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锋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蓬叶小学,广西 柳州 545508)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也是一种回归学习本质的学习。深度学习的状态是丰富的,有主动学习样态、反思学习样态、批判学习样态、创新学习样态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抵达深度学习的新样态?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化和问题。但是学生浅层学习到的内容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这也会让学生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会感觉特别迷茫。而深度学习就是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地分析和加工,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到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中来,这也会帮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新掌握的知识。
浅层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和模仿,这个过程就比较枯燥。在学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比较孤立,缺少创新和批判的精神,这也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深度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之后,他们往往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很有帮助的。
采用深度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化,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只是按照教材的布局来对学生进行按次序的授课,教师还需要深入地去研究教材,进行知识的整合,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实用的数学基础原理。
比如在学习乘法时,教师一般会让学生按照顺序去背诵乘法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感,并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并不了解乘法口诀表的具体特点和规律,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小故事来引入乘法,让学生对这一运算方式产生兴趣,接着再为学生详细地分析乘法口诀表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乘法运算的规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死板地背诵固定概念,而是结合教师所讲解的算法规律进行分析,在记忆口诀时从乘法运算的特点入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深度学习主要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情境里,通过自主分析以及合作探究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接触概念,还需要为学生打造具体化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够学会去解决一些数学难题,强化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应用。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的观察,在真实的场景下理解面积计算方式。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观察不同的花坛,然后让学生随机地选择两个不同的花坛,然后让其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在抛出了这一问题之后,学生会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如果自己凭借肉眼来进行观察,无法保证数据的精准度,所以这时候学生就需要通过相应的面积计算,从而顺利地求出花坛大小。在这一实际的问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选择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足球来测量面积大小,学生在两个花坛里面分别放大小相同的篮球,看看哪个花坛里面放置的篮球数量多,从而判断花坛的大小。
能力数学是一门灵活的学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如以往一些教师习惯在课堂上直接展示一个例题,然后带领学生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条件。在分析之后为学生列出具体的解题步骤,让学生学习固定的解题常规套路。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设置一些教学思辨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例题分析模式,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一底为15cm,高为14cm 的直角三角形中,存在一部分阴影,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见图1)。在解决这一题目时,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条件,这时候学生发现阴影部分是三角形,所以自己只需要求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套用公式即可。
在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继续设置另外一道求阴影部分面积的例题(见图2),在这一道题目中,学生发现阴影部分面积无法直接进行计算,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其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自己可以先求出总面积,然后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最后求得阴影部分面积。
通过这类数学题目的设置,让学生可以不断地转换解题角度,寻求解题的最优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在遇到数学问题时不再是墨守成规,而是另辟蹊径,找到更加有效的解题方法。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就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中心,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可以独立地解决问题,反馈和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