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学生与古人、古情境、古意象近距离的接触成为可能,让学生在古文明的浩瀚海洋中遨游、体验、审美并愉悦地接受、感悟、内化,真正达到传承文化、提高素养、推动发展的社会效应。通过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充分发挥古诗文的文化意蕴,使学生自主自发地接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文学审美中悦纳古诗文,成为传承古典文明、发展民族文化的主力军。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数字化信息技术;审美悦纳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重点课题“初中‘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介入随迁子女文言文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立项号:174420003)的研究成果。
数字化信息技术自身的优点弥补了传统古诗文教学的缺陷,使枯燥乏味、空洞生硬的辨识、理解、记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消除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畏难、厌恶心理。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学生与古人、古情境、古意象近距离的接触成为可能,让学生在古文明的浩瀚海洋中遨游、体验、审美并愉悦地接受、感悟、内化,真正达到传承文化、提高素养、推动发展的社会效应。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古诗文的文化意蕴,使学生自主自发地接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审美中悦纳古诗文,成为传承古典文明、发展民族文化的主力军,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题。
一、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接近古诗文文本
所谓“接近”,即是学生对教材即古诗文的开始接触。这个阶段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美感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审美鉴赏的起点。它指的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如何消除学生对古诗文畏惧心理、厌恶情绪,让学生从情感上去体验、感知古诗文的美?这里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去接近作品,唤起学生各种相应的情感体验互相交融,达到审美感知的培养,即达到接近作品的目的。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影视、声音、图画等集成性功能,使创设与文章环境、年代相近的诗文意境成为可能,让古人、古文化、古社会离学生不再遥远,促使学生心理上愿意靠近、情感上乐意接纳古诗文。
音韵美是古诗文的一大特点,古诗文大多和辙押韵,字数整齐,句数均衡,文句优美,意境隽永,读起来节奏流畅、琅琅上口,犹如古典音乐般和谐动听。古诗文朗诵是古诗文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朗诵时读出音韵美、意境美是对初中学生的普遍要求,而背诵、记忆更是中学生的必备技能,这恰恰是学生最头疼的地方。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的影视、动画功能,把古诗文的写作背景、文意情境、作者意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诗文作者、了解时代背景,潜移默化中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同时运用数字信息技术的视听效果,把背景音乐和诗文朗诵以及情境画面密切结合起来,从听觉、视觉上渗入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触发移情作用,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变成学生内心急需释放的情绪,达到作者借学生之口宣泄情感、学生借作者之文直抒胸臆的效果。在这基础上朗诵、记忆、默写就水到渠成了。
同样思想美、意境美也是古诗文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隐含的深刻意蕴,即作者通过该诗文所要表述的意向,也就是诗文的主题思想,是古诗文学习不可绕过的高山。前面已分析到由于时代的久远、社会的变迁、风俗民情的变更,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更别谈总结、归纳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了。这就需要运用好我们的数字信息技术,把挖掘出来的写作背景、社会风俗、人情世态、作者的人生际遇等等能影响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各种条件因素以数字信息技术的影视、声音、画面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审美主体(学生)就不会再觉得古诗文艰涩难懂,文意难以理解,作者无法靠近了。
以《陋室铭》为例,文章句式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明朗轻快、和谐悦耳,给人们一场听觉上的韵律盛宴。再融合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之音乐,配以春意盎然、草木繁盛、小屋古朴雅致之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就跟着音频、视频高声诵读起来,以至于几次之后看着视频就能流利背诵。再结合历史以动画的形式,把当时唐代中期的社会现状及刘禹锡想改变社会现状而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背景形象地展示出来。并把刘禹锡被贬和州,势利知县百般刁难,半年内强迫刘禹锡三次搬家,最后仅给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一事件制成配音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刘禹锡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行。这样审美主体(学生)就会从情感上接纳文章作者,从思想上理解文章主题,进而实现接近古诗文文本这一审美阶段。
二、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构建古诗文审美意象
所谓建构,是指学生对古诗文有一定接触与感知后,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把从各类信息中所获得的表象资料加以理解分析并进行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意象。它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深层的审美心理。在这一美育过程中,丰富的资源环境,纵横链接相关资料,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审美主体(学生)依据数字信息技术媒介的资料提供,在头脑中形成未曾感知过的人物、事物情境等意象。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文,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久不衰的经典范文,它内涵的丰富,涵括面的广泛几乎都是有迹可查的,因而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相关链接资料都可信手拈来。还是以《陋室铭》为例,为让学生全面了解刘禹锡此人,链接到他被贬和州时前兩次搬家写的文句:“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以及他被贬后回到京城和再次被贬又再次回归京城的两首名作《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
通过这样的链接,不仅仅让学生易于理解课堂诗文的主题意蕴,也让学生对刘禹锡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更是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库存。这样一来该诗文所隐含的深刻意蕴就跃然于纸上,诗文的审美意象就自然体现出来,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思想情操就不露痕迹的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避免了学生追溯文章主题、构建诗文审美意象时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另外,相关影视、综艺性节目,也常常是古诗文审美意象构建时需要链接的目标。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诵者》《唐诗宋韵》《烟雨江南》等等,有紧张激烈或优美婉约的视频镜头、有轻柔缠绵或慷慨激越的音乐背景、有大气磅礴或低吟浅唱的诗文朗诵,学生如何能不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愉悦地接纳我们的古典文化且深深地为之陶醉,并进而构建自己对古诗文的美的意象呢?
三、启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现古诗文审美内化
美育过程中的审美内化包括审美情感的形成与审美理解的完成,并进而转化为审美主体(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即审美主体——读者(学生)对客体事物的态度、体验等主观把握与客观、冷静的理性认识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到了审美内化这个阶段,审美情感已成为读者(学生)自身的一种经验、一种体验了。当然它不是由切身利害所引发的情感,而是一种“幻觉情感”,当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情感外射到审美客体上,就会与“幻觉情感”相融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古诗文作品中饱含着这类情感因素,让审美主体能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从而得到情感的调节和滋养,并把古诗文中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培养审美主體(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总的来说,审美内化可以让学生的心智燃放出灿烂的火花。
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环境之下,如何达到这种审美境界?在借助一对一数字学习接近古诗文文本和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构建古诗文审美意象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一对一数字平台来实现古诗文审美内化。平台的智能化交互功能,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通畅、立体、多面,学生从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构建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吸收消化,并进而内化为审美主体(学生)的知识涵养、文化储备。启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交互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古诗文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同时参与到古诗文学习中来,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激励激发兴趣、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比拼增加学习动力。以进行古诗文知识竞赛为例:
通过平台教师端操作,老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并通过后台的数据统计,老师能立即了解到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错误发生在哪些学生身上,这就大大提高了老师现场测试的批改效率。当然同学之间也能立即知道具体的错误出现在哪里,这就给同学们一个警示作用:哪些地方容易错,自己决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因为这种客观、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不掺杂人为因素,也使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充满信心与热情。另外,一对一数字化平台显示了它无以伦比的优越性:海量的题型能源源不断提供;抢答的速度能在电脑中即时体现;答案的正误能现场立即显示;选手的得分、名次能马上显现结果……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之中,学生对古诗文的掌握得到了一个横纵无限延伸的大范围检阅。在学生无意识的状态中,巩固了课堂的古诗文知识,拓展了课外的相关的知识体系,扭转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畏难情绪,真正体会到古诗文的美,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传统经典文化的热情。
学生亦可通过平台内的视频、音频、绘图、资源链接、制作等功能把自己对古诗文的审美感知、意象构建以影视、动画、图像、配乐朗诵、主题解读等方式制成作品(即审美主体的审美内化)。运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把学生作品展示在每个学生面前,评出优秀作品实施奖励并放入古诗文学习资源库,既充实了资源,又给予了学生精神上的肯定与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动力。可以说,古诗文美育过程中大胆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辅助功能,是我们今后古诗文教学的方向。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然在前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
总之,文学的审美悦纳是一种主体和客体(读者——学生和作品)双向互动、反馈的过程。接受美学的文艺观认为,作家完成的文本还只是一堆符号,一个未完成的图式结构,要由读者去参与作品意义的构成,因而作品的创作不仅是作者的事,还要有读者的参与。作为文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诗文,它的悦纳过程也是如此:引导教育的主体“读者”群体——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所获、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填补古诗文作品中的不确定因素和空白结构,参与到作品中,并把悦纳积累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从而完整了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美育过程。
(作者:林英,广东省中山市北区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