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卫生人力资源水平及配置是影响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2009 年新医改以来云南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水平和结构的政策建议。
新医改实行以来,云南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09 年-2018 年间,云南省卫生人员总数从19.68 万人增至38.98 万人,年均增长7.9%。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增长较快,从13.52 万人增至30.18 万人,年均增长9.3%;占卫生人员总数的比重由68.7%升至77.4%,提高8.7个百分点。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长较慢,年均增长5.7%;注册护士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2.8%。
图 2009 年-2018 年云南省卫生人员数量变化趋势
1.人力资源总量增长较慢。2009 年-2018 年,云南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三类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数量逐年递增,年均增速为5.8%,但比全省卫生人员总数平均增速低2.1 个百分点。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增长较快,由0.35 万人增至0.92 万人,年均增长11.2%;乡镇卫生院人员数由2.51 万人增至5.06 万人,年均增长8.1%;村卫生室卫人员数增长相对较慢,由3.69 万人增至4.90 万人,年均增速仅为3.2%。
2.人力资源人均占有数量少。2009 年-2018年,云南省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由0.67人增加至1.26 人,每千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由0.93 人增加至1.22 人,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偏少。2018 年,云南省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23 人,比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少0.35、0.03 和0.34 人;每千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32 人,比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少0.44、0.32 和0.2 人。
3.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有待改善。2009年-2016年,云南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三类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数占全省卫生员总数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33.3%降至27.9%,下降5.4 个百分点。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人员占比较低,相对比较稳定,总体保持在2.2%-2.4%;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占比以2013 年为分界点呈先降后升趋势,2018年占比升至13.0%;村卫生室人员数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8.8%降至12.6%,下降6.2个百分点。从人力资源类别看,基层医疗机构注册护士人员数增长较快,年均增速达到13.2%,其中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注册护士人员数分别增长27.3%、14.0%和10.8%;执业(助理)医师人员数增长较慢,年均增速为6.1%,其中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人员数分别增长14.9%、10.1%和3.2%;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年均增速仅为1.2%。随着注册护士人员数快速增长,云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以下简称“医护比”)有所改善,2018 年达到1 比1.58,但比云南省医疗体系整体水平低0.55 个点,比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水平低0.28 个点,比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水平低0.58 个点。其中,乡镇卫生院医护比例为1 比3.6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1 比1.59。
4.农村医疗人力资源水平偏低。2018 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比重仅为15%,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低18.8 个百分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比重仅为15.6%,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低14.2 个百分点;而村卫生室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数仅占9.5%,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数仅占0.7%。据对云南省15 个市(州)、59 个县(区)的166 个乡镇(社区)卫生院的入户调查数据显示,2016 年166 个乡镇卫生院,共有12480 名卫技人员,有 3064 人是非医科专业学历出身,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具有医学相关学科背景学历的人员中,中专学历人员占 29.9%,大专学历人员占18.75%,大专以下学历、中职以下职称占比较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着健康“守门人”的重要作用,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总体水平,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是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水平提升。
1.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充实基层卫生人员队伍。改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执业环境,提高卫生人员待遇,增强就业吸引力,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及城市医务人员投身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加强定向医学生培养,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解决以上地区卫生人才“引进难”问题。
2.持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做出突出贡献以及边远贫困地区的人员倾斜。持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搭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定向帮扶桥梁,定期下派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支援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基层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重点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完善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扩大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向贫困地区倾斜职称晋升政策,加快壮大贫困地区全科医生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