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亚 李素梅
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中关村学院)
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较多,多是从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效果评价、实施策略等方面着手。而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相对较少。裴小琴[1]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提出从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五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但该研究侧重的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如何评价教师教学,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的区分和衔接都没有论述。郭富平[2]主要通过审视美国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美国在线课程的评价原则为:以学生评价为中心、以教师评价为基础、以管理人员评价为参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从而反思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作者主要是针对的纯网络的在线课程评价,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评价。在2018年之后,教育部在我国各高等院校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评价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因为只有基于教师教学的评价数据,才能实现混合式教学和课程的不断改进。翟瑶[3]提出混合式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是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作者又从评价时间、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方面建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学习。郭学品[4]在提出混合式教学评价原则之后,提出从线上学习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评价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对本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为例,主要侧重于构建该校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既有线下的督导与监控,又有线上的监督管理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不仅要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而且要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真正做到以评促学,构建评教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
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是一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为了响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号召,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学校已经先后完成了“3+N”建设,“3”即“1个在线教学综合平台”、“1套混合式教学规章制度”、“1批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以及“N门混合式教学课程”,并分批分期进行课程试点,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行。伴随着“在线教学综合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教师线上课程设计与制作能力的不断增强、学生线上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学校混合式教学上到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平台线上资源种类日渐丰富,不仅有诸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参考资料等基本的课程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种类上不断提升,以自录课程教学视频、教学文档、案例资料等形式呈现。二是移动端APP的开发,使学生更方便、高效的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课程学习。三是课程试题库和考核模块的建设日渐成熟,实现了混合式教学从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以及期末考试的完整的教学流程。
经过近年来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实践,学校混合式教学稳中有进,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课程资源良莠不一
纵使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线上课程数目越多来多,教师的个人能力、教学态度也因人而异,导致不同课程的线上资源在课程结构、教学设计、资源数量和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
2.线上、线下“两张皮”
部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片面的以为只要在“在线教学综合平台”上传了课程资源,就已经完成了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教学”部分。而线下面授课依然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或者仅仅讲授“在线教学综合平台”中没有上传的内容。这种完全求“补集”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容易形成线上、线下“两张皮”,并没有系统的对线上、线下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仅仅实现了形式上的混合式教学。
3.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仅仅是对面授课堂的评价,而面授课堂的评价内容、评价重点等与混合式教学是不一样的。混合式教学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因此对混合式教学的评价要兼顾线上和线下,但同时也不能将线上和线下完全割裂开来,线上、线下“各自为政”的评价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如何设计合理的、适应学校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体系显得十分迫切。
本研究基于上述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其他院校的做法,尝试构建北京市海淀职工大学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并借助学校“在线教学综合平台”完成评价。整个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学督导和学生组成,评价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内容有四个部分: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评价、线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维度和教师维度)、线下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对教师混合式教学质量的评价,其中,前三部分内容由教学督导评价,第四部分内容由学生评价,各部分的权重及计算公式见公式(1)。
通过分别计算四部分评价的得分,按权重加总求和后便可得出总得分。
本部分主要由督导老师检查教师资源建设情况,从教学目标、课程信息、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五个方面评价,详见表1。
表1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评价表(督导用)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依据。既是考察学生学习,也是考察教师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因此,线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评价,由督导老师负责统计、测评。线上教学虽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需要教师及时提醒,科学引导。及时回答学生在论坛的提问和答疑,及时批改学生的主观题作业,并对疑难问题做出点评。从学生视角出发,该项评价主要考量的因素有:学生登录平台平均天数、学生课程行为平均次数、观看视频时长占比、学生人均论坛发帖数和学生作业完成率;从教师视角出发,该项评价主要考量的因素有:教师课程行为天数、教师课程行为总数、教师发帖数、教师回帖数、教师作业评阅率。同时,也制定相应的评分规则,满分为100分。
线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由督导评价,每个学期,督导老师要推门听课,至少每个教师要听一到二节课,然后给出相应的评价,作为最后教师考评的依据,满分为100分。线下课堂教学评价表详见表2。
表2 线下课堂教学评价表(督导用)
这部分评价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组织情况的评价,并突出对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的要求。因此,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并没有刻意将线上、线下教学分开,而是将20个考量混合式教学质量的二级指标融入“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四个一级指标里,满分为100分。学生对教师混合式教学质量的评价表详见表3。
表3 学生对教师混合式教学质量的评价表(学生用)
将上述四部分的评价结果代入公式(1),便可得出某门课程的总评结果。以此类推,所有参加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均适用于此。根据总评结果,按照分值确定评价等级,90-10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一般,60分以下较差。
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分析了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混合式教学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尝试构建适合其发展的多角度、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教学督导和学生两个评价主体,采用线上、线下两种评价方式,从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评价、线上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线下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对教师混合式教学质量的评价四类评价内容,各部分内容按照不同的权重加总求得总得分,得出综合评价等级。该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是一种科学、全面、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推进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培养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教改促师资建设,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同类型成人高校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