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与“未读完”

2021-04-19 21:03:02韩浩月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冲动本能读后感

韩浩月

读了二三十年的书,突然不会读书了?这是我之前的一个困惑。不会读书主要体现在:不知道读什么书才好;拿起书却读不进去;读着读着在沙发上睡着了;读完之后不知道书里写了什么……

原来,不是不会读书,是不爱读书了。这多可怕。想起以前爱读书的少年時光,买着读,图书馆里借着读,小书摊上租来读,朋友之间交换读,每每一本书拿到手,其他的事情都靠后站,先把书读完再说。

对于过去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感觉记忆犹新——那是满满的充实,是幸福中带着一点惆怅,是对未来充满向往与信心……这种感觉的形成,是因为爱书,更是因为相信书里写的道理。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书读着读着,越来越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怀疑一切。

读书,是需要有一种信念的,这种信念,具体说来,还是那两个字——相信。相信绝大多数的问题可以从书里找到答案;相信阅读是生活中难得的快乐;相信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转变。这种相信,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生命内部不会熄灭的冲动,缺少了这种冲动,生活会乏味,生命会苍白。

疫情发生的近一年来,从开始的恐慌、浮躁,到后来的淡定、安静,无所事事的日子里,有漫长的时间可以去思考一些事情,觉得这些被疫情强行按下暂停键的日子,仿佛把人又拽回到过去某个时间段——大脑空白,情绪平稳,可以有空间填补进更多的信息、有用的信息。

于是,开始读书,踏踏实实地读,认认真真地读,虽然不像少年时代那样如饥似渴地读,但总算抓起一本书,可以读得进去了。

家里是不缺书的。书桌上摞着满满的一摞,沙发旁堆着新买来的一堆,书柜里还有不少没拆封的新书,客厅的几个角落,也能找到没读过的书。那就随手拿到哪本读哪本好了。

电视、电脑、手机,这霸占现代人最多时间的三种电器,重要程度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书。我发现,当人脱离了屏幕的控制,注意力重新被书本吸引的时候,整个人很快会发生变化,久违的那种充实感、愉悦感、自信心又回来了,这让人觉得兴奋,如同小病初愈的人,再次走进微风吹拂、温度怡人的田野里那样,想奔跑,想呼喊,哪怕没跑起来、没喊出声,心里也是不一样的。

当读书重新成为一种习惯之后,才觉得,读书是不需要学习的,读书是一种本能,一种类似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的本能,早晨醒来想读,晚上躺在床上想读,去咖啡馆想带上一本书,坐在马桶上也想翻几页,这样的习惯或者说依赖,真的好极了。

读书的同时,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下读后感。读后感分为两种,一种是“读完”,对读完整本的书,找到它最有可读性的理由,写出作者最想表达的重点,并简短地告诉网友,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读后会有什么收获。

另外一种是“未读完”。这类书占比还是少的,大约读五本,会有一本读不下去而放弃。读不完的书,其实也很有意思,我打算写一组文章,栏目名称就叫作“未读完”,从个人喜好的角度,去写写这本书为什么读不进去的理由,书可能是好的,只是不对我的胃口而已,或许,书根本就是差的,别的读者也不见得能把它读完。想必,“未读完”会比“读完”更能引起共鸣。

冬天来临,生活秩序恢复如常。

我有一点点担心,担心这重新养成的读书习惯又会因为忙碌再次消失。但起码目前,读书的兴趣还很浓厚,所以要珍惜。不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热爱读书的热情,当这种热情来了,要尽量延续它,别让它变冷,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书本被再次放下之后,又能捡起来。

摘自《新民晚报》2020年11月25日

猜你喜欢
冲动本能读后感
结婚是需要一点冲动的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儿童时代(2022年2期)2022-04-19 11:13:18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4
“冲动”不是真担当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2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20
逆本能
文苑(2020年9期)2020-09-22 02:33:24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12
吉米问答秀
天天爱科学(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