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400)刘海燕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成年人失能的首位病因[1],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给社会或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早期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减少或延缓脑卒中的发生。为了解北京市怀柔区农村地区脑卒中患病及危险因素现状,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怀柔镇2018年家医签约服务居民进行体检,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1 对象 将怀柔镇(下辖18个自然村)2019年家医签约服务居民体检结果中,50岁及以上户籍居民作为统计对象,共1965人。
1.2 方法
1.2.1 统计方法 将居民家医签约健康体检表上的项目逐项统计,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运动活动、健康状况;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颈动脉彩超及血液生化等。
1.2.2 质量控制 负责统计的3名慢病管理人员之前均接受过怀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统一培训。在统计中,1人负责计数,1人负责核对,1人负责逻辑关系校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2.3 诊断标准 脑卒中患者经二甲级医院CT检查确诊;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级标准参考《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手册-高血压管理分册》[2]:即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物,虽然血压低于140/90mmHg亦为高血压。肥胖: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3],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BMI在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脑卒中高危人群确定[4]:符合下面1项即可列入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心脏病、肥胖、吸烟、久坐生活方式、颈动脉供血狭窄、血液高凝状态、脑卒中家族史及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人群。
1.2.4 脑卒中单因素分组 将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心脏病、肥胖、颈动脉供血狭窄、脑卒中家族史分别作为单独因素,统计单因素下暴露与非暴露人群脑卒中发病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描述性资料使用百分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方法。
2.1 一般情况 1965名统计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男性849人,女1116人,最小年龄49.66岁,最大年龄88.69岁,平均年龄(61.61±8.7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见附表1)。
2.2 脑卒中患病率患病情况 1965名统计对象中,脑卒中患者285人,患病率为14.5%,其中男性患者148人,患病率17.4%,女性患者137人,患病率12.3%,男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18,P<0.01)。
附表1 筛查人群基本情况
附表2 脑卒中患病的单因素分析
2.3 脑卒中患病年龄分布情况 50~59岁年龄组患病人数为78人,患病率为7.6%;60~69岁年龄组患病人数为106人,患病率为19.5%;70岁及以上年龄组患病人数为101人,患病率为25.2%;不同年龄组之间脑卒中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x2=83.81,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患病率逐渐增加。
2.4 脑卒中患病的单因素分析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颈动脉狭窄暴露组与非暴露组脑卒中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附表2。
3.1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和病残率高的特点。新近资料表明,我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初显成效,脑卒中人口标化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5]。我国每年新增加约150万脑卒中患者,有700万以上的人得过脑卒中,约有75%的幸存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6]。北京市2009年死因统计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已经占全部死亡的22.57%,死亡率达到133.44/10万,几乎每4例死亡中就有1人可归因于脑卒中[7]。北京市50~79岁人群脑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9.3%(男性11.5%,女性8.1%),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郊区人群高于城区[8]。本次统计资料中,5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达到了14.5%,明显高于北京年龄段标化患病率,主要原因与辖区居民相关高危因素人群多有直接关系。资料中脑卒中发病率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本市研究结果相同。
3.2 有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心脏病、肥胖、吸烟、久坐生活方式、脑动脉供血狭窄、血液高凝状态、脑卒中家族史及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人群为脑卒中高危人群。本次资料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颈动脉狭窄人群与脑卒中患病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对已经形成且不能改变的因素,应做到定期进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因不良生活习惯等造成的可以改变的因素,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减少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9]。
总之,在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规范化综合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导作用,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引导社区居民摒弃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知晓率,加强锻炼,积极调控血糖、血脂、血压等,以减少脑卒中发生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及病死率[10],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