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设计院,济南250001)
济南轨道交通R3 线一期工程南起龙洞庄站,北至滩头站,沿线经过龙鼎大道、奥体西路、工业北路、济南新东站南北向主轴,总长约21.592 km,设站13 座。论文以其中的孟家庄站为对象,梳理其在创新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内容。
为了保证车站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以车站功能需求为导向,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合理组织设计工作。各车站的建设环境各异,体现在地质、水文、已敷设管线等方面。因此,需根据车站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对待,提高设计方案的针对性。
2)车站规模直接决定工程施工量,并间接影响工程成本投入,在确定规模时应根据现阶段的人流状况预测远期的集散量,遵循弹性设计原则,以满足长期的发展需求。站厅、站台、楼梯、检票口等处均需形成相配套的关系,以免因某个环节服务能力不足而影响车站的整体服务水平。
3)车站的建设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结构形式、功能区划分等方面均要与既有的建(构)筑物相协调,在有限的建设空间内合理布局,使其与周边要素形成共同发展的关系。
创新理念的核心要点在于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地铁车站的综合设计水平,重点考虑如下2 方面的内容。
1)建筑材料。地铁车站实体的建成需得到材料的支持,传统材料虽然满足质量要求,但环保效益甚微。在创新理念的驱动作用下,可引入新型环保材料。根据地铁车站运营环境偏潮湿的特点,应考虑材料的抗腐蚀、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其在运营阶段能正常使用。合理选择塑料等材料,确保无化学物质释放的问题,否则化学物质将逐步扩散至地铁车站所在的地层中,造成持续性的土壤污染,随时间的延长影响地表植被的长势。对此,可引入抗环境干扰能力强且具有可降解特性的新型建材,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建筑风格。以功能实用性为前提,结合地铁车站所在城市的历史底蕴,融入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升华地铁车站的“灵魂”。设计人员不可闭门造车,需将视野扩宽至周边的人文环境中,从中提取极具魅力的人文要素,再结合现代化设计手段来制订功能丰富且富有内涵的建筑方案[1]。但不可过于强调地铁车站自身的格调,其需要与周边乃至城市的主基调相协调,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地下1 层为站厅层,重点设计内容包含分布在中间区域的公共区和分布在两侧的设备管理用房,其中公共区配置拉杆和检票机,由此将该处划分为2 个细分区域,即非付费区和付费区。
付费区两侧设置自动扶梯,中间区域设置T 形楼梯,以便乘客通往2 层。考虑部分老弱病残出行不便的情况,付费区中间设无障碍电梯,以便其能够直接到达站台。进站闸机位置在付费区的中央,出站闸机设在公共区两端,通过此配置方式疏导客流,尽可能避免客流交叉的情况。
地下2 层为站台层,采取岛式站台形式,具体如图1 所示。站台宽度11 m、有效长度120 m,以满足6 节列车编组的运行需求。站台两端设2 组楼扶梯,中间设T 形楼梯,并于中间区域设无障碍电梯,提高乘客通达效率。
图1 岛式站台
4.3.1站厅层
在站厅层功能布置中,设备管理用房位于车站南端,充分利用了风道和出入口围合空间,可减少不必要的车站长度。设备管理用房覆盖范围较广,包含车控室、站长室、站务室、AFC票务室、信号设备房、民用通信设备室、变电所、配电室、交接班室、消防泵房等多类细分功能房间,以推动地铁车站日常运营活动的开展。站厅层北端配套小规模的设备用房,根据功能加以划分,包含配电间、环控电控室、区间通风机房等多类功能房间。
4.3.2站台层
在站台层的公共区域中部设置2 组扶梯和1 部折跑楼梯,以便疏导乘客,使其转移至站厅层付费区。此外,公共区中部设置1 部无障碍楼梯,以满足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具体如图2 所示。两端布设设备管理用房,南端设有封闭楼梯间。
图2 无障碍电梯
4.4.1设计概述
地下车站设计中应充分兼顾电梯的布设问题,具体包含所处位置和数量2 个方面[2]。原则上,若采取岛式站台车站形式,则必须配置1 部或更多的无障碍电梯,除了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外,还可兼作内部使用电梯。位置方面,该电梯应在车站的付费区内,缩短乘客进入其他区域的时间。
4.4.2设计方法
在创新理念建筑设计工作中,应彰显出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需要在车站入口、通道、售票处、检票处、后车门及卫生间处设置提示盲道[3],具体可采用A 级燃烧性能的材料。导盲带一侧的扶手栏杆等配套装置也应当带有盲文标记,同时在声讯提示装置的作用下给予语音提示。
4.5.1车站建筑消防
车站建筑消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按一级耐火等级进行设计。
2)根据车站的总体建设方案,共划分为5 个防火分区和2 个防火单元。其中,站厅公共区和站台层2 部分共同组成一个防火分区。考虑到车站南端设备管理用房规模较大的特点,在该区设置1 部消防专用楼梯,以保证消防人员可从地面快速到达该处,从而缩短中途间隔时间。各防火分区之间应当具有独立性,可设置防火墙,阻断火势向周边分区的蔓延。在设置防火墙时均配置甲级防火门窗。
3)车站公共区规划中,各防烟分区的面积最多为2 000 m2,不宜超过该标准,否则易影响实际防烟效果。防烟分区间通过挡烟垂壁分隔,且在防烟分区与楼扶梯口间也应设置该装置。为确保隔绝的严密性,要求挡眼垂壁的高度需升至结构顶板底。车站装饰装修方面,所选用的材料应具有防火特性,具体需符合现行行业规范。
4)在公共区布设栏杆时,应按特定的间距依次设置疏散门,且较为关键的是出口闸机处,必须在其周边设置该装置。
5)因某些特殊原因而诱发火灾时,车站公共区的扶梯需要有秩序地运行,保证疏散方向的合理性。对于具有紧急疏散功能的自动扶梯,其必须按照一级负荷供电设计,以免因电力供应不稳定而影响扶梯的正常运行。此外,车站各区域均要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共同组成一条完整的疏散通道,以便站内人员快速逃生。
4.5.2防洪防涝设计
地铁车站运营期间还存在洪涝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需做好相关工作。出入口、风亭进出风口下沿等相关开口的设计中均严格控制其标高,使其满足防洪控制高程要求。此外,相较于室外设计地面标高,车站入口平台高度宜高出450 mm,以免雨水进入车站内部,还需配套断水槽,全面阻隔地面雨水,从源头上规避地铁车站的洪涝问题。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并非简单地复制与借鉴,而是需要结合地铁车站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内涵,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满足乘客功能需求为基本前提,来提高地铁车站的人性化水平,通过各功能区以及各类配套装置的协同运行,使乘客享受到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从而促进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