5]。 建筑类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支撑了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建筑类高校学报则是呈现工程技术、工艺方法、材料和设备等方面行业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建筑类高校科技期刊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陈永等[6]结合我国建设行业期刊总体特点,剖析了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并围绕期刊内力提升、借力和融合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构建融合发展平台、实现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张艳萍等[7]认为建筑类期刊具有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应用的基础和需求,应利用AR 技术增强期刊内容传播效果。 然而,对建筑类高校学报主要评价指标的分析却鲜有报道,缺乏对建筑类高校学报整体办刊现状的认识。 因此,在“双一流”高校建设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大环境下,有必要了解建筑类高校学报的现状,客观地分析其相关指标并评估其发展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制作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在采用国际通用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学科分类,从科技期刊引用指标和来源指标,计算了18 项学术计量指标,基本涵盖和描述了期刊的各个方面[8-17]。 诸多学者应用这些指标,分析了某地理区域内的期刊,或单种期刊的学术影响[18-20]。 因此,文章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发布的2009—2018 年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建筑类高校学报的主要指标变化,以期较为准确地刻画其总体特征和发展态势。
2010—2014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8-12],一直归类于“大学学报(建筑工程)”学科中的高校学报包括《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吉林建筑大学学报》《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沈阳建筑大学(自然科学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而《青岛理工大学学报》在2010 和2013 年被划分到了“大学学报(工程技术)”一类,《安徽建筑大学学报》则在 2009、2011 和2012 年被划分到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类。2015—2019 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13-17],归类到“E31 建筑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校学报共有11 种。
选取其中的8 种建筑类高校学报作为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创刊时间最早的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晚的为《吉林建筑大学学报》,有5 家学报在20 世纪80 年代创刊。 除《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外的学报在办刊期间均随着学校更名而变更了刊名,在文中统计时段内,更改刊名的为《北京建筑大学学报》《吉林建筑大学学报》《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更名时间均为2014 年。现仅《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为季刊,其他均为双月刊。
2009—2018年,这8 种建筑类高校学报年发文量统计结果见表2。 2009 年总载文量为1 222 篇,而2018 年总载文量仅为841 篇,下降了约30.6%。学报年载文量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累计载文量最多的为《吉林建筑大学学报》,最少的为《北京建筑大学学报》,仅为前者发文量的36.1%。 目前,仅《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北京建筑大学学报》《吉林建筑大学学报》年载文量<100 篇。
表1 建筑类高校学报基本信息表
表2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载文量统计表 单位:篇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的主要期刊评价指标见表3。 以2009—2018 年间公开发布的数据为基础,选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表3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期刊评价指标表
总被引频次可用来表示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与影响因子均为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指标。
选取的8 种建筑类高校学报在2009—2018 年的总被引频次和扩展影响因子的年变化如图1 所示。 可以看到,总被引频次在2015 年之前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而从2016 年开始逐年下降。 从2014 年开始,每年 XAJ 和 SYJ 总被引频次>1 000。 然而,虽然XAJ 和HBG 的总被引频次在上升,但影响因子却有下降的趋势。 XAJ 在2009 和2010 年的扩展影响因子接近0.9,而2018 年已经低于0.50;HBG从 2010 年的 0.54 降到了 2018 年的 0.33。 而从2016 年开始,选取的大部分学报扩展影响因子均有所下降。
为了横向比较选取的8 种建筑类高校学报的期刊评价指标,引入箱线图(也称箱形图)。 其能显示出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平均值以及上下四分位数,可用于反映原始数据分布的特征,还可以比较多组数据的分布特征[21]。
总被引频次和扩展影响因子的箱线图如图2 所示,其中,上下四分位数之差即为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 XAJ 和 SYJ 总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其他学报,其平均值>1 000;而在其他的学报中,SDJ 和JLJ 的总被引频次较多,近5 年的平均值分别为750 和611。 2009—2018 年的平均扩展影响因子,SDJ、SYJ、XAJ 均>0.6,而 2014—2018 年平均扩展影响因子最高的分别为SDJ 的0.67 和SYJ 的0.68。
图1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年变化图
2009—2018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均载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的年平均值变化见表4,其中增长率负值表示下降。 可以看出,从2014 年开始,载文量减小的趋势在增加,即每年载文量减少的数量都要比上一年多。 总被引频次在2015 年之前均在快速增长,而从2016 年开始减少。 影响因子在2012—2016 年一直在增大,而随后由增大转为减小。 可能原因是近年来高质量稿源数量减少较快,学报为了保持刊文的学术水平,只能选择减少载文量;此外,可能是由于稿件篇幅增加,在保持每期页数不变情况下,文章数量相应减少。
图2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箱线图
表4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年均载文量和主要引证指标变化表
根据2011—2017 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统计表明,其收录的科技期刊的年均被引频次为1 238 次,平均载文量为250,影响因子为0.557[1]。 而建筑类高校学报只有SYJ 和XAJ 的被引频次>1 000 次,年均载文量不足核心期刊平均值的一半,说明此类学报距离核心期刊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他引率表征期刊的学术传播能力、研究工作受到的关注或认可的程度。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他引率变化如图 3 所示。 BJJ、HBJ、JLJ 和AHJ 的他引率年变化较小,平均他引率最高的为BJJ(0.99),其他学报的他引率基本呈上升趋势。 其中,最明显的为SDJ,其他引率在2015 年之前是最低的,自2014 年开始显著上升,2016 年他引率已超过0.90,而近5 年平均值达到了0.88,说明其传播能力、受到的关注度逐年增加。
图3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他引率变化图
引用刊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范围。 2009—2018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引用刊数变化如图4 所示。SYJ 和XAJ 的引用刊数明显高于其他学报,统计时段年均引用刊数分别为448 和465,其次为SDJ 的399。 2016 年之前,所有学报的引用刊数呈上升趋势,之后除 SDJ 之外,均逐年下降。 2017 年 SDJ 的引用刊数由上一年的442 增加到787,增长了78%,2018 年略有下降,但也明显高于其他学报。 BJJ 和HBJ 的引用刊数变化最小。 2014—2018 年,SDJ 年均引用刊数为531,是这8 种学报中最多的,高于SYJ 和XAJ(平均引用刊数509)。 引用刊数增多说明期刊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影响力越来越大,且学术扩散范围较广。
图4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引用刊数变化图
被引用半衰期是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显示一份期刊从当前年度向前推算引用数占截止当前年度被引用期刊的总引用数50%的年数。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被引半衰期变化如图5 所示。 由图5(a)可以看出,BJJ 的被引半衰期在2009—2015 年明显高于其他学报,2016 年下降明显,随后又逐年上升。 HBJ 的被引半衰期在2009—2012 年明显增加,2012 年后缓慢下降。 其他学报自2011 年起基本呈现上升趋势。 由图5(b)可以看出,各学报的被引半衰期数值变化范围较大。多年平均被引半衰期最高的为BJJ,最低的为JLJ,年平均值分别为7.12 和4.41;而2014—2018 年平均被引半衰期最高为XAJ 的7.14。 大多数学报的被引半衰期增长,表明越来越多的论文能在更长时间里被引用,其发挥学术影响的时间更长。
图5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被引半衰期变化图
基金论文比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报道专业领域成果的能力。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基金论文比变化如图6 所示。 可以看出,SYJ的基金论文比均维持在>90%,而 XAJ 均>85%。BJJ 和HBG 的基金论文比从2015 年开始迅速升高,近两年都维持在>90%,其他学报的基金论文比基本<70%。
虽然BJJ 和HBG 的基金论文比明显增加,但是其他主要评价指标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引用刊数却并未增加,甚至出现下降态势。 说明标注基金论文的比例增加,却并未有效地提升期刊影响力。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基金项目的不当标注,如标注的基金项目与论文并无关系、某些基金项目结题后仍标注其资助等[22-23]、期刊编辑难以一一核实等。 另外,也有些期刊要求投稿文章必须标注基金,这也在无意中助长了基金项目的不当标注之风,导致了“基金论文比”这一指标逐渐失去其原本的作用,无法反映学术期刊的价值。
图6 2009—2018 年建筑类高校学报的基金论文比变化图
选取的8 种建筑类高校学报,统计时段内所刊载的论文中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文献占比超过50%只有3 家,说明这些高校学报现在已基本发展成覆盖众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报。 而其主要评价指标近年来持续下滑,多种原因导致这类学报的载文量低、影响因子不高、被引半衰期处于低位水平,学术影响力偏低。 具体原因包括:
(1) 优质稿源外流情况较为严重。 由于近年来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高校的优质稿源不仅外流到SCI 期刊,也流入到本学科领域的其他主流专业期刊。
(2) 刊发的论文学术质量较低,创新性不足。学报的稿源大部分来自本校的师生,且很多稿件由研究生撰写(虽然有些第一作者为老师,但实际作者却是学生),而研究生学术素养都亟待提高,论文的创新性一般。 有些论文虽然实验数据足够,但是论文撰写水平一般,导师由于科研、授课等任务较重,未仔细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
(3) 学报编辑部在高校被归为教辅单位,难以吸引优秀的学者型编辑人才,造成专业编辑人才短缺,尤其是了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型数字编辑人才更是稀缺。
(4) 部分高校管理者和学报从业者也并未重视一流期刊建设,仍局限在为学校大部分的学科服务的思维逻辑中。
建筑类高校学报只是众多高校期刊现状的缩影,或者说是面临更严峻困难的众多普通高校学报的其中一类。 从根本上来看,高校学报“散、小、弱”的整体局面是由于其特殊的体制造成的。 一方面,其基本定位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窗口”,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园地”,这就削弱了其专业的学术平台属性;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外延式快速发展,“一校一刊”格局下的高校学报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的结构,逐渐丧失竞争力,甚至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境地,无法为本校学科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撑[24]。
(1) 专业化转型
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专业特色发展一直受到学术期刊界的关注[25-27]。 成功的案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结合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主动争取主办单位支持,于2013 年更名为更具学术性的专业刊名《食品科学技术学报》,走特色发展道路[28]。 该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数据库收录,成功实现了专业化转型和精品化发展。
优势学科是一所高校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彰显了其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建筑类高校学报应努力争取高校支持,充分挖掘利用好本校优势学科资源,遵循科技期刊发展规律,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化期刊之路。
(2) 内涵式发展
坚持“园地”和“窗口”定位,不执着于彻底的专业化转型,而是更注重学报本身的质量建设。 每个建筑类高校都有传统优势学科,学报可以为其开设固定栏目,或者每年一期的专辑,采用组建专栏或专辑编委会、创新组约稿模式等手段,集中报导优势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打造学报的学术品牌[27]。
此外,建筑类高校学报还要积极融入新兴的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等,为碎片化阅读和在线评论交流提供便利的平台;还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丰富科技论文的展示形式,为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更快捷全面的报道;注重媒体形式和阅读习惯的内容生产,不断提升学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
(3) 引进、培养专业人才
一流刊物离不开一流的编辑人才[29],优秀的编辑人才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竞赛力[30]。 鼓励一线科研人才积极参与办刊,吸纳优秀的、对期刊工作有热情的青年科研人才进入到编委会,切实为学报的发展进言献策。 要着重建设既掌握传统编辑技能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专业化、高水平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完善编辑人才的培养、考核、晋升和奖励机制,充分激发编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统计数据,分析了8 种建筑类高校学报2009—2018 年的主要评价指标变化,发现2014—2018 年的年平均载文量、总被引频次明显下降,而他引率、引用刊数、基金论文比和被引半衰期略有上升,其整体指标明显低于科技期刊的平均水平。 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落实不到位、高校学报自身的定位及发展机制桎梏、高校的重视和投入不足,这些原因导致建筑类高校学报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措施有专业化发展道路、加强内容质量建设、引进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与新媒体融合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