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税法课程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很多相关专业中,也以必修或选修的方式开设。随着国家税收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国家对企业税收管理的不断加强,企业对涉税业务的重视更加显著,相关专业对税法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如何提高学生对我国税收政策的理解与正确运用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更加胜任于企业的能力需要,是税法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课题。
税法知识是经管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虽然不同专业对税法知识学习要求不同,但都会为学生开设税收类课程。随着我国税法政策的不断修订完善,国家对纳税人纳税行为的规范更加严格,学校应注重税法类课程的建设。
与税法相关的课程在不同院校有不同设置,但基本包括:《税法(或中国税制)》《税收筹划》《税务会计》《税收实务》《纳税申报》。税法相关课程与财会类课程关系比较紧密,授课时,学生要有《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基础,理解企业的基本财务运作知识,课程内容也是《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中的重要指标。
在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课上,教师在讲解分析数据涉及税收内容时,大多会强调“本题不考虑税收政策”,但处理实际业务时很难不考虑税收政策。这就要求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税法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相关性,重视税法类课程的设置。
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应聘企业财务岗位或相关岗位,在笔试或面试时,多数会被问及税收知识,且涉及税收知识的面较广,可以看出,企业对涉税财务人员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从就业的角度说,税法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占据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多数经管类专业能够正确认识税法类课程的重要性,课程设置时做了重点设计,但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税法类课程设置存在内容重复、体系不健全问题,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税法类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
我国现行税法,以1994年税制改革为基础框架,此后近30年时间中,进行了多次多税种的改革;其中所得税两税合一和营改增为重大改革,不仅是税种改革,而且内容变化也较大。其他税种的改革同样频繁。截止到目前,我国的税制改革仍在进行,改革的走向会对我国整体税制框架造成影响。
税制改革中变化的内容,是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影响将最新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原因
税收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一或大二开设,后期实训课程课时有限,对税收改革内容只能简单介绍。而且由于税收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跨几个学期,原有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训课中复习,更加压缩新知识的学习时间[1]。
2.教材落后于政策变化
教材编写、出版有一定的周期。目前各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税法类教材中,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最接近我国税收政策的改革,但其内容还是落后于税收改革的步伐。在教学中,虽然教师可以利用媒介把最新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但传统教与学还是以教材为主。
3.税收政策变化频繁
近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税收政策的变化都比较频繁。我国每年都会出台若干税收改革条例,涉及各个领域的税种。重点的、影响全局的如营改增改革;局部的、涉及个别行业的如资源税。这些频繁的且涉及各行各业的税制改革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落实。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学校培养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胜任今后的工作。这个目标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是否一致,将影响毕业生能否正常就业[2]。
在培养技能应用型目标模式下,多数学生对税法类课程的学习情况有以下几种:首先,理论部分掌握不扎实。过度强调应用性,忽视理论学习,结果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理解不透,导致理解应变能力欠缺。其次,实训课程强调简单的动手能力,对问题解决的前后期思考较少。最后,即使能够紧跟国家政策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但这些新知识在工作时还是会发生变化。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变化都讲到。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变化有时远远快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变化,未来企业对财务人员技能需求应该是在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上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一些要求员工有动手能力的财务工作岗位,将来会被计算机取代,如凭证的填写、录入、审核等工作,企业会更需要财务人员去分析财务数据,更关注如何合理纳税、合理避税、降低税收筹划风险等。
学校培养学生实操能力,而企业未来需要的是更高级的、具有分析能力的人员,二者的不配套,会导致学生所学无用,而企业所需难求。
本科四年中,我国的税收政策会发生很多的变化,近几年我国税收法规变化尤其频繁。学校在税法类课程设置中要考虑到时间的因素,合理安排税法类课程。应在财税经管类学生本科四年不同时间段安排不同侧重点的税法类课程。
“理论+实训+岗培”模式,是比较理想的税法类课程构建模式,部分院校由于各种原因还无法达到这种模式。传统税法类课程设置中,对相关课程如《税法》《纳税会计》《纳税筹划》等进行了有侧重点的规划,做到了知识点不重复,讲授内容有关联即可,而学生需要自己梳理,很难形成完整的企业涉税业务处理框架。“理论+实训+岗培”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企业涉税业务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学习与训练。
税法类课程“理论+实训+岗培”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充分利用网络条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
1.重视理论教学
税法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税收概念、税收特点、征税原则、纳税会计方法、税收筹划原则、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方法等,这些理论知识是对税收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20世纪的课程设置,财会专业与财政专业都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近几年,在财会专业更强调应用性,逐渐降低了对理论内容的重视。
图1 税法类课程“理论+实训+岗培”体系设计
通过几届学生学习情况的比较发现,重视理论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但在就业后能够更快地完成对新知识的领悟和运用;而强调应用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掌握操作方法,但在就业后,政策变化时适应性较差(个别学习能力较强学生除外),主要表现在无法深入理解政策变化的原因、影响,无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职业发展能力不足。
高校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提高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可以根据“主体—主导”教学模式理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学习环境,课前要分析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确定学习起点。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策略,让学生主动学习。注意学时安排,税法课程如安排48学时,理论部分应保证36学时。课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对理论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起到主导作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能够更加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供保证。
2.灵活开展实训练习
实训课程包括课程中的章节实训练习和综合涉税业务实训练习。实训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技能;二是熟悉我国税收办理程序,理解并会运用国家政策解决问题。
章节实训练习要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在理论课程讲解完成后设计实训项目。主要形式为各税种应纳税额计算的练习或各税种会计处理、筹划的练习。传统做法是学习一章练习一章,这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实训练习时,我们不能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保留必要的章节练习时间,在保证理论内容讲解学时的基础上,灵活开展章节实训练习[3]。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实训练习应突出知识点,做好新旧政策的比较,并与国内外环境相结合讲解新政策。
综合涉税业务实训是财会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前或税法类课程基本讲完后开展的一项专业训练。实训的方式,可以采用教学软件进行填制报表后纳税申报练习;也可以是教师组织案例,学生根据案例信息手工完成报表填制后,虚拟纳税申报程序的练习,学时在18—36之间。目前,采用哪一种实训方式,教学效果都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当、教师讲授方式不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等。综合实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采用灵活方式开展实训练习。
开展实训练习的方式可由学期开设的税法类课程性质决定,如税法课程主要以应纳税额计算练习为主,可开展课上练习案例题,课下情景案例搜集、分组互审等方式;纳税筹划课程主要练习筹划方案的设计。由于学生很难独立设计可行性案例,因此应分组分工练习,还可以案例设计互评等。实训的原则是保证实训的可行、保证学生的参与、做到学中有思考[4]。
3.借助软件和网络进行岗培
企业直接涉及税法的工作岗位目前主要有税务会计、办税员、纳税筹划员,还有一些岗位在工作中会涉及一些税法知识,但不涉及税法的应用,如企业劳资部门。
财会经管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训课程中,都独立完成了这些岗位的学习任务,但对这些岗位之间及这些岗位与其他岗位之间的关系、信息传递与获得的途径并不清楚,这就需要参加岗位综合培训。
这些岗位大多数属于企业的关键岗位,学生很难进入其中得到锻炼,尤其很难得到全岗位锻炼。这就要求高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前对涉税岗位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尽量让学生熟悉各岗位之间的勾稽关系。岗培之前,学生应熟练掌握税法理论知识和各税种的基本管理规定,以便在岗培中重点练习不同岗位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信息沟通。
高校独立建立这样的平台较难,可利用已开发的软件,并结合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互动,分组分岗位进行情景练习。院校使用这些软件应了解:一是软件开发的精细度,选择好软件;二是教师对岗位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师资培训;三是学生对培训的认可度,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能完全依赖软件;四是培训的目标,即明确以思维训练为主,实操训练为辅。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同类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的关系,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阶段性实训与实践练习结合,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实训+岗培”课程体系,采用混合式教学、互联网平台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