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营造生命美学

2021-06-01 10:54:52王宏量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影像视觉

【摘要】历史题材电影作品的创造,不仅是光影的故事呈现,更是生命内涵的美学诠释,如何通过镜头审美将革命故事的历史逻辑,更加有深度地融入美学思想,是现当代影视创作和摄影艺术的价值思辨。

【关键词】创作实践;影像;视觉;审美;电影媒介

【中图分类号】J9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178-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宏量.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营造生命美学[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178-180.

电影艺术审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电影理论的探讨,还是从电影制作过程的艺术形态研究,电影作为近百年人类社会崭新的艺术形式,在创作实践中,从视觉审美的维度,不同的影视形式促成了不同的影像美学。本文立足于电影《香港大营救》,从“实录”和“审美”的双重特征角度出发,实现“以实写虚”的人文美学。

一、影像的潜在逻辑:电影情节中的生命意蕴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影像具有真实和虚拟的双重属性。这主要源于影像既是对现实生活和事实的反映,也是借助于摄影等创作技术手段,将现实生活中无法呈现的虚拟事物,变为可见可视的事物呈现出来,并借用数字等技术,将影像的虚幻时空转换成为真实可见的影像。

(一)光影技术下的生命之美

决定影像成败的真正因素,是摄影美学的运用,摄像机与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摄像机只忠于记录眼前所呈现的场景,而不会如同人的眼睛那样,会适当过滤掉纷繁干扰的其他元素。构图与光影、色彩组成了宏观意义上的摄影语言和逻辑,无论是从影视媒介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当我们透过电影、影像、文学、历史的本体,去回答它们之间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意识形态背景下的多领域关系点出发,来进一步考量历史题材影片的活力之源,才能有可能开大电影视觉的学理之门。《香港大营救》就是建立在真实与虚拟双重理念下创作而成的。在日寇刚刚占领香港时,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同志指示当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要将聚居在香港的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抢救出来。如果这场营救行动不成功,整个中国的文学史和艺术史都将被改写。这场营救行动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历时二百多天,足迹遍布全国十一个省市,在这期间,营救小组在日军、国民党军统等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周旋,营救过程更是跌宕起伏。这部影片涵盖的范围,不仅包括政治、社会、艺术、文化之间的内容,还涉及交往、人情、任性、服饰、生活等社会图景的各个细节。镜头对每个人的举止行为及思想观念,都要从逐个细节的影像上,得以展现,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影像技术下,诠释出生命的各个形态,从视觉语言的解读进行考量,有影像和声音包括音乐等元素,构成视听语言,将过往的文字语言演绎成视聽语言,让艺术创造真正成为艺术生产,并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将生命美学与影视技术进行系统性操作。

(二)影像视觉下的审美诉求

影片中,通过镜头和台词,生命之美和影像之美有机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市场电影。在惊险跌宕的情节中,通过光影技术,展现出盘根错节的人性洗礼,以生命的存在方式和主体生命需求,作为审美出发点,从而进行人类生命活动意义的研究。在《香港大营救》这部作品中,摄影的光线以其特有的象征和表意功能,从大远景推到特写,景深的变化和移动伴随着景别的不同变化,以期拓展观众触摸香港营救事件的视觉世界,描摹出其中的人性与人文,尝试补充完善人物图像背后的故事,从而发掘出当时的革命进步人士的内心情怀与壮志,解读出革命题材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了解当时香港社会世相的奇崛与走向。

观众也会随之被长镜头带入整个故事情节,更会被制造出的视觉效果所震撼,摄影技术服务故事是影视创作的基本法则,创作电影地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技术使故事存在无限可能。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很多,切入革命叙事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无论是上万字的专著,还是影视的演绎与嬗变,逼近历史现实的现场,试图用影视的角度,避免流于叙述的脸谱化,将一些珍贵的革命史实图像展示给观众,辅助以贴近历史真相的故事构思,可以让观众观看到那一场真实惨烈而又栩栩如生的营救故事。观看一部电影,就像进入一场奇妙的旅行,技术作为影视的手段,推动着电影视觉表现力的蓬勃向上,通过舒缓有序、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到细微精致的特写,技术缝合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在真实和想象、影视与现实、历史与回望之间,将历史题材地把握拿捏到淋漓尽致的程度,摄影机作为故事的运动体,在镜头场景的变换中,呈现出生命的价值与生死决斗的凄美与壮丽。

二、视觉的基本元素:光影创造下的生命价值

克拉考尔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直接地反映出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电影《香港大营救》在直接回答了中华民族历经浩劫,几千年来,屹立不倒,并再度辉煌复兴的民族生命的问题。当前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对于影视的研究和创造,必须突破传统的学科研究方法,拓展出包容开发跨学科的理念,吸纳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把影视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去发扬去提升。《香港大营救》是一部主旋律的影片,创造的初衷首先要将它在社会运行中所产生的预期经济获利和意识形态正能量的文化内涵结合统一,让人类灵魂的追问与影视感性呈现提供的价值依据互相融合,观众的感性体验是被存在于影视媒介中的一系列影音形象而激发的。严格来说,镜头运动在其平和的节奏下,看似自然实非自然,看似随意却处处严格,看似生活,却是人性。

(一)影视价值的要素体现

作为影视题材,观赏价值是首要的第一价值,其次是思想内涵价值。从电影的文学性要素、戏剧性要素等方面,涵盖在影视情节叙事的总体意境,也是我们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审美特征的再认识。《香港大营救》中的色彩和色调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叙事手段,在影片中,传统的事件性叙事美学转化为空间性叙事美学,叙事的时间性线索逻辑与空间性叙事线索交替使用,促使电影艺术本体的凸显。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表达,在整个影片中,该片通过对社会、人生、思想、精神、文化等问题的想象性表达和历史还原性的解决,既保持了影视艺术本身的品质,也保留了其具有的社会价值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文化属性功能,让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听觉效果,将国家文化形象的符号表征得以呈现。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怀着赤子之心走向远方,在跨地域、跨文化的世界交流中,让影视艺术成为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参考坐标。穿越历史的影像发展事业,让我们看到人类历史地发展经历了图腾——画像——照片——影像四个重要阶段,对于照相机和摄像机的技术应用,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图形可以留存、修改,以至于可以操纵,影像借助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话语体系,直接控制着影像的品质,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和性情,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包括大众的情感习惯、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标准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任何一门艺术地发展都是漫长的过程,也是受政治经济文化多因素的影响。对于《香港大营救》影视价值的探索,是我们得以发现历史规律的一个典范。价值是影视作品构思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在创造前期就已在创作者的内心不断斟酌。强调影视价值是为了将其他包括音乐、摄影、配音、表演、服装、灯光等类型的艺术综合使用,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听觉感受,温暖着观众,也让观众们获得精神升华。

(二)实践美学的生命回答

影像仿佛是一所无声的学校,以图形的方式,用视觉改造着每一个观众。影像到底是仅仅“养眼”,还是要“养心”,这取决于对影像生产机制及其图形语言逻辑中所隐含的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等追求,从影视实践美学的角度,美是现实物质生活中的实践产物,而生命美学则认为,审美最终要回答的是人的生命问题,以中国影像事业叙事风格为起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生命之美在于自由,更将其视觉化的维度伸展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全部领域,运用日臻完善的电脑多媒体技术,对图像的生产、加工、复制,凭借影视技术的综合运用,表征着新科技对影视领域革新的全面完成。《香港大营救》就是力图通过“营救”这一革命方式,将个体与群体,乃至民族国家的共同自由联系起来,使生命对自由的追求成为可能。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周恩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领导作用,茅盾先生将这场营救称其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而在影片中,周恩来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仅仅是通过语言台词,表达了这一伟大人物在“营救”中所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依靠物质机械、技术机制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影视作品范式,通过摄影技术,在电影《香港大营救》整个影片所创造的美感生成中,尤其是特写与剪辑技术的应用,使影片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人物形象以特殊的方式突现出来。《香港大营救》的场面调度使影片的画面具有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在整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现场的场面调度创造了具有表现性的创意造型,突出了当时革命时期社会空间的表征意义,丰富了整个影视画面的内在意韵。

三、叙事的主题分析:艺术诗意下的生命形式

历史是可以记忆的事件,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与记忆有关。影像是保存了大量消逝历史的工具,这些历史记忆,让人们在历史的纵深印象中,重温过往发生的事件,在一定意义上,影视作品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与此同时,影像的直观性与巨大的视觉感染力,可以使人们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隔空观察和了解当时的真实,在这一功能下,摄像机便是有复原事件的技术应用,影像成为客观的载体,将历史的客观与影视观赏者的主观有机结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实现美学意义上的客观性、社会性与艺术性,从而借助于一定的影视物质载体、剧情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观念、艺术理想的物化形式,获得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艺术观念的物化形式

毋庸置疑,《香港大营救》的创作摆脱了“大投入、大制作、大气派、大规模”的奢华,也摒弃了“故作深沉、故弄玄虚、矫情晦涩、孤芳自赏”的取巧。主创人员将全部身心投入在历史题材地把握中,突出对人性的刻画,体现强烈的纪实性和记录性,表现了影视艺术的“纪实美学”,其艺术创作的主流风格,真正尊重了艺术规律。影片所展现的香港普通市民从守望相助、自强不息到救亡图存、民族精神的思想升华过程作了很好的铺垫,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伟大功勋,也能从中感受到生命在民族苦难中所爆发出的生命审美和民族精神。通过影视艺术创造的现象,明白生命美学呈现的过程,使每一个革命人物在保持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作,运用灯光、服饰、环境等手段,更加人格化、美化。让人生与生活成为一种艺术,使一个历史事件更优美、丰富、有条理、有思想、有意义。使生命与事件具有“同义”性,由艺术和技术的组合,构成了深刻的主流文化思想。让事件本身的跌宕血腥,演绎出炫目的艺术之花,并从处理生命与事件触发,从生命美学能力建设角度,发掘观众的审美能力。

(二)感性与理性的实践范式

全球化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文化的科学化、工业化和商品化,是文字语言向图像语言逐渐让位的过程,是图像符号逐渐成为文化艺术信息传播的公共媒介代码,图像也渐渐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传播工具,这也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同事也带来生活与生命美学的转换。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合理作用下,视觉文化审美体系也在不断形成,真正要将视觉文化作为主导性文化意识形态,是对传统审美的挑战和提升,今天的影像研究,必须更加广泛地包括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要不断吸取各个学科对影像艺术的深入探讨,并对“影像意义”所带来的变化,做出系统性分析,从影像深层阅读、影像阅读方式、影像阅读性质、影像阅读效应以及影像阅读心理机制和功能价值,思辨影像阅读中的感性与理性融合。這种融合,来自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综合因素之美的具体展现。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重要的历史现实在前所未有的影像技术面前得到重新呈现,精神转化为形象,情感转化为图像。这种审美,是在当时香港社会特定的极其危难的时代大背景下产生的,为了营救数百名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这些人都是精英型的重要人物,也是在国难当头的时代里,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文化血液。影片《香港大营救》通过镜头与影像展现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命审美意识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审美存在。这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意识形态,以生命意识范畴为主,对思想文化的高度提炼。生命范畴可以分为:元范畴与核心范畴、衍生范畴以及多层次的各种范畴,这也是人类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逻辑范式。这一范式,在“营救”的传承中,不断更新和嬗变,伴随着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营救过程,种种艰难和危险,体现出生命意识中的悲情与悲壮。从《香港大营救》中可以分析出电影生命美学的表述规律,是视觉艺术研究的新维度。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关注电影故事逻辑在拍摄表达方式的艺术性上,逐步向借用相关艺术学科的语境、概念和理论框架倾斜,最终实现历史题材电影的影视美学论点。同时,针对视觉影视的表呈与述说,依据不同的角度,将各种表述关系梳理成互补关系,进而探索影视叙事的本体特征和表意机制,逐渐构建起新时代影像与图形叙事的规范体系。

四、结语

在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视觉的审美感受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思想价值的深刻思辨,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思辨的地位与作用贯穿于整个影视观看过程中,是从感觉、感知、感慨等感性认知所产生的理性认知活动的路径,它与表象反应相比较,更完整也可以说是更高级的反应。这是对该片拍摄及本文写作的初衷,也是对影视与生命美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晓鸣.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佚名.《香港大营救》首映生动再现中华民族抗战史重要一页[DB/OL].周恩来纪念网——人民网,2018.

作者简介:王宏量(1969-),男,汉族,山东,大专,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与美学。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影像视觉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33
马修·伯恩的舞蹈剧场美学:走向哥特之美
演艺科技(2016年10期)2016-11-26 22:12:27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02:46
影视作品中数字化影像的审美形态研究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 01:38:56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试论舞蹈与杂技的“跨界”现象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51:06
《奔跑吧兄弟》影像的娱乐美学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5:52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