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应用连朴饮加减方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4-24 09:06:46
黑龙江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胃脘流性胆汁

张 袭

河南省职工医院药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0

胆汁反流性胃炎好发于胃切除术后以及幽门功能不全者,此类患者常伴有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反酸以及烧灼感等症状[1-2]。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此类病证方案单一,疗效不甚理想,且症状顽固、容易反复,对于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3]。因此,本文将探究连朴饮加减方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中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南省职工医院接受治疗的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69±6.47)岁,平均病程(3.14±0.82)年;观察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平均(45.97±6.16)岁,平均病程(3.78±0.67)年。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4]:(1)正常进食后多次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感;(2)上腹痛或伴有灼烧感;(3)早饱感,难以正常进食。

1.2.2 中医:符合脾胃湿热证分型标准[5]: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次症为舌苔黄厚,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脉滑。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2)年龄>18岁;(3)三个月内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

1.4 排除标准

(1)恶性肿瘤;(2)精神疾病患;(3)有药物禁忌证。

1.5 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65588,规格:20 mg×14粒)20 mg,2次/日,莫沙必利(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31110,规格:5 mg×20片)5 mg,3次/日,每日三餐前口服。

观察组行连朴饮加减治疗,厚朴、半夏、石菖蒲、炒枳实、白芍各10 g,黄连5 g,山栀6 g,蒲公英、天花粉、白及1、乌贼骨各15 g。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在连朴饮方中加减药物,胃脘灼痛者加延胡索10 g,九香虫10 g;口苦泛酸者加吴茱萸2 g,煅瓦楞15 g;大便干结、小便赤黄者加生大黄8 g,车前子10 g,鲜芦根30 g;脾胃虚弱者加茯苓10 g,白术10 g,淮山药15 g,每日一剂,取汁200 ml,早、午餐后温服。两组均治疗6周。

1.6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疗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脾胃湿热中医症状积分,包括胃脘疼痛、纳呆以及口苦3个维度,各维度0~3分,总分9分,评分越低,患者中医症状越轻[6]。(3)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疗效判定[7]:以疗效指数值作为评价指标,>95%(痊愈);70%~95%(显效);在30%~70%范围内(有效);<30%为无效。

1.7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总效率为87.8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2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症状积分

两组治疗前的脾胃湿热各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脘疼痛、纳呆、口苦以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脾胃湿热症状积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脾胃湿热症状积分比较(±s)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 P<0.05

组别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P胃脘疼痛治疗前2.52±0.41 2.41±0.45 1.157 0.251治疗后1.42±0.33a 1.99±0.52a 5.926 0.000纳呆治疗前2.00±0.65 2.04±0.47 0.319 0.750治疗后1.01±0.57a 1.58±0.36a 5.414 0.000口苦治疗前2.54±0.26 2.48±0.39 0.820 0.415治疗后0.94±0.25a 1.62±0.52a 1.546 0.000总分治疗前7.06±1.58 6.93±1.74 0.354 0.724治疗后3.37±1.11a 5.19±1.20a 7.129 0.000

2.3 症状恢复时间

观察组患者食物反流症状以及胃脘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症状恢复情况(±s) d

表3 两组患者各症状恢复情况(±s) d

组别观察组(n=41)对照组(n=41)tP食物反流症状消失时间19.45±2.36 24.86±3.14 8.819 0.000胃脘疼痛消失时间10.47±3.15 14.69±4.20 5.147 0.000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在胃炎中占比12.8%[8],该病多发生于幽门括约肌失调的患者中,大概率与患者既往接受过相关减低或者破坏幽门功能的手术,致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部,引发氢离子(H+)反渗入上皮细胞内,出现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烂,甚至溃疡,且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手段[9]。《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泻则苦,胃气逆则呕苦”,指出了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在胃,因在胆,与脾胃密切相关[10]。脾主升清,胃主和降,二者均属中土,而湿为土之气,湿土之气同类相感,故湿邪易侵袭脾胃,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湿浊同时在体内蕴结,气机调运失常阻滞,郁久化热而成本病。清代王孟英的《霍乱论》最早提出连朴饮这一概念,起初是治疗当时较为肆虐的霍乱,具有清热化湿之功,在民间广受推崇且效果明显。

本研究将连朴饮加减治疗应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中,以厚朴、黄连为君药,厚朴健胃消食,下气宽中,燥湿消痰;黄连清热解毒,适用于肠胃湿热人群。现代药理研究指出,黄连具有抗感染、舒张平滑肌、保护胃黏膜以及镇吐、促进大鼠胃溃疡愈合等作用[11],厚朴具有增强胃底平滑肌的运动、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的特性。另加以栀子清热利湿,芦根清热和胃,石菖蒲芳香化浊,枳实、半夏行气降逆止呕,促进胃肠蠕动,白及、乌贼骨抑酸并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12]。黄连、栀子苦寒,厚朴、半夏辛温,苦者沉降通泻,辛者开散宣通,使清阳上升,独阴下降,胃气的充,脾运得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功。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胃脘疼痛、纳呆、口苦各中医症状积分以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食物反流症状以及胃脘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提示连朴饮可有效地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

综上所述,将连朴饮加减方应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胃脘流性胆汁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28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
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10:49:51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