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泽宇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2488)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天津蓟县独乐寺为例,建于辽代的雄伟建筑独乐寺,继承了唐代雄浑壮美的艺术风格,斗拱硕大,出檐深远。这个时代的斗拱建造,在美观的基础上,兼顾实用这一概念。殿内之所以可以采用三层楼阁等的复杂结构,首先都要依托于这层层承压的斗拱支撑起着庞大的建筑。而到了清代,斗拱的风格为密集、繁多,已经退化为了美观的装饰物,由此不难理解,当清代的僧人进入独乐寺,看到观音阁深远的出檐,不仅害怕屋檐坍塌,而加上了铁柱来支撑——因为时代改变了,斗拱的文化意义改变了,他们不得不加上铁柱,以防屋檐坍塌。
就我们看过的两座塔来看,朝代也赋予了塔式不同的呈现形式。蓟县的辽代白塔,平面八角形,塔下部为中国传统塔式的密檐塔,上部类似印度塔中的窣堵坡,二者相结合,有着佛教汉化的意味;而建于元朝的妙应寺白塔,是一座藏传佛教的佛塔,其修造者也是来自异域的阿尼哥。蓟县白塔,妙应寺白塔,虽是“师出同门”的佛教塔,但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演化出多种形态,不同的朝代背景对于佛教信仰也有不同的诠释,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在佛塔上就有明显的体现。
时代的飓风唤醒了文化的萌发。中国的封建思想有时候看来并非坏事:后代的文化要推翻前朝,因此文化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呈现形式。这种变革促进了多元的产生,文化得以以多样性的方式留存。
当然对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河北易县的清东陵,是样式雷的作品,其精确的风水定位、恢弘的气势、森严的等级制度,似乎都在重塑着清王朝那曾经的光辉。清东陵的建筑重点,我想是呈现一种气势,一种庄严肃穆。建筑空间格局的宏大,格调的庄重,都彰显着皇家陵墓的气派与庄严,而其内部大量采用的藏传佛教元素,也在通过建筑上的装饰物诉说着这个王朝的信仰世界;而同样是清代建筑,在北京的国子监,则是另外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绿树,林立的碑刻,都在彰显这个地方的文化气息,巨大的龟趺上承载起一段段金榜题名的佳话。整个国子监,塑造的是一种文化氛围,而其核心概念也是“儒”的概念。同为清代建筑,出于建筑应用功能的不同考虑,清东陵和国子监的建筑定位、建筑特色就已有了差别,这些差别就构成了一种多样性。中国的建筑,虽然历朝历代风格各异,但其脉络融会贯通。整个建筑的发展,是糅合了各种多样,包容了各种风格而成。兼容并蓄,风格各异。在这一点上,不应该夸大某一部分,而应该辩证的、完整的看待这个整体。
而文化不仅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同一个时间段、同一个地点里,文化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古至今,文化一直是从平民百姓,到皇宫贵族,都有权利享有的事情。而皇室的文化与民间文化,就有着一些差异存在。
山西省繁峙县公主寺,原是北魏孝文帝第四公主所创建,是名副其实的“皇室建筑”。其中的壁画、塑像,曹衣出水,沥粉贴金,整体艺术水平极高。而公主寺内,有东西二配殿,均为土地庙,为清代民间后建,代表着民间的土地信仰,是百姓对于土地丰收的祈盼;在土地上配殿旁边有两个戏台,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这里一直是民间戏曲艺术的承载之地。在临公主寺不远,山坡上的建于元代的龙王庙,其内同样布满壁画,壁画上内容为劝人向善的民俗画,虽然绘画材质、可以窥见到元明时期平民百姓的艺术世界。从皇宫到民间的艺术都汇集于此,形成了别样有趣的对比。
再说回独乐寺。重建于984年的独乐寺,今人能在其建筑表现形式上清晰地发现唐代的痕迹。转角铺作,那恢弘气势,那遒劲有力的出昂,如同五台山佛光寺如出一辙,让人过目不忘。独乐寺观音阁的斗拱,也非常值得细品:其上层斗拱,雄伟磅礴;其下层斗拱,温婉内敛。梁思成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称之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辽代建筑文化“承上启下”这一点,我认为在蓟县白塔上也得到很好的体现。蓟县白塔下层塔身的转角倚柱,采用的是经幢形式,还有其石斗拱的使用,感觉有明显的宋风。蓟县地区接近辽与宋边境接壤之地,宋风也默默的转移到塔上;而塔的上半部分,采用印度塔“窣堵坡”的形制。辽国的工匠“脑洞大开”,采用这种上下结合的创新形式,也为我国佛塔样式增添了新的一抹色彩。
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唐代、宋代与辽代,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根基与文化命脉,但辽代通过建筑的造法,继承了唐代之势,并将其浇铸进新的形势,承上启下,创造了其独特的建筑灵魂,开创新的建筑风格。
梁思成在《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历代祖先继承下来的建筑遗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同时也是一个分量不轻的‘包袱’。它们绝大部分都是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它们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价值就是历史或者艺术价值。”对于这句话,笔者认为可以辩证的去看待:一些文物建筑在建造当初,就没有被赋予实用价值,如一些实心塔,其只具有装饰性。但有一些建筑,让然保持着部分的实用价值,如一些寺庙还继续着香火,一些祠堂还承载着家族记忆,例子还有山西的旧广武古城,在青山、长城、城墙的包围下,其村落规模、道路的规划等,还保持着老样子,城墙、长城虽然没有往日的作用,但是处于其中的村落还是活着的。而诸如故宫、万寿寺、南京朝天宫这种,也以“博物馆”的形式存在着。这些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文化多样性的承载体,是值得为子孙后代保留的、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若要保持这种文化多样性,那么势必要涉及对其的传承与保存。建筑、文保单位,都是这种文化多样性的载体。过去的时代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作为威文化工作者,我们更应为文化多样性而努力。笔者认为,文物建筑的考察保护,需要其参与人员不仅仅掌握专业技能,其必须要有的,还有历史责任感。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科学态度与人文情怀同等重要。有着科学态度,能够从正确的技术手段入手进行保护;而有着人文情怀,才能抓住文物建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保护好其承载的文化多样性。文物建筑存在的外表,可能有消失的一天,但其所含的历史记忆可以咏传。每个文物建筑拥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故事,都是历史荡涤下的微小尘埃,却又是透过这微小尘埃,窥探历史,瞥见前人的特殊体验。
文物工作者,要为保管文物建筑的文化记忆而努力。而文物建筑的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社会文化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直在路上。