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相关研究文章也反映出中语界的一些困惑。提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须立足于教材“阅读指导”给出的方向,制订合适的指导方案,设计思考讨论题以作任务驱动,适时展示师生的研读成果,并给出恰当的评价。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有效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课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研究”(项目编号20STA049)的阶段性成果。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已经真真切切进入中学语文教育界的视野,并成为基础一线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的目标任务之一。笔者近期对长江中下游区域8所市县高中做了调研发现,不少一线教师对下列问题仍感困惑:(1)对《红楼梦》这部长篇巨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紧张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应该怎样阅读?教师应该如何指导?(2)在目前一切围绕高考而动的功利化的学习大语境中,应如何有效地激发中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兴趣?(3)该如何设计阅读任务去驱动中学生阅读?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作為学生阅读的抓手?(4)学生阅读成果一般都是个性化的,如何评价中学生的阅读目标已经达成?(5)以读、写、讲的形式呈现的阅读成果该如何事先设计?
以中国知网所见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章,自2016年以来至2021年4月为止,累计215篇,其中从2020年以来16个月时间,即有133篇,占全部文章的61.9%。有这样的积累,中语界应当对“整本书阅读”有个基本的共识。但浏览近期研究发现,诸多文章仍然沉迷于画家族树、列世系表,停滞于第三回林黛玉的眉眼、王熙凤的笑语,习惯于影视剧激趣、与原著做比,或是立足青春和诗意,倡导关注小说的青春之美和诗意之美。比照部编本教材该单元的“阅读指导”可知,以上诸多切入阅读的角度,并不能有效地指导中学生从阅读中理解“前五回纲领作用”与“情节主线”的具体内涵,体会“人物形象塑造”和“生活细节刻画”的艺术胜境,完成“了解社会关系”和“鉴赏语言”的阅读任务。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文章也不足以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案,解决上述来自一线教师的诸多困惑与难题。甚至可以说,它们在理解和解读《红楼梦》文本时,显示出思维不够圆融、视野不够宏阔的缺陷。一些论者试图用个人的片段感悟和浅层认知解决“整本书阅读”的难题,或远离文本,或蜷缩一隅,或剑走偏锋,或指向单一,多缺乏对文本高屋建瓴的整体感知,因此也难以抵达原著思想与情感内涵的深处,更难促进整本书阅读目标任务的达成。
为了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满足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当下需求,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和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密切衔接,笔者愿以个人阅读与思考所得,奉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备课者的案前。
一
新《课标》为“整本书阅读”设了18课时,如果平分给《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则各有9个课时。以9课时的堂上时间来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提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指的是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因此要提升阅读的有效性,须要事先设计方案,做好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策划,并有序推进方案的逐步实施。
《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从哪些角度切入比较科学合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部编本教材该单元的“阅读指导”已经给出了明确的阅读方向,我们自应以它为纲,以情节为主体,以人物为核心,以目标任务驱动阅读,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有效方案。
一是“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阅读《红楼梦》,不可绕过这五回。第一回青埂峰下顽石所记的故事是“石头”下凡历劫的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引出的故事,是木石前盟、甄家荣枯原因及其过程。因此第一回乃是为主人公贾宝玉人生道路悲剧、宝黛爱情悲剧奠基,并以甄家小荣枯隐寓贾氏大荣枯。第二回以“冷眼”叙述宁荣二府由兴而盛脉络和家族血亲源流,是以旁观者身份向读者简介贾府主要人事关系。第三回则以林黛玉之目为摄像机,让主要人物登场亮相。第四回借助葫芦一案,展示贾府荣损攸关的社会关系,并使薛宝钗进贾府,早早与宝黛相会。第五回借少年宝玉之午梦、太虚幻境之图册,预写正、副、又副共十五金钗的命运。除了葫芦案有点故事的意味之外,前五回没有多少“故事”内容,发生于现实生活的主体故事是从第六回开始的。
前五回的阅读难点在于两个神话之间的关系。它们的“结构性”意义超出了“故事性”的意义。这个结构有似于“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这种故事中套故事的方式,只不过作者换了叙事的话语:“从前有座大荒山,山上有个青埂峰,峰下有块大顽石。那顽石上记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姑苏城,城中有个阊门,阊门外有条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座葫芦庙,庙旁住着甄士隐家。甄士隐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僧一道讲了个木石前盟的故事。”甄士隐资助贾雨村、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承接甄士隐故事一线而至;宝黛钗相会荣国府、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则承接木石前盟一脉而来。至第六回开头收束住,开启小说的实体故事。就此而言,《红楼梦》有三个开头。
二是“抓住情节主线”。《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有两条:一条是宝黛钗婚恋故事,一条是王熙凤理家故事。如果没有宝黛钗的故事,很难想象《红楼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貌;但如果没有王熙凤治理家政的故事,《红楼梦》可能会趋同于一部言情小说,不能承担起反映封建贵族世家由盛而衰的历史悲剧的重任。就此而言,抓住主线的同时,须要深入小说的主题层面做解读,那就是:贾宝玉不走仕途经济道路的人生悲剧,以钗黛为代表的青年女子普遍的命运悲剧,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走向衰败的历史悲剧。这对于中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一线教师在阅读指导中,不妨结合前五回和小说关键情节的具体解读过程,来指导中学生在阅读中逐步理解《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三是“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始终是作品表现的中心。没有人物形象,小说就没有了核心和灵魂。作为章回小说的代表作,关注《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整本书阅读”的重心所在。但这部小说所涉人物七八百人,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人,如果要求中学生去全面关注,是难以实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有不少中语界老师将画出详尽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图,作为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文章也以列举人物姓名作为认识小说人物关系的途径。在笔者看来,即使将小说所有人物姓名都背下来,所有人物关系图都画得正确,也并不就是关注和理解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不等于实行了“整本书阅读”过程。能够说全贾氏家族中水、代、文、玉、草五代人的姓名,就可以抓住贾宝玉、贾政、贾珍、贾琏等人物形象的特点了么?能够背诵十二金钗及其所有丫鬟的姓名,就可以理解钗、黛、湘、探等人的个性与情感了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教材“阅读指导”的立意来说,整本书阅读需要关注的是人物形象的动态“塑造”,而不是静态的人物关系图谱,更不是半死的贾氏一族世系树表。后二者对推进整本书阅读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事实上,高中生读者所应该关注的,是小说最重要的二十几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塑造。那就是第一回中出现的现实中人,第二回冷子兴提及的还活在小说故事中的人,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所见到的贾家人,第四回葫芦案涉及的薛家人,第五回太虚幻境簿册上出现的薄命人,第六回作为现实生活的开篇所涉的、小说写作所必具的线性人,以及九大关键情节的主角。这些人物占据了小说全体人物的核心圈,理解他们的性格塑造,也基本把握了《红楼梦》的形象塑造艺术。另一方面,人物形象总是依托故事情节而存在的,没有故事情节,就没有形象的立体与鲜活。前五回所涉人物不再赘言,小说中贯串情节主线、能充分表达主题且能体现形象塑造意图的情节,笔者认为有九个:可卿出殡、元妃省亲、宝玉挨打、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探春结社、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这也就是脂砚斋批语所说的“大过节大关键”情节。除了黛死钗嫁发生在后四十回,其他都完整地呈现在前八十回原著中,为我们深度阅读小说文本提供了最直接而直观的文本材料。
这九大情节包含了更多的相关故事,通过对它们的阅读,可以進一步把握全书的主要故事脉络。可卿出殡包含茗烟闹学、可卿托梦、可卿之死、贾珍理丧、熙凤协理宁国府、贾瑞之死、秦钟之死;元妃省亲包含甄家接驾、贾氏兴土木、试才题对额、姊妹首次赛诗、姊妹择居、家班建设等;宝玉挨打包含雨村来访、道士赠物、元妃赠物、晴雯撕扇、龄官划蔷、金钏之死、宝琪交好、湘云拾麟、宝玉诉肺腑、贾环进谗、贾政施虐、宝钗送药、黛玉题诗、袭人晋级、玉钏晋级等;黛玉葬花包含共读西厢、独聆牡丹、哭吟《葬花辞》;宝钗扑蝶涉及芸红故事、金蝉脱壳;湘云醉眠涉及魏晋风度、生吃鹿肉、湘黛联吟;探春结社包含香菱学诗、黛玉教诗及诗社所有活动;抄检大观园涉及长房二房矛盾、婆媳矛盾、妯娌矛盾、夫妻矛盾、主仆矛盾等,展示了贾府内部政治生态环境和经济颓败趋势;黛死钗嫁关联黛玉焚稿、宝玉中举、宝玉出家等。以九大情节为全书故事核心内容,关联其周边诸多小故事,以少领多,纲举目张,更有效地带动对全书故事的整体把握。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教材“阅读指导”中另外三个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和“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自然也是要依托一个又一个故事来进行的,它们本身不能脱离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而存在,所以读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就读到了细节描写和习俗表现,认知了人物间的各类关系;“鉴赏语言”本当在叙述语言、肖像景物心理描写语言、人物对话等层面进行,在指导中学生阅读故事情节的进程中,稍微注意引导一下对文本各类语言特点的关注和评析,就能达成鉴赏的目标。
二
面对9课时现实,如果将九大情节全部铺开做阅读计划,还要考虑到阅读前的导读、前五回阅读以及课程评价,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还需要对阅读单元和课时分配做一定的整合。据此思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单元主题可以做如下设计。
第一单元为教师导读课,侧重于了解章回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鉴赏要素,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施方案。第二单元侧重于《红楼梦》题名的含义和前五回的作用。第三单元借助“可卿出殡”了解小说关键情节的设置艺术。第四单元通过“宝玉挨打”解读小说讲故事的艺术。第五单元可以通过阅读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等情节,关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第六单元专门阅读大观园诗社的成立原因与过程、诗社所有活动及其思想艺术价值。第七单元集中阅读“抄检大观园”情节,探析归纳《红楼梦》的主线和主题。第八单元聚焦于小说的语言艺术。第九单元用于整本书阅读的总结与评价。除了第一和第九单元外,中间七个单元均采用“专题研读”课型,每个单元提前一周布置相关思考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前阅读,堂上研讨、交流,教师评价;第二单元关涉1—6回内容,其他六个单元则各关联10个章回情节,共计76回,其余章回根据内容的关联性做泛读处理。这样基本可以抓住《红楼梦》的主体框架、核心故事和主题表达了。
课前思考题的设计和布置,其本质是一种“任务驱动”。具体而言,是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围绕每个单元的阅读主体,以“问题”为驱动,课外对小说原著进行积极而主动的阅读,通过个人自主学习或小组互助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阅读任务。这又需要教师对即将阅读的单元做出符合高中生阅读理解的问题设置。以上列单元主体为阅读目标,思考题大略设置如下。
第一单元:(1)章回小说的阅读目标和鉴赏重点是什么?(2)什么是整本书阅读?(3)整本书阅读为何选择《红楼梦》?(4)我们该如何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第二单元:(1)《红楼梦》曾经有过几个题名?哪一个最好?(2)《红楼梦》开篇的两个神话故事都说了些什么?其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内容?(3)贾雨村、甄士隐两个名字有什么寓意?甄家败落故事有什么意义?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对话涉及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4)林黛玉初进贾府,依序拜见贾府中各路人物,起什么作用?贾府表现最突出的人物是谁?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5)“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对整本书故事的展开起什么作用?对薛宝钗进贾府起什么作用?(6)太虚幻境是贾宝玉真实的梦境吗?警幻仙姑橱中的簿册都有些什么内容?《红楼梦曲》共有多少支?与判词的数量对应吗?为什么?
第三单元:(1)秦钟和贾宝玉交谊如何?茗烟闹学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样的?(2)贾瑞之死和可卿之死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连续写了这两个人之死?(3)“可卿托梦”为什么要托给王熙凤?“托梦”的主要内容是哪两件事情?这对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可卿还透露了一件即将来临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事是什么?(5)可卿死后,引出的贾府中人的反应有哪些?他们为什么有这些反应?(5)宁国府有丧事为何请荣国府的当家少奶奶协理?凤姐理丧过程中反映了贾府哪方面的现象?与小说主题有什么关系?可卿出殡过程是什么样的景象?到场路祭的王爷是谁?说明了什么?(6)可卿死后,为何又写了秦钟之死?
第四单元:(1)元妃省亲对体现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大观园题对额是一件严肃庄重的事,贾政为什么竟然真的用了贾宝玉的题名?(2)大观园中各处园景,都是为元妃省亲准备的,为什么后来宝玉、黛玉、宝钗等一批人搬进去住,那些园景、居处都和居住的主人很匹配?(3)“宝玉挨打”的导火线有哪些?这些导火线分别是从第几回开始埋下伏笔的?(4)“宝玉挨打”过程中,谁最先到场救人?谁的救场最有效果?最后谁来善后的?(5)“宝玉挨打”之后,袭人有什么行动?她的态度说明了什么?薛宝钗和林黛玉分别有什么反应?能从中看出钗黛两个人的性格和情绪吗?(6)贾宝玉要送手帕给林黛玉,为什么叫晴雯送而不叫袭人送?林黛玉的《题帕三绝句》写的好不好?内涵是什么?
第五单元:(1)“葬花”情节在哪几回出现?“葬花”的人都有谁?《红楼梦》为什么这么浓笔重墨写“葬花”?(2)作为联句“寒塘渡鹤影”的下句,是“冷月葬诗魂”工整,还是“冷月葬花魂”工整?(3)“扑蝶”画面美在何处?对表现薛宝钗形象有什么作用?“金蝉脱壳”是怎么回事?如果林红玉与坠儿的悄悄话暴露出来,对谁不利?(4)“湘云醉眠”画面美在哪里?“醉眠”是史湘云这个贵族少女失态的表现吗?(5)与钗黛相比,史湘云的外貌、性格、情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6)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是怎样预写钗、黛、湘三个人的命运结局的?如何对钗、黛、湘三个形象作整体性的评价?
第六单元:(1)大观园诗社由谁提议成立的?起因和目的各是什么?大观园诗社第一批成员是哪些人?后来补入诗社的有几拨?(2)大观园诗社一共有几次集体性的赛诗活动?都有哪些人夺冠?都谁殿后?诗社活动之外最爱写诗的是谁?(3)诗社赛诗活动写的最多的诗歌体裁是什么?诗社活动之外的诗作有哪些体裁?说明了什么?(4)香菱学诗一共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她的三首咏月诗各有什么特点?哪一首最好?为什么?(5)有人说《红楼梦》“诗如其人”,对此你怎么看?(6)古代文人结社是常见的现象,女子结社呢?对此你了解多少?
第七单元:(1)“抄检”事件一共发生了几次?都由谁下令的?原因和结果都一样吗?哪一次最严重?(2)邢夫人为何要派陪房娘子将封了的绣春囊送给王夫人?王夫人为什么判断绣春囊是王熙凤的?王熙凤是如何自辩的?(3)王夫人和王熙鳳商议整饬丫鬟队伍,目的是什么?最后达到了没有?(4)抄检过程中哪些人物表现比较突出?作者是怎样描写她们的说话和性格的?(5)你怎么看待抄检行动中王熙凤的态度?哪些描写不太一般?(6)抄检大观园情节从什么角度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红楼梦》的主线在这10回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八单元:(1)《红楼梦》描写景物时语言特征如何?人物肖像描写有什么样的风格?(2)小说最成功的心理活动描写出现在哪几回?好在哪里?(3)《咏白海棠诗》是如何表现“诗如其人”的?请举钗黛两人诗作说明。(4)“宝玉挨打”情节中,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话语各有什么特点?(5)在“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三段故事中,黛玉、宝钗、湘云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6)探春、晴雯在抄检大观园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出什么样的个性特点?反映了形象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这样的题目,难度不大,又能引导中学生去阅读文本,而且堂上讨论时又有话说,就克服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畏难心理,又能在紧张的教学时限内达到阅读质量与效益的最大化。
三
当然,仅做这样的方案还是不够的。方案是否真正有效,需要实践检验。换言之,需要对中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以检验“整本书阅读目标”的是否达成。笔者以为有两种基本的检验方式。一是在实施方案前做一次课前测试,实施中做一次阶段性成果交流,实施后再做一次成果展示和结课测试。课前测试目的在于检验计划实施前学生的实际阅读状貌,属于诊断性评价;成果交流与展示是过程性评价;结课测试则为结果性评价。将结课测试成绩与课前测试成绩作对比,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的成就,验证方法的是否科学合理。预期效果,一是学生在通读原著基础上,能记得主要回目文字,把握重点情节,分析主要人物,了解主题与主线,懂得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形成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二是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通过阅读,能在堂上发言研讨,课后积极思考与写作,最后有文字成果展示交流。
另一种检验的方式,就是通过相关学校实施方案产生的证据,对样本做详细的整理分析,以验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本学期开始,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芜湖市、铜陵市、太湖县等8所中学,借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到相关学校实习这一契机,根据本方案开展试点运行。高等师范院校参与基础教育教学行动的目的,在于指导激励中学生以整体观阅读《红楼梦》,养成阅读经典名著的正确方法与良好习惯,提升对母语的审美鉴赏、创造与建构水平,发展其思维能力,生发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力。我们希图通过这一过程,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提供可以复制的经验和方法,积极推广到全省乃至省外相关高中,为传承优秀母语文化、提升本省文化实力作出应有贡献;同时借助学生评价、实习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渠道,采取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就《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方案实施过程、价值、意义、效果等,分别作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书面材料,继续完善方案以利于后续实施。参与课题运行的教师、师范专业实习生、高中生,均可以形成研究、教学、阅读的成果,课题组将对不同层次的研读成果择优结集,并在实施和评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关规律,深入探讨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和阅读方法的可复制性,形成文章公开发表。
推荐阅读:俞晓红《〈红楼梦〉诗社与明清江南闺媛结社小识》,《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5辑;《从“宝玉挨打”看〈红楼梦〉情节经营艺术》,《苏州科技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系列文章,《学语文》2020年第1期至2021年第2期。
推荐慕课:俞晓红“《红楼梦》十二讲”之第四至第十一讲,易会学http://www.ehuixue.cn/(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
(作者:俞晓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