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立 付明易
3月12日.復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园古籍保护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揭牌仪式由上海辰山植物园胡永红院长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与上海辰山植物园党委书记吉琴共同为基地揭牌。
胡永红院长指出,此次合作双方将会建立密切、长久及融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研究和资源特色,在传统造纸植物调查、培育、检测和文献学研究,纸质文献修复保护的科普与展览,科技成果转化及研究生培养等领域开展强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科技创新、生态强国和国家大健康战略的推进和实施。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出席活动并发言,他认为此次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多重有利因素。2014年11月,复旦大学顺应“古籍保护天时”,正式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在杨玉良院长的带领下,目前已汇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师资力量,古籍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有序开展,顺应“人和”。此次与上海辰山植物园合作,在天时、人和的有利条件下,顺应“地利”,他相信通过强强联手,一定能使学术研究成果深度服务社会,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主管院长高帆指出,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顶端,是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任。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迫切需要新型专业人才参与至文化遗产保护中。随着古籍保护事业的稳健推行,专业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此次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与上海辰山植物园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有利于在开发造纸植物、提供专家授课等方面形成专业、配套的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出既具有传统文化情怀,又具有科技保护知识的专业人才。
杨玉良院长以“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化学与物理”为题开展了专题讲座。讲座从人类的书写材料切入,对中外书写工具和纸张的特点加以阐述,指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手工纸寿命长,在保存典籍、传承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手工造纸行业受到西方造纸技术的冲击而面临窘境,传统手工纸工艺的恢复和研发势在必行。杨玉良院长着重介绍了传统造纸的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问题,内容涉及生物酶漂白、科技延长纸张寿命等多个方面,对古籍科技保护提出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
讲座结束后,与会嘉宾参加了植树节活动,亲手种下从北美引进的适合造纸的长纤维植物“琴叶栋”树。植物园“热带花果馆”内还举行了“中国传统手工纸的魅力”小型科普展,展出慈竹、构树、桑皮、芦苇等造纸植物原料、竹纸印刷的古籍、现代中国传统手工纸、日本和纸纸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