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 周鸿飞
脑梗死为临床上的高发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家庭[1]。目前西药药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并不显著,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逐渐的应用到脑梗死的治疗中,本文采取活血化瘀法中药汤剂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三科治疗的60 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55.0~76.5 岁;平均年龄(65.70±3.95)岁。试验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54.7~75.9 岁,平均年龄(64.90±3.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诊断明确,经磁共振成像、CT 等确诊明确;均于发病5 d 内,出现口眼歪斜、肢体麻木、乏力及言语不利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脑外伤、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合并癫痫的患者;肿瘤、血液病以及非脑血管疾病诱因导致的脑梗死;生命体征不稳定,不愿意参加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药和脑保护药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活血化瘀方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组方:黄芪20 g、白术20 g、丹参20 g、当归20 g、川芎20 g、赤芍20 g、桃仁20 g、红花20 g、地龙20 g,甘草20 g。随症加减,睡眠障碍加柏子仁20 g,酸枣仁20 g;以上用水煎服,口服2 次/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认知、神经、生活功能评分,采用Loewenstein 认识功能评定表(LOTCA)评定认知功能、采用《中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评定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包括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红细胞压积。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Vmax、Vmin、Vmean及Qmean。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疗效判定标准:治愈:NIHSS 评分降低≥90%,患者生活可以自理;有效:治疗后NIHSS 评分降低18%~89%;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NIHSS 评分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认识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对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Vmax、Vmin、Vmean及Qmean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n(%)]
脑梗死是临床高发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多数患者会遗留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对患者的家庭及社会生活能力也带来严重影响[2,3]。如何治疗脑梗死已经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病归于中医“中风”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气虚导致血液运行无力,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是导致瘀血形成的主要的原因,瘀血阻于脑脉,而发中风。本文采取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对患者进行治疗,方中黄芪、白术为补气之药,气血旺盛则血液运行有力,祛瘀而不伤正;方中党参可以大补元气,并且滋阴,起到补气滋阴的作用,与黄芪相须为用,治疗效果加倍;丹参活血化瘀,当归补血活血,川芎养血活血,以上药物合用可作用于脏腑脉道,做到脉可生可复的作用,并且川芎性辛温,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起到行气的作用,为“血中之气药”;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桃仁活血袪瘀,润肠通便;红花活血通经,袪瘀止痛;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平喘,以上药物合用起到活血祛瘀通络之功。并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不仅可以降血压还可以调节血糖,抑制红细胞聚集,起到促进血管内皮再生的作用,并且可以降低血粘度,对血栓形成有抑制的作用,并且可以保护心脏,对抗自由基,对免疫力也有调节作用;白术可以扩张血管,改善机体的功氧,改善全身的营养状态[4]。川芎中含有的川芎嗪,可以降低血管阻力,扩张血管,让脑和肢体的血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川芎中有少量的挥发油,抑制动物大脑的活动,起到兴奋大脑中枢的作用[5]。芍药苷为赤芍中的主要物质,可以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抑制血栓形成[6]。并且减低血浆过氧化脂质,减小动脉斑块面积,改善微循环,提高耐缺氧的能力。桃仁中的提取物可以增加脑血管的流量,将血管阻力降低,可以有效的改善血液动力学,地有龙抗凝作用显著,有研究显示,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粘稠度,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红花主含红花醌苷、新红花苷等,具有抗血小板、改善纤溶、降低血脂、抗疲劳、微激动心脏、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和心肌营养血流量、保护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7]。红花糖苷能显著提高耐缺氧能力,保护血液缺氧性脑病。丹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增强免疫力、镇静、抗惊厥、改善记忆、改善微循环、提高脑耐缺氧能力、改善细胞缺氧引起的代谢紊乱等作用[8]。据相关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发生紊乱,脑血管中血液阻力会明显降低,导致脑组织出现缺氧状态,从而发生脑功能障碍以及神经损伤[9,10]。本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液粘稠度。试验组患者治疗后Vmax、Vmin、Vmean及Qmean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脑循环的动力学指标与脑梗死的病情发展情况关系密切。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具有一定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恢复及生活质量,因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的关键。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认识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神经原的修复非常重要,因此本文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对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进行评判,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取活血化瘀法中药汤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