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煜洋 白微微 张航 杨安沛 雷钧杰 高海峰 李广阔
摘要:开展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和11%唑醚·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减施30%添加增效剂激健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为农药减施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和11%唑醚·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减施30%添加增效剂激健处理小麦种子发芽率分别为88.00%、91.00%,种子平均芽长为3.65、3.70 cm,平均根长为4.99、4.08 cm,返青总茎数为902.50、887.50个/m2,平均次生根数为14.00、13.67条,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
关键词:小麦;种衣剂;幼苗;生长;氟环·咯·苯甲;唑醚·灭菌唑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8-0080-04
收稿日期:2020-02-29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重点培育专项(编号:xjkcpy-0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8YFD0200406);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项目(编号:CARS-3-49)。
作者简介:沈煜洋(1991—),男,甘肃兰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研究工作。E-mail:sansirosoul@163.com。
通信作者:李广阔,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研究工作,E-mail:1448832764@qq.com;高海峰,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研究工作,E-mail:ghf20044666@163.com。
小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均种植面积占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1]。近年来,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雪腐(霉)病等种传病害和土传病害在新疆发生严重,尤以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最为普遍,通常发病率在0.1%~5.0%之间,严重时可达15%以上[2-3];小麦全蚀病造成小麦枯白穗,点片或成片死亡,一般病田减产10%~20%,病害流行年份减产50%以上[4-5];小麦根腐病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伊犁州新源县、巩留县等县市发生较重[6];小麦雪腐(霉)病主要发生在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等冬季积雪时间长且积雪厚的近山冬麦区,病害大发生年份可使小麦减产30%,毁种田超过播种面积的15%[7-9]。
种子包衣是目前农业生产中防治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最为有效的措施。氟环·咯·苯甲是新型复配杀菌剂,其内吸性较强,安全性也好于传统三唑类药剂,可有效防治小麦种传和土传病害,在新疆主要应用于小麦种子包衣防治黑穗病[10]。唑醚·灭菌唑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种子包衣可提高青稞出苗率,促进其根系生长[11],但其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戊唑醇及戊唑·福美双复配剂被广泛应用于田间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等病害且具有很好的防效[12-15]。种子包衣不仅能增强作物抗病能力,还能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发芽率和种子成苗率[16-19]。此外,利用种衣剂还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和提高农药利用率[20]。因此,本研究开展了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和11%唑醚·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减量施用再添加增效剂激健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的试验,为农药减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药剂:(1)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11%唑醚·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巴斯夫股份公司);(3)80 g/L 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河南省福瑞农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23%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新疆锦华农药有限公司);(5)增效剂:63%激健乳油(主要成分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蜂蜜、橄榄油、植物油、玉米胚芽油、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等,四川蜀峰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1.2 试验条件
试验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川坝村,土壤肥力较好,栽培管理条件一致。播种前结合整地施磷酸二胺 375 kg/hm2,尿素 180 kg/hm2,在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分别追施尿素255、150、120 kg/hm2。试验于2018年10月13日使用2BFX-25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小麦品种为新冬18号,播种量为300 kg/hm2。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7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666.67 m2。
1.4 试验方法
于2018年11月在实验室对不同种衣剂处理种子发芽率、种子芽长、种子根长等指标进行调查。翌年田间积雪融化后,对小麦苗情进行调查。每处理调查3个小区,每个小区调查1 m双行内小麦总茎数、株高和次生根数。
1.5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Office 2007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由图1可知,处理1、处理2、处理4小麦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0.00±3.46)%、(88.00±1.63)%和(91.00±4.12)%,显著高于处理7的发芽率,与处理3(常规用量)、处理5(药剂对照)和处理6(药剂对照)的发芽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3(常规用量)小麦种子发芽率为(85.00±2.52)%,与处理5(药剂对照)、处理6(药剂对照)和处理7(CK)的發芽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种子芽长的影响
由图2可知,处理1、处理2、处理4小麦种子芽长分别为(3.86±0.08) 、(3.65±0.07) 、(3.70±0.06) cm,显著高于处理3、处理5、处理6和处理7的芽长;处理3小麦种子芽长为(2.89±0.06)cm,显著低于处理5的芽长,显著高于处理7的芽长,与处理6的芽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3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种子根长的影响
由图3可知,处理1、处理2小麦根长分别为(5.55±0.12)、(4.99±0.17) cm,显著高于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7的根长,处理4小麦根长为(4.08±0.11) cm,显著低于处理5的根长,显著高于处理3和处理7的根长,与处理6的根长无显著性差异;处理3小麦根长为(3.16±0.11)cm,显著低于处理5、处理6和处理7的根长。
2.4 不同種衣剂处理对小麦返青总茎数的影响
由图4可知,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小麦返青总茎数分别为(913.33±72.12)、(902.50±70.51)、(875.00±43.56)、(887.50±18.28)个/m2,显著高于处理5、处理6、处理7的返青总茎数。
2.5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由图5可知,处理1小麦株高为(11.40±0.50) cm,显著高于处理3、处理6、处理7的株高,与处理2、处理4、处理5的株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2小麦株高为(11.27±0.50) cm,显著高于处理7的株高,与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的株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3、处理4小麦株高分别为(8.70±0.81)、(9.37±0.81)cm,与处理5、处理6、处理7的株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6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小麦次生根数的影响
由图6可知,处理1小麦次生根数为(19.33±2.73)条,显著高于处理5、处理6、处理7的次生根数,与处理2、处理3、处理4的次生根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的小麦次生根数分别为(14.00±2.52)、(14.00±1.53)、(13.67±1.45)条,显著高于处理6、处理7的次生根数,与处理5的次生根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与结论
三唑类种衣剂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系中的14 α-脱甲基酶活性,影响C14化合物氧化,从而降低麦角甾醇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发育[21-23]。这与本研究中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和11%唑醚·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芽长和根长等结果相符。同时,三唑类物质也可以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23],增加内源脱落酸合成量,减少叶绿素分解,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使植物抗逆性增强[24]。本研究发现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和11%唑醚·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处理可显著增加小麦次生根数量,起到壮苗的效果。
“十三五”以来,国家实施了化肥、化学农药使用减量增效工作,化学农药的减施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减少土地及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之一,农药减施方式方法得到广泛的探讨与应用。本研究发现,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常规用量及减施30%添加增效剂激健在种子发芽率、芽长、根长、返青总茎数、株高、次生根数量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对小麦幼苗表现较好的促进作用。11%唑醚·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常规用量处理对小麦芽长和根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小麦株高和次生根数,而其在减施30%添加增效剂激健能显著提高种子芽长和根长,表明农药减施再添加增效剂激健对小麦更安全,且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9%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和11%唑醚·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减施30%添加增效剂激健可以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芽长、根长、返青总茎数、株高及次生根数,且对小麦生长安全。
参考文献:
[1]吴新元. 新疆优质小麦产业化进展[J].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增刊2):1-2.
[2]王锁牢,刘 建,郝彦俊,等. 烯唑醇对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效果及对小麦出苗和生长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2001,38(5):260-261.
[3]樊哲儒,张跃强,李剑峰,等. 高产早熟抗倒伏春小麦新品种——新春40号[J].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6):875.
[4]王锁牢,刘 建,刘恒德,等. 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J].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7):1224-1228.
[5]刘午玲,帕提古丽,何 江,等. 和田冬麦区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研究初报[J]. 新疆农业科学,2007,44(增刊1):156-157.
[6]李福祥,贾菊生,王江生,等. 新疆小麦根腐病的种子带菌分析[J]. 植物保护,1995,21(4):22-23.
[7]石宝忠,邱 焯,赵永生,等. 小麦雪腐(霉)病发生原因分析与控制对策[J]. 植物保护,2010,36(2):154-156.
[8]王国平,周相军,何 江. 塔城冬麦区不同药剂拌种防治小麦雪腐、雪霉病的初步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07,44(增刊1):158-160.
[9]苗 笛,代丽婷,张艳菊. 13种杀菌剂对冬小麦雪腐病菌的毒力测定[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6):64-70.
[10]Slininger P J,Shea-Andersh M. Proline-based modulation of 2,4-diacetylphloroglucinol and viable cell yields in cultures of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wild-type and over-producing strains[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5,68(5):630-638.
[11]白玛旺扎. 新型种子包衣剂防治青稞黑穗病效果[J]. 植物医生,2018,31(9):48-50.
[12]马立功. 10.2%福美双·戊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2):41-43.
[13]王秀英,张大惠. 戊唑醇处理玉米种子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2):66-67.
[14]李宏丽,刘永刚. 60 g/L 戊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29-29.
[15]閆佳会. 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2015(9):133-133,136.
[16]王会芳,芮 凯,曾向萍,等. 5种悬浮种衣剂对红麻发芽率影响及对苗期立枯病的防控效果评价[J]. 农药,2018,57(8):599-602.
[17]齐 麟,王昱翔,段一鸣,等. 15%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的制备及性能[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6):82-86.
[18]顾大路,杜小凤,杨文飞,等.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晚播稻套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2):89-92.
[19]陈卫宇,陈传翔,谷 涛,等. 小麦种衣剂及麦田高效除草剂方案筛选[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9):95-98.
[20]邓 松,邓 猛,欧阳光辉,等. 中国种子包衣剂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措施[J]. 湖南农业科学,2007(2):48-49.
[21]冯兆忠,王 静,冯宗炜. 三唑酮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637-1640.
[22]Kataria H R,Verma P R. Efficiency of fungicidal seed treatments against pre-emergence damping off and post-emergence seedling root rot of growth chamber grown canola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AG-2-1 and AG-4[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90,12(4):409-416.
[23]蒋木庚,杨 红,徐 浩,等. 三唑类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光学异构体的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3):97-100.
[24]Buchenauer H,Rhner E. Effect of triadimefon and triadimenol on growth of various plant species as well as on gibberellin content and sterol metabolism in shoots of barley seedlings[J].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1981,15(1):58-70.
[25]郭振飞,潘瑞炽. 三唑酮及其对植物的生理作用[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8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