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空间演变特征及其治理

2021-04-30 05:20:26黄熙森
关键词:马六甲海峡西非海盗

李 晶,黄熙森,唐 彧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 言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不断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西非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地区,西非几内亚湾因其丰富的石油、渔业等资源在国际上快速发展,其沿岸国家是我国对整个非洲的主要投资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和西非国家正积极推进海上贸易合作,并且形成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近年来,中国与西非国家的进出口规模逐渐扩大并且增幅很大,西非航线的运价持续走高。[1]鉴于海上通道是中国—西非经贸往来的重要渠道,保障海上贸易顺利进行,推动中国—西非海上互通,对促进中非经济协同发展并实现互利共赢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海上通道的安全性一直是中国—西非海上贸易往来的主要问题,其中影响最深的因素是海盗的袭击与掠夺。孙海泳[2]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海上互通的安全风险和防控,提出海盗活动是中非海上互通的重要干扰因素,并且非洲的海盗活动已逐渐从东海岸向西海岸转移。长期以来国际海域海盗袭击频繁的地区主要包括南海、马六甲海峡、亚丁湾、红海、索马里海域、印度洋和西非几内亚湾几大海域,近年来索马里周边海域的海盗活动日益减少,但随着西非航线的需求逐年增长,几内亚湾海盗活动增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南海和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并没有平息。

现有的关于海盗活动的研究方向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海盗活动的表现行为、演变特征、安全预警等多个方面。刘荣元[3]从海盗活动总体入手分析海盗的分类、活动区域等,并从多方面提出应对海盗的措施。Hassan等[4]针对海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研究。Marchione等[5]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世界范围内的海盗袭击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海盗袭击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关联性。李晶等[6]运用空间点模式方法探究索马里海域海盗袭击区域空间演变情况。张聆晔等[7]提出一种海盗袭击事件应急方案选择方法,可以迅速为海盗袭击事件提供可靠的应急预案。孙茂金等[8]结合海盗袭击事件的历史数据特点及事件的形成过程,选取最适合的方法构建海盗袭击事件预警模型。

虽然目前关于海盗活动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缺少对特定海上通道海盗活动的空间演变特征的研究。因此本文探讨2009—2018年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形式,分析10年内通道上危险海域海盗活动特征,进而提出有效策略来应对海盗风险,保障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安全,促进中国和西非国家海上互通深入发展。

二、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概况

中国—西非海上通道以“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好望角—几内亚湾”为关键通道,随着中国与西非之间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西非海上通道的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其中海盗问题正是威胁最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的全球海盗袭击事件统计数据,2009—2018年全球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3261例。表1展示了2009—2018年全球危险海域海盗袭击事件的数量和占比,可以看出曾经全球最危险的索马里海域和亚丁湾的海盗袭击事件正在减少,西非几内亚湾海盗袭击事件日益增多,南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成为全球海盗活动最猖獗的三大海域,同时也是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受海盗威胁最严重的三大海域。因此,本文将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危险海域界定为南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三个海域。2009—2018年三个危险海域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1860例,占全球海盗袭击事件的57%。2018年全球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176例,三个海域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150例,占全球海盗袭击事件的85%。

表1 2009—2018年全球危险海域海盗袭击事件的数量和占比

在三大危险海域中,南海作为中国—西非海上通道贸易运输的起止点,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战略运输生命线,在国际运输中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另外,作为全球重要航道,南海海运贸易频繁,导致海盗有利可图,2009—2018年海盗袭击事件达到756例,占全球海盗袭击事件的23%。马六甲海峡由于宽度狭小,其天然的地理位置不仅仅作为中国—西非海上通道的关键节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全球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自19世纪以来,马六甲海峡就是一个海盗极其猖獗的海域,2015年海盗活动极为频繁,达到144例,占同年全球海盗袭击事件的48%。几内亚湾周边国家是我国重要的进口国,其具有丰富的石油和渔业等资源,但是由于几内亚湾周边国家社会保障、经济发展长期比较落后,导致不法分子寻求海上掠夺的方式谋得利益。几内亚湾也是目前全球海盗活动猖獗的海域,2018年发生海盗袭击事件82例,占同年全球海盗袭击事件的47%。

三、研究方法

(一)海盗活动重心迁移模型

海盗活动重心是衡量海盗活动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采用重心迁移模型计算2009—2018年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危险区域海盗活动的分布重心,并通过其重心迁移的方向描述各海域不同时期海盗活动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特征。各海域海盗活动重心迁移模型如下:

(二)海盗活动空间分布格局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对2009—2018年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危险海域海盗活动分布整体特征进行描述,用来分析各海域之间海盗活动分布的空间差异,并通过Moran’s I统计量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以整个中国—西非海上通道为前提,可以有效地研究危险区域之间海盗活动空间分布情况,分析其总体的空间集聚或离散状态,但不能准确描述出集聚的具体位置。而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可以分析海盗活动在每个危险海域空间分布的差异度,用来识别不同危险海域空间集聚模式。通过LISA集聚指标(又称Local Moran’s I指数)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LISA集聚指标表示了四种空间集聚类型:若I为正,表示海域i与邻近海域的海盗活动集聚性都较高,即高高型(H-H),或者海域i与邻近海域的海盗活动集聚性都较低,即低低型(L-L);若I为负,表示邻近海域的海盗活动的集聚性要低于海域i的集聚性,即高低型(H-L),或者表示邻近海域的海盗活动的集聚性要高于海域i的集聚性,即低高型(L-H)。

四、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空间演变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期为2009—2018年,样本范围为中国—西非海上通道,途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三个海盗频发海域。海盗活动相关数据来源于国际海事组织数据库GISIS系统、国际海事局(IMB)海盗报告中心发布的信息。

(二)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危险海域海盗活动重心分布特征

本研究以2010、2012、2014、2016、2018年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危险海域海盗袭击事件数据为代表,展示各海域海盗活动空间重心变化,分析其空间迁移情况,结果见表2。2010—2012年南海海盗活动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重心向西北方向靠近。随后至2014年南海海盗活动重心向西南靠近马六甲海峡方向移动,同时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重心也逐渐趋向东南靠近新加坡海峡移动,并且新加坡海峡是海上贸易从南海进入马六甲海峡的重要节点,导致2014年马六甲海峡海盗袭击事件逐渐增多,2015年马六甲海峡海盗袭击事件数量达到顶峰,为144例。直到2018年期间随着南海海盗活动重心远离马六甲海峡,并朝着东北方向大幅度迁移,使得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重心趋向稳定并且数量开始下降。另外,2010—2016年位于西非的几内亚湾海盗活动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迁移,并且海盗袭击事件数量平均在50例上下。随后到2018年几内亚湾海盗活动重心向西北靠近尼日利亚方向移动,同时海盗袭击事件达到最高82例,海盗活动重心总体并无太大变化。

表2 不同时期各海域海盗活动重心移动方向

(三)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1.总体特征

2009—2018年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每年的海盗袭击事件数量的Moran’s I指数结果均为负值,表示危险区域海盗活动呈现空间负相关性,即海盗活动存在较高或者较低的离散现象。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9年Moran’s I指数绝对值较大,表示危险海域海盗活动存在强离散性。2010—2011年Moran’s I指数绝对值大幅度减少,表示危险海域海盗活动的离散性持续降低。2012年Moran’s I指数绝对值又大幅度增加,表明危险海域海盗活动的离散性加剧,并且2013—2014年又恢复到2010—2011年的弱离散格局。随后2015—2018年Moran’s I指数绝对值大幅度增加,并且趋于稳定,表明2015年之后危险海域海盗活动强离散性趋于稳定。因样本量有限,部分年份的Moran’s I指数显著性不是特别高。

表3 2009—2018年海盗袭击事件数量的Moran’s I值及检验结果

2.局部特征

全局空间自相关描述了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空间分布的整体关联性,为进一步探究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危险区域海盗活动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本文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对每个危险海域的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危险海域海盗袭击事件数量的空间集聚结果见表4。

表4 2009—2018年海盗袭击事件数量的LISA集聚结果

由LISA集聚结果来看,主要显示为高低型(H-L集聚)和低高型(L-H集聚)。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2009—2013年H-L集聚海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和几内亚湾,L-H集聚海域主要集中在马六甲海峡。主要原因在于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之间加强维护海峡安全方面的合作,建立应对马六甲海峡的机制,从而有效地抑制住马六甲海峡的海盗活动集聚状态。其次,由于几内亚湾资源丰富,海上贸易不断增多,并且周边国家政局不稳,军事力量薄弱,导致几内亚湾海盗大量集聚。2014—2015年,H-L集聚海域转变为马六甲海峡,原因在于2014年位于南海的海盗向马六甲海峡大量集聚,持续到2015年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数量达到顶峰,同时在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后,海盗抢劫石油获利甚微,导致2014—2015年几内亚湾海盗有所缓和。2016—2018年,H-L集聚海域重新集中在南海与几内亚湾,L-H集聚海域集中在马六甲海峡,原因在于几内亚湾海盗改变掠夺方式,由劫持油船逐步向劫持各种船舶和绑架船员勒索赎金转变,并且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五、研究结论和治理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海盗活动空间分布来看,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主要集中在南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三个危险海域。从各危险海域海盗活动重心变化来看,南海海盗活动以东北方向移动为主,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以西北和东南方向移动为主,几内亚湾海盗活动以东南方向移动为主。从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分布格局来看,10年内通道上海盗活动总体呈现离散现象,2009—2011年和2012—2014年两个时间段表现出离散性降低,2015—2018年总体离散性加剧并趋于稳定,同时,局部特征体现了各海域海盗活动H-L集聚和L-H集聚两种集聚特征,且表明通道上海盗活动具有流动性。

(二)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问题的治理

根据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危险海域的海盗活动形势,为保障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安全,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的治理应根据海盗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划分各危险海域:南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首先,对三个海域周边经济落后、社会保障不足的国家要进行物资和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确保各国有能力抵抗海盗袭击;其次,针对海盗活动变化趋势,加强对各海域重点区域的打击力度,避免海盗活动范围增大;最后,各国之间要加强法律和军事上的合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打击海盗,保障中国—西非海上贸易通道建设的安全性。具体治理建议如下。

(1)加大南海海域合作治理力度。虽然近年来南海海域海盗袭击事件逐渐减少,但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家沿海仍然有海盗活动。由于南海海域的领土主权争议久悬不决,导致该地区打击海盗过程更加复杂,并且海盗活动有向东北方向大幅度移动的趋势。在此情况下,越南和菲律宾应做好防范和打击海盗活动的措施,确立沿海国义务。同时我国应加大南海执法力度,并与南海周边国家以及区域外国家积极合作,加强海上巡逻,提高区域信息安全共享能力,有效遏制南海海盗活动,确保海上通道安全。

(2)积极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马六甲海峡是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最重要的节点,其所在海域是沿岸国家的领海。在各国相互配合治理下,海峡内海盗袭击事件大幅度减少,但同时海盗活动逐渐向新加坡海峡靠拢。鉴于海峡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海峡主权的敏感性以及海盗活动的趋势,我国应加强海峡安全合作,与海峡沿岸国家相互配合治理,加大对新加坡海峡海盗活动的打击力度,帮助沿岸贫困国家建设海洋基础设施,为我国与西非海上贸易提供良好的运输环境。

(3)确保西非几内亚湾海上安全。几内亚湾海盗活动严重影响了中国—西非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尤其是随着国际上加大索马里附近海域海盗活动治理力度,近年来西非几内亚湾海盗袭击事件日益增多。由于尼日利亚国内安全形势较为复杂,社会问题突出,并且石油产量丰富,导致海盗活动逐渐向尼日利亚靠拢。基于几内亚湾的严峻局势,建议协调国际组织加强几内亚湾周边国家的反海盗合作,在海盗频发地区建立防海盗设施,增加海上巡逻力量,并且各国海军应联合打击海盗。此外,我国可以通过对西非贫困国家海上基础设施加以援助,提升该区域打击海盗能力,遏制几内亚湾海盗活动趋势,进而保障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安全,促进我国与西非贸易活动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马六甲海峡西非海盗
西非热恋
睿士(2022年7期)2022-07-15 09:31:41
马六甲海峡的风
散文诗世界(2022年5期)2022-05-23 17:40:28
16世纪的沉船,诉说着500年前西非大象的生活
科学大众(2021年8期)2021-07-20 07:39:20
海盗
小太阳画报(2020年8期)2020-10-15 01:35:45
“海盗”变身暴走狂
学生天地(2020年7期)2020-08-25 09:00:52
我才不想当海盗
西非深水浊积复合水道储层连通模式表征
开辟第二条南海西南出海通道的必要性分析
智富时代(2017年3期)2017-04-02 20:31:04
关于海盗,你知道多少
学生天地(2016年26期)2016-06-15 20:29:39
无国界医生组织援助西非三国抗埃行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